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路基下的一粒沙
曹连红是一位道桥工程师。施工现场,她铁面无情;案头工作,她一丝不苟。从事道桥工程30余载,她用自己的职业操守支撑起坚实的路面——
她是路基下的一粒沙
本报记者 王茵
6时,匆匆吃过早饭,曹连红早早走出家门。
只要工地一开工,她的作息时间就没个准儿,起早贪黑不说,所有的节假日,她都在工地上度过。用她的话说:“不在现场盯着点,这心里就不踏实,连睡觉做梦,梦的都是工地上的事儿。”盯着现场,盯着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这是她30余年养成的工作习惯。2010年向阳桥施工,正赶上雨季来临,她衣不解带耗在施工现场,电话不离身,随时与上游水库沟通,提防临时放水冲垮匝道。2011年,沙子山开山筑路,她把工程指挥部设在了山顶,整整一个夏天,早例会、晚总结,忙得不可开交。2013年端午节,她的身影一大早就出现在了东辽县医院双桥施工现场,盯着工人捆扎钢筋、浇铸桥面,直到质检站检测通过。
向阳桥施工时,在桥面两侧便道大理石铺装过程中,因为接缝不够科学,她与施工单位负责人反反复复研究了几套施工方案。矿北大街道路施工,因为工期紧,工人急于求成,路基没有压实就上了二灰碎石。她发现后,立即要求返工,并召集各标段负责人到现场,召开现场会,放下狠话:一旦其它标段出现类似情况,绝不止是返工这么简单!东辽县医院双桥施工,水泥强度不够,她指挥工人全部拆掉,重新浇铸。与她打交道多年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女工程师眼里可不揉沙子!”
眼里不揉沙子,这是对她工作最恰当的评价。从事道桥工程30余载,她熟悉城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桥梁。2010年,一环路南段开工,她和记者深入现场了解拆迁情况。聊起主城区道路历史,哪条路建于哪年,路宽多少,起始点在哪儿;哪条路设计标准是什么,能走什么车;哪座桥到了使用年限,是否需要重建或改扩建等,她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这就是曹连红,认真、执著、一丝不苟。不过,这只是工作中的曹连红。对于自己的生活,她却刚好相反。2012年夏天,正是施工紧张的时候,开完调度会,大家正忙着处理手边的工作,一回头,发现她倒在了走廊水泥地上。大伙儿以为是中暑了,急急忙忙把她抬进办公室,又是帮降温又是喝水,忙活了半天,她总算缓过来,冲大伙儿一摆手:“没事儿,一会儿就好,你们忙去吧。”没过几天,正察看施工的她又倒在了工地上。局领导急了,命令她必须到医院好好查查。这一查,医生告诉她:“颈椎病,必须住院!”结果,她住了没几天,就偷偷跑了回来。告诉领导:“施工正忙,我住也住不消停,心里放不下,还是回来吧。”
不爱出头、不喜张扬、不好表现,这是生活中的曹连红。作为我市市政工程唯一的一位女工程师,每年道桥工程盘点成了她最打怵的一件事儿。电视台要采访,她吓得赶紧躲,生怕把自己录进画面。领导来调研,她站得大老远,不叫她,她都不肯往前挪一挪。让她给讲一讲,她一准儿告诉你:“说就不用了,等我回去给你写个材料。”
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对从事道桥工程30余载的女工程师曹连红而言,她既不是绿叶,也不是果,更不是花,她是路基下的一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