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决定》每日问答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
为什么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这是党中央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作出的重要部署。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安全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诸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筹人工智能发展和安全,围绕发展和安全辩证统一关系、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第一,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是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60多年演进,全球人工智能进入新一轮爆发期,以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人工智能作为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也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将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通过加强监管进行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第二,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人工智能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吸取人类历史上“先发展、后治理”的深刻教训,充分认识和评估人工智能这一颠覆性技术可能存在的难以预料的安全风险,摒弃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粗放增长,通过加强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实现“边发展、边治理”,加强对人工智能战略研究、前瞻预防和约束引导,准确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和评估每一项“颠覆性创新”可能存在的漏洞或盲点并及时加以处置,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第三,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是参与和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攸关全人类命运,各国普遍重视人工智能安全监管。美国制定人工智能安全标准,欧盟制定人工智能安全监管法规,英国举行全球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呼吁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人工智能风险。我国是人工智能大国,不断颁布政策法规和国际立场文件,积极同各主要国家就人工智能安全开展沟通交流、务实合作。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普遍共识,弘扬平等互利、尊重人类权益的价值理念,为各方普遍关切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问题提供了建设性解决思路,为相关国际讨论和规则制定提供了蓝本。我们要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积极作用,加强引领,不断为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反对在人工智能上搞“小院高墙”,促进各方加强技术共享,努力弥合智能鸿沟,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有序安全发展,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主要有哪些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重要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动我国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续写了“两大奇迹”新篇章,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局面。一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相关理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发展方向、价值取向、理念原则、方法路径等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学说新境界,为全面深化社会治理领域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对社会治理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党中央出台系列文件,作出系统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地方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治理、信访工作等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治理方式历史性转变,构建起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社会治理整体效能显著提升。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全国信访总量持续下降,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结构日趋多样,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利益诉求日趋多变,社会矛盾风险累积叠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更加重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社会治理意愿强烈。城乡结构深刻变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加重城市治理负担,农村局部“空心化”让乡村治理难度加大,新的社会群体涌现、互联网和新技术普及应用快速发展,给社会治理带来新挑战。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特别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上,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提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党管社会治理,坚持社会治理为人民、社会治理靠人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发展方向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话语体系。
在领导力量上,建立健全党对社会治理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在内容重点上,坚持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
在参与主体上,明晰各方力量职责任务和权责关系。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