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家素质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淑娟
本报记者 宋建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淑娟接受媒体采访。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发展中,民营经济得以成长和壮大,并且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辽源,怎样破茧成蝶,成为民营经济的排头兵,7月30日,记者采访了来辽参加第五届东北亚发展论坛的嘉宾、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淑娟。
  记者: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高淑娟:资源本身有相对性。在经济最早起步阶段,经济发展趋势取决于自然资源是否充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资源范围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劳动力也是资源。员工的积极性、劳动力对工作的热忱,甚至管理水平的提升都可提高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生产工具和劳动者。从经济学发展史看,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到了知识时代,人们对知识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非常清楚。“管理也是生产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家的出现,知识层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记者:辽源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什么您却说辽源的资源并不枯竭。
  高淑娟:进入21世纪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文明的问题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地区都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越的生态环境应该是下步经济发展最可贵的资源。来到辽源,亲身感受到了辽源的蓝天、白云,生活舒适。辽源虽是小城,但历史传统悠久,消费理念、消费层次并不落伍。新兴产业包括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生态文明和自然和谐发展,所以说今天辽源所有的自然的和谐的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无价的。 
  记者:企业家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高淑娟:传统的民营经济起点很低,组织规模小,很灵活,发展程度和企业家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有了好的“领头人”,这一企业甚至这一行业前途都是广阔的。企业家成为经济主体,正是改革开放的突破点之一,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效率有自身的局限性,当我们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自身有非常活跃的发展动力。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企业家作为经济的主体,他有自己的眼光和韬略。从经济学角度讲,因为有风险投资,企业家会对所从事的行业、企业有个基本的判断,他一定会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会趋利避害。放手让企业家按自己设想发展,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能够实现,其内部员工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客观上也会扩大社会的福利,这也是我们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创新点,国家将大力支持企业家。
  记者:请谈谈辽源民营经济的发展前景。
  高淑娟:民营经济在辽源有很好的基础和发展。在市委的统筹下,政府作为后勤保障和政策引导对产业集合、产业规模效应的提领,非常有建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辽源民营企业的发展一定会比较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