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好韩丽这面镜子

——韩丽事迹报告团首场巡回报告会有感
本报记者 郭珍珠

    7月23日,韩丽事迹报告团在东辽县的首场报告让在场的700人足足感动了90分钟!作为采访过韩丽的记者,虽然对韩丽的事迹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在报告会现场,当讲述人通过质朴无华的语言一点点地还原韩丽10年来奋斗足迹的时候、当韩丽第一次面对着东辽县的父老乡亲回忆自己心路历程的时候、当全场听众用热烈掌声表达着心中的震撼与敬意的时候,我感情中那最柔软的地方还是被深深地触动了!虽然她没做什么轰动性的大事件,她所做的一切看似平凡、看似我们都可以做到,但我们可能并没有去做。在全市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如何照好韩丽这面镜子?
    韩丽让我明白,走群众路线,先要做群众眼里的“好人”。基层干部处于生产生活第一线,接触最多的不是大项目、大工程,而是群众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这正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所在;群众也正是从干部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上看基层干部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党和政府是否真正代表人民利益。能不能做好事、做好人是检验基层干部素质的“试金石”。采访韩丽的日子里,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韩书记是个好人。”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明知道自己卖不出去却自掏腰包几万块钱收购了群众的乌鸡蛋,我能不能做到?我做不到。但韩丽做到了。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钱打了水漂也不能让老百姓的信任打了水漂。”村民得了白血病,韩丽撂下电话就送去2000元钱,让他再做一次透析;村民去世,扔下个刚上小学的孩子,韩丽一看到没妈的孩子就心疼得掉眼泪,逢年过节总是三头五百地给孩子塞钱……什么是好人?好人就是总在想着别人的困难,而把委屈留给自己的人;好人就是一辈子都在热心帮助别人,却从来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的人。做好人,当如韩丽。
    韩丽让我明白,走群众路线,先要解决群众眼里的“难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是基层干部的职责所系。进入2000年以后,乡镇干部,特别是村书记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还要给农民各种补贴,这本是富民的好事儿,但习惯靠从农民那里收取各种税费做农村工作的村干部,一下子没了制约措施,而变得束手无策。对于贫穷落后的朝阳村,情况更为严重,工作难开展、村民思想难统一、发展资金难筹集……一个个难题摆在韩丽面前。韩丽没有退缩,她认为,村书记就是解决难题的,不然老百姓凭什么选你,只要全心全意依靠老百姓,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如今富起来的朝阳村还有一些人没有彻底脱贫。韩丽说,对这些人,我不能抛弃、不能放弃,当然也不能迁就,要带动他们跟上富裕的大部队。这是我们朝阳村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更是对我们基层干部的一种考验。解难题,当学韩丽。
    韩丽让我明白,走群众路线,先要赢得群众对共产党员的信任。现在,社会上有这样几句话令人深思:“交通方便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与群众交流却少了;干部文化程度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却降低了;国家惠民政策增加了,群众的意见却更多了;各级干部下基层频繁了,基层工作的底气却不足了”。有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缺失,平时不联系群众,工作不依靠群众,思想不贴近群众,把干部和群众本应有的鱼水之谊、血肉之情搞成了“油水”关系甚至是“水火”关系,造成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为什么韩丽说的话有人听,韩丽做的事大伙儿信?基层工作如何接地气?基层干部怎样察民情?用韩丽这面镜子照一照,就可以概括出来,那就是“走不易行的路、进推不开的门、见不愿见的人、听不中听的话、吃咽不下的饭”。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企业的贴心人、俺们村的当家人、最美基层干部……每一个特殊称谓,都在诉说着韩丽的感人事迹,表达着老百姓的深厚感情。做基层干部,当如韩丽。
    韩丽事迹报告会的意义不是为了宣传韩丽本人,而是唤醒蛰伏在人们心底的那份“记忆”与“信心”——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韩丽,只是你不曾发现;身边的韩丽并不陌生,人人都可以学习韩丽、成为韩丽——只要你真的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