
用行动书写传统孝道
本报记者 陈兴权
2010年,邵镜平年仅33岁的丈夫因病不幸离开了这个充满温馨的家庭。丈夫的过早离世,对邵镜平的打击无以言表。英年早逝,这个最令人忌讳的词句突然降临在才过而立之年的邵镜平身上,她没有准备,但必须面对。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里,刹那间,邵镜平变成了家庭的主角。她深谙自己的角色,也知道有5双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
接受传统教育的邵镜平,原本想做的就是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从没有想过要做家庭的顶梁柱,突遭变故,让她不知所措。但她很快从悲痛和茫然中觉醒:只要我撑得住,才有完整的家。
“公婆只生了丈夫这一个孩子。如今,他们的儿子没了,我不能让他们没有孙女。”邵镜平在办完丈夫的丧事后,首先想到了公婆。在征得娘家父母同意后,她毅然地选择了留在婆家居住,细心照料仍处在大悲大恸之中的公婆。曾有许多朋友和同事劝她:“邵啊,你还是回娘家吧,不然太苦了。”可邵镜平却想:如果自己领孩子回了娘家,公婆将会更加痛苦。她毅然选择了坚守,并坚定一个信念: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和年迈的公婆,把孩子抚育成人。
俗话说:人去楼空。5口之家,突然少了丈夫这个顶梁柱,顿觉家中清冷了很多,公婆常因想念儿子而失声痛哭。为了消除公婆思儿之痛,邵镜平强忍悲伤,不时平静地说着开心话,以安抚两位老人伤痛的心灵,并巧妙安排女儿去逗爷爷奶奶开心。4年过去了,两位老人在儿媳和孙女的陪伴下,日渐走出失去儿子的阴霾,笑声正逐渐回归这个曾遭遇不幸的家庭。
邵镜平的婆婆10年前便患有脑血栓,在2010年的突然变故中,病情也随之加重。病重后的婆婆常卧床不起,并无故发火。然而,懂事又孝顺的邵镜平却从不生气,依旧伺候在婆婆的床前,悉心照顾着她,只要婆婆无意中说想吃什么,她都记在心上,并给老人买回来。公婆被感动得落泪,称她是好儿媳,更是好闺女。
“我们对不起邵丫,这么多年,她太委屈自己了。”说这话的是邵镜平退休在家的公公张慧。
张慧告诉记者,现在,我和老伴都把邵丫当作自己的亲闺女,钱、卡也都让邵丫掌管。上个月,老伴看邻居戴的项链很好,就张罗也买,我说你已经都有了,还买什么买。邵丫知道后,找来同学的车,拉着她妈在辽源跑了两个地方,终于给选了一条满意的。
邵镜平不但要照顾好公婆,还要照顾好自己的父母,更要呵护抚育上小学年少的女儿,她把微笑写在了脸上,把痛苦、泪水和艰难深藏在了心里。
作为东辽县交通汽车修配厂的办公室主任,邵镜平在工作上不讲份内份外,事事张罗在前。对此,同事们的评价是:热心、肯干、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