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社会公德 共建和谐社会

    创城就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文明称号。创建文明城市,就要提高市民整体素质。这包括对公民应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文明礼貌:展现个人好素质
    谈到教养,古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意思很直白,就是吃饭、睡觉时不说话。晚上睡觉讲不讲梦话这事儿挺难控制,但说到吃饭时聊天以联络感情,这早已是中国现代餐桌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了。可当饭店里吃饭的客人高声呼喝着,一边互相点着烟吞云吐雾,一边白酒、啤酒你敬我干,或彼此拍打着桌子高声笑骂,将服务人员呼来唤去……最后一个个吃得酒足饭饱,却苦了店家和同堂吃饭的其他客人。这种场景有时会在某个饭店里上演,让旁人连顿饭都吃不消停,难免会被人说一句“没素质、没公德心”。
    文明礼貌是教出来的,个人素质也要一点一滴培养。今年6月末,在3路公交车上,一位年轻的妈妈一手领着五六岁大的孩子,一手拎着一个蛋糕,正站在公交车司机座位的后方空位。这时上来一位30多岁挎包的女士,因为后面还有陆续上车的乘客,这个女士就挤在了拿着蛋糕的妈妈旁边。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拎着蛋糕的妈妈往里让了让,而她手里拎的蛋糕盒被这位女士的包挤得歪在一边。这个妈妈让挎包的女士让开点儿,说自己的蛋糕要被挤坏了,可对方就像没有听到她的话一样,别说把包拿开,根本连个眼神都没给。这时,被妈妈牵着的小女孩突然张口说:“你眼睛瞎啊,看不见啊。”小女孩的声音很清脆,周围的乘客听得一清二楚,而她话里的内容也让车内的乘客都没了声音。小女孩见对方依旧是没理会,竟然又说了一遍。这时,孩子的妈妈这才反应过来,也顾不得再与对方理论,连忙让女儿禁声,告诉她做人要懂礼貌,不可以这样说话。在这位年轻妈妈教育女儿时,旁边一个座位上的乘客起身,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这对母女。这位妈妈感谢地坐在空出的坐位上,让女儿抱着蛋糕坐在自己腿上,转移了小女孩的注意力,也避免了一场有可能发生的争执。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类社会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文明礼貌既反映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也体现着他是否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文明礼貌的要求很多、很细,需要人们认真细致地去把握,只要处处留意,时时约束,一定会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教养的人。注意个人卫生、仪表文明,仪态优美、举止文明,谈吐礼貌、语言文明,还有遵守礼仪行为文明,做到以上这些,那就是一个文明、礼貌的人。

    助人——快乐之本
    “你今天的心情很好啊,平时不是最讨厌周六上课吗?”
    “早上碰到一位老奶奶,在我要过人行横道的时候跟我说让我扶她一下。她说自己身体有病,看到车流就发晕。我就扶了她,她还谢了我半天。哈哈,原来真能碰到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事儿。”这是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有一对背着书包的女学生边走边聊的内容。可以看出,仅仅是帮助老人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儿,也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好。
    在银河小区居住的杨女士自己都快70岁了,可还一直照顾着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原来这位老人是杨女士家还住在矿务局时的老邻居,杨女士看着老人身边没有儿女照顾,就帮着买菜、买药,收拾家务。多年来,不仅没收老人的一分钱,还拒绝了老人要在自己过世后赠送住房的要求。杨女士说自己帮助老人仅仅是看她过得辛苦,根本就没想要从老人那里获取些什么。
    西安区仙城社区有一位爱助人的老党员,他叫初继仁。他从搬到小区那天起,每天清扫楼道、帮助邻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愿意伸把手。热心肠的他被邻居们选举为“楼长”。他知道,鼓励和宣扬才能让人产生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初继仁自制了宣传板报,把邻居们做的好事儿都写下来,让大家都看到。这些助人为乐的事儿也许并不大,却可以营造出团结互助、和谐有序的环境氛围。这样,小区里的居民都有助人为乐的习惯,也就成了人人称赞的“明星小区”。
    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应该共同奉行的最起码的行为,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都应该有助人为乐、相互支持的高尚风格。助人为乐首先要有善良的动机和出发点,其次要有实实在在的结果,最后则是长期积累形成自觉,这样的助人才会真正成为快乐之本。

