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悠长盛名扬

文韵悠长盛名扬
——写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之际
新华社记者乌梦达、罗鑫、杨淑君

    2024年8月7日,人们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非遗市集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19日开幕,800余位国内外嘉宾齐聚北京开展交流对话,共享文化发展新理念、共商文化建设新思路、共辟文明交流新路径。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京产佳作频频斩获国家级奖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自2022年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举办以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速推进、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北京正充分利用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努力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用好辩证法 留住千年古都“城市之魂”


    北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部,汉代路县故城遗址露出真容。
    走进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现场,一个形似玉璋的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博物馆内,古井、陶窑等遗址实现就地保护,成为展陈的一部分。充满几何美感的文物纹饰被提取,为博物馆的装饰注入浓郁的古风古韵。
    古老遗址、现代建筑群“共生”,历史与未来交融。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多年的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历经十余载的建设,北京用好辩证法,正确处理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留住了“城市之魂”,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除了博物馆,路县故城遗址上,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公园”已初具雏形。公园陆续运用考古发掘揭露的历史信息来复原相关景观,将满足游客科普研学、休闲游憩等多样化需求。
    “起初,这里规划的是办公区。经过考古发现路县故城遗址后,为了保护传承文化,这里调整了规划,决定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北京市绿地养护管理事务中心工程管理科副科长刘杰说。
    北京二环内,先农坛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带动下焕发新光彩。经过非文物建筑拆除、文物建筑的修缮后,布局恢宏、装饰精美的先农坛庆成宫古建筑群完整地亮出宫墙,历史风貌得到恢复。
    北京中轴线被称为“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发展至今已有逾700年的历史。北京按照“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凸显首都严整壮美的空间秩序和中正和谐的景观形象。
    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整体贯通,开放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元代遗存万宁桥拆除负重管道管线,获得限载、限重、限速、限行保护……北京集中开展一批文物保护、环境治理和秩序管控项目,既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又留住了街区记忆。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汇聚国家级文化设施和优质文化要素,以科技创新的沃土滋养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425.2亿元,同比增长12.4%,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70%。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为重要引擎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优化供给 多元文化空间丰富“精神食粮”


    围绕北京“博物馆之城”“演艺之都”“书香京城”等建设,北京着力推动文化领域改革、搭建富有活力的文化新空间、培育文化服务新业态,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呼之欲出。
    在北京“三山五园”之一的畅春园西花园遗址上,一个具有中国北方园林风格的博物馆拔地而起。环顾四周,绿植密布、湖泊清澈,一幅山水城野交融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未来,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为‘三山五园’研究、阐释、展示和国际交流的文化空间,以增进友谊、促进互学互鉴。”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志说,作为首批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历史文化瑰宝,“三山五园”恢复大尺度绿色空间和水系格局、积极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旅体验。
    用好“增量”,合理运用“存量”。北京近年来落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等国家“文化重器”,还对一批年代久远、设施老旧的博物馆进行改扩建,结合传统胡同、历史街巷的更新建设各类博物馆,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展示空间。
    在钟楼湾胡同,一度作为商业用房使用的北京鼓楼,经过腾退、修缮和布展后,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得到恢复。鼓楼内,各券洞相互连通、恢宏敞亮。
    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参观游览需求,鼓楼探索夜间开放,通过引进文化创意服务企业,投入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非遗表演等文旅场景。
    走进清华园车站旧址,曾经被占用的轨道、站房已修缮一新,站房化身展厅,一件件档案、一页页报纸、一幕幕影像带观众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打印“老车票”、盖章打卡等环节受到游客们的欢迎。“伟大时刻,走向新中国。”“小的是车站,大的是精神。‘进京赶考’的众人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留言本上,观众们留下一行行肺腑感言。
    文化无声,浸润人心。北京高质量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一批批革命旧址成为“凝心铸魂”的教育基地;“会馆有戏”系列演出、北京古建音乐季、北京国际非遗周掀起传统文化热;地坛书市阔别十年后回归地坛、续写新的文化记忆。
    源于人民,回馈人民。以“文艺展新姿 精品献人民”为主题的“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集结50余家文艺院团及演出机构,为市民奉上文艺盛宴;“我与地坛”北京书市连续第二年举办,图书展销规模创新高,书市现场人头攒动。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致力于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博采众长 打造优秀文化交流荟萃之地


    中秋之夜,北京园博园内,游人如织。逾200组四川自贡彩灯将秋凉如水的夜晚映照得璀璨夺目。
    节日欢歌、锦绣河山、京潮流彩……由数百名彩灯工匠精心打造的九大主题灯组造型新颖、吸引游人驻足。当自贡非遗技艺与京味文化相遇,碰撞出别样精彩。
    作为民族文化精华的展示地、各地优秀文化的荟萃地和先进文化潮流的引领地,北京打造多种类型、不同层级的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吸引全国各地优秀文化在首都集中展示、交流互动。
    走进北京前门三里河公园,沿着河道旁古朴的石板路漫步,只见古色古香、青砖灰瓦的小院依傍河道自然展开,形成萃集地域文化精华的会馆群落。
    400多岁的安徽池州石埭会馆焕新开放,会馆一进院内的戏台上,一场青阳腔表演精彩亮相。展示会馆的修缮情况、历史沿革以及相关的文物资料;开展文艺展演、京地直播联动与文旅推介活动……“京地文化长廊”会馆文化宣介周活动联动包括池州石埭会馆在内的多家在京会馆,利用各地悠久的历史积淀、浓郁的乡土乡情、特色的非遗民俗、精彩的戏剧演绎,点亮多彩会馆文化。
    随着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北京也成为世界各地文化要素的集聚地。北京通过吸收优秀文明成果,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得到彰显,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更加宽广的舞台。
    自2023年底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北京艺术中心积极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接待了巴西、俄罗斯等不少国家的外籍专家、艺术团队及媒体代表等,着力打造国内外文艺精品的集散地。
    文化碰撞为不同文明注入新活力,交流互鉴促进北京与世界“双向奔赴”。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溯源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通识课》等书籍备受国外出版商的关注;北京演艺集团旗下中国杂技团的演出《青春ing》在日本巡演数十场座无虚席……北京文艺院团与北京文化企业纷纷发力,京产佳作“乘风破浪”“扬帆出海”。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北京正不断在深植文化根脉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对外窗口作用,努力建设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