    把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汇总就是城市形象
    龙首山顶刚过天桥的一段三岔路口,安放着几个健身器材,在其中一个“扭腰器”的红色圆球型顶端,“大王八”字样的划痕清晰可见。再往山顶走,福寿宫外的围栏上,有两块白色墙体也同样被划下“XX我爱你”之类的字样。而靠近猴子等动物笼子附近的凉亭上,四周的红色柱子一度被人写满了各种表达爱意或恨意的字句。这些字句不仅破坏了城市形象,同样也体现了个人修养和素质。现在,红红的柱子被漆了一遍又一遍,上面被涂抹的字迹已经看不见了,但在其它的亭子上,游人在不经意间还会发现一些零星的字句。这说明,即便在大家普遍认为不应破坏公物和影响城市形象情况下,仍会有人怀着不会被捉住的心理去破坏。在2013年的旅游季,央视就大力宣传群众要文明出游、爱护文物,更有网友怒骂在古建筑上刻字的人“丢脸丢到了国外”。
    爱护公物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它要求公民要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要与一切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同一切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当知,爱护国家财产,不让它们流失和破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做到爱护国家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爱护历史文物、保护古迹。

    爱护环境  身教重于言传
    有些时候,在大人看来仅仅是不经意间做的小事儿,小孩子却会有样学样。在一辆从辽源到长春的大客车上,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四处张望无果后,把手中的火腿肠外包装扒下来硬是塞到了父亲的手中。看样子就知道是这个小女孩没有找到扔垃圾的地方,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想让心目中万能的父亲来处理。女孩的父亲看了眼女儿塞到手中的垃圾,非常随意地顺手扔在了地上,而聪明、懂得举一反三的小女孩,则不再把垃圾塞给父亲。在剩下的时间里,不管小女孩吃什么东西,通通学着父亲的样子,把垃圾自然而大方地直接扔在地上。小女孩父女俩的行为,让同车的乘客目睹了什么是言传身教。很多有教育孩子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要反复地教导。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孩子会通过模仿家长来学习。教育专家总会提醒家长应对孩子时,要树立家长威信,一定要说到做到,这样孩子才会信服家长的说教。就拿保护环境来说,家长和学校的老师说再多遍要爱护环境、爱护花草、爱护卫生,可只要家长当着孩子的面随地吐痰,看到路边的花开得正好就折一枝带回家,或者全家出游时随手乱丢垃圾果皮,其结果就会跟客车上的小女孩一般,跟着父亲有样学样,而这些,还仅仅只是开始。挖沙挖坏河道造成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的,为省钱不开清污设备而直接往河里、大气排放的,还有偷砍林木、偷猎野生动物的,也许就是因为从小就没对保护环境产生足够的认识。当他们还是孩子时,仅仅是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长大了,也许就会为了工作和赚钱,而无视环境保护,肆意破坏环境。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广泛内容。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保护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证子孙后代的幸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儿做起。改变不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适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做到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污水,不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等,并且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林、保护绿化成果。

    遵纪守法是幸福底线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对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强不强、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的质量。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全社会应该大力倡导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公民自身也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和纪律,不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儿,将法律重要条文内容化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使守法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自学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文明排队,做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文明游客、文明居民,使我们的社会秩序越来越好。同时,坚决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让一切违纪、违法现象没有市场。
    今年6月,在辽源大什街至六条胡同路段的红绿灯旁,一个穿着时尚的妈妈领着上幼儿园的小女孩过马路,正赶上信号灯变化。背着小书包的女孩发现正对自己的绿灯变红,立刻站住说:“妈妈,变红灯了,不能过。”这位妈妈竟然无视路上正在启动的车辆,拉着小女孩接着往前走,一边还很有底气地跟女儿解释着:“没事儿,车不敢撞咱们!撞了他们得赔钱!”旁边一位正开着大客的司机离这对母女很近,当时听到母亲的话回了她一句:“要真是把你撞到‘红五星’了,赔再多的钱你有命花吗?幼儿园小孩都知道看红绿灯,你这大人赶不上个孩子不说,怎么不教自己家孩子点儿好的?”这个妈妈当时就火了,隔着车窗和这个大客司机对骂了老半天,最后在女儿快吓哭的情况下拉着孩子忿忿离去。这位自己不遵守交通法规,而且还满不在乎地教孩子大胆“越线”的妈妈,让人不由得为她家孩子的成长捏了一把冷汗。如果家长都这么教育孩子,再好的孩子也会长歪,变得漠视法律、法规,甚至会触犯法律。家长都想儿女成龙、成凤,培养不能仅仅靠知识和所谓的“特长”,教育孩子更应注重孩子的品德和素质的日积月累地养成,才能遵纪守法,做一个文明公民。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