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良人 大爱铸“师”魂(一)

——向全市教育工作者致敬
“匠心”育良人 大爱铸“师”魂(一)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开辟鸿蒙时的利刃、是万壑千山里的向导。他们让每一个孩子从懵懂,踏上了追逐智慧的旅程,让每个追求更多知识的人进步成长。教师,是学生旅程中的陪伴者,在与他们一起跋山、一起涉水的体验中,把爱与责任的种子根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他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们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脚下有方向、有使命、有担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三尺讲台,燃红烛之光,明教育之志,倾其全力,一生奉献。




启智培智 伴娃成长
——记辽源市第二幼儿园一级教师 徐丹(教龄35年)

    1971年5月出生的徐丹,1989年毕业于通化幼儿师范学校,同年7月参加工作,进入辽源市第二幼儿园任教至今,现任副园长。
    35年来,徐丹一直默默耕耘在幼教这片沃土上,她深深地爱着这份事业,更爱着园里的孩子们。她用心陪伴,让孩子们在爱中健康成长,拥有一生中最珍贵的幸福童年。
    35年前,刚从通化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徐丹上班第一天,父亲对她说:“这份职业是你自己的选择,记住你一天上班的样子和心情,一辈子都要像第一天一样,不忘初心……”35年一路走来,她做到了!每天清晨,她都早早地来到幼儿园,站在班级门口,满脸笑容地从家长手里接过孩子们的小手;傍晚,她会同样笑容可掬地与每个孩子和家长挥手再见。哪个孩子想妈妈了哭闹不休,她就会陪伴在他们身边,给他们耐心地讲故事,跟他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午睡了,她会细心地把每个小朋友的手放进被窝,把被角掖好……
    “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她从教35年来最大的心得。在她的眼里,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因为她的阳光、自信、快乐、睿智,她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孩子也一样的阳光、自信、快乐、睿智!她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身上学到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格和生活态度,为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她乐于学习、善于钻研,业务能力快速提升。2010年走上管理岗位后,她带领幼儿园的教师团队一起开始了更深一步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她和老师们一起深入班级,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她带领教师把日常工作撰写的观察记录整理成册,《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一书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她参与组织开展的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均得到上级科研部门的认可和好评。
    2021年,她得到了辽源市教育局、辽源市教育学院领导的支持与信任,成立了辽源市幼儿园名师徐丹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为全市幼儿园教师搭建了教育教学、科研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她多次组织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与小学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幼小衔接开放”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辽源地区名师示范引领作用。
    2010年幼儿园家长学校成立,她兼任家长学校常务副校长工作。她翻阅大量书籍,学习先进家园共育经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幼儿园家长学校培训及教育活动,使家长工作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家长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家长和孩子在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2023年,辽源市教育局开展了大园区管理模式,她作为辽源市第五园区工作具体执行者开始了大园区管理工作,实施同培训、同教研、同活动、同发展“四同”建设,搭建大园区一体化学习和管理平台,促进区域内城、乡、公办、民办、校带幼儿园均衡发展。
    徐丹说:“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懂奉献,能奉献,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催开一满园的芬芳。工作上,我一辈子只有一个目标——启智培智,伴娃成长。”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记寿山镇中心小学校一级教师 汪鸿雁(教龄24年)

    汪鸿雁,是寿山中心小学校一名普通乡村教师。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在乡村小学担任班主任。
    学生时代的汪鸿雁听父辈说过,一个人如果出生时遇到好的父母是一种幸福;如果上学时遇到好的老师,那是既幸福又幸运。所以,她认为,她就是既幸福又幸运的孩子。因为她有爱她的父母,上学也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从他们身上,我读懂了默默无闻,也明白了润物无声。他们如一缕光,义无反顾地照亮着汪鸿雁,似月,如阳。也因此,儿时的她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后,要做一名人民教师,做像自己老师那样的好老师,也让自己的学生们幸福快乐地成长。
    2005年,汪鸿雁在寿山镇黑牛村小学任一年级班主任。一年后,因为卫国、大寿、杨木以及镇中心校缺少专业英语教师,她被临时安排担任四所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虽然放心不下刚带了一年的孩子们,但为了工作大局,她还是听从组织安排,开启了新的教学征程。 
    汪鸿雁在黑牛小学任教时,每天上下班骑车大约行两个小时的路程。可是新的岗位是需要给四所学校上课,而且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跨度又非常大。为了保证每所学校的学生每天都能按时上英语课,她自制了特殊课程表:周一上午大寿小学,两个年级,每班一节英语课;周一下午卫国小学,两个年级,每班一节英语课……那段时间,她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奔赴上课的路上。每天骑自行车奔波于跨度十几里的各所学校。遇到雨雪等天气,路不好走,她都来不及吃午饭。下班回到家,她就抓紧时间备课。这样的日子,她坚持了三年。后来各村小都合并到了镇中心校,她才结束了这种马不停蹄的教学工作。
    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教学中,有内向的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她就把这样的学生与外向且口语发音标准的同学结成对子,互相帮助。此外,她还让活泼善学的同学创编有趣的英文歌谣、朗朗上口的英文小诗,在课堂上配乐展演,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讲到有关节日的单元时,适时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
    “教改要成功,科研要先行;个人要发展,科研作先导”。基于这样的认识,她充分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多年来,她先后参加了校、区、市各级相关赛事活动。也参与了“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校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课题,并取得了课业改革系列A等;所讲授的《My family》一课被评为“全国课业改革实验优秀成果壹等”;所研究的《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了辽源市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验收,以及“十三五”《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校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总课题组的验收;所撰写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教研论文,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小学教学特色设计大赛”二等奖。目前,汪鸿雁是龙山区英语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
    汪鸿雁说:“这辈子,我只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因为它能让我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我既幸运又幸福。因为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像我老师那样的老师。”




亦师亦友 甘为人梯
——记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孟凡超(教龄16年)

    1985年出生的孟凡超,现任辽源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工程系党支部书记。
    2008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孟凡超进入辽源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工程系工作。工作16年来,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他热爱学生,每当和学生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神采奕奕;他开放包容,充分赋予学生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他乐于分享,常常以自身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回首走过的16年教育历程 ,与学生们的故事始终使孟凡超津津乐道。因为多数学生都愿意称呼他“超哥”。
    2014年,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春工程学院联合开设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孟凡超班里有一个叫张艳双的学生,由于高考后到小额贷公司打工,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在与家长沟通时,家长也束手无策。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孟老师多次与张艳双同学面对面地交流,了解到他家里孩子多、家庭经济拮据,他想早点帮助父母减轻负担。掌握了具体情况后,孟老师跟张艳双同学讲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完成学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让他放心,一定不会让他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从此,孟老师经常带着张艳双同学去食堂或家里吃饭,同时为他申请了助学金并联系了兼职岗位。孟老师在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使张艳双同学感动不已,他放弃了辍学的想法,开始刻苦学习,在大三时荣获了国家励志奖学金。2018年张艳双同学顺利毕业,并被中建八局西南分公司录用。现在,他已经成为了项目技术骨干。孟凡超老师积极帮助在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很多学生纷纷表示有困难找“超哥”。
    他所教的专业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更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他看来,一块块璞玉在风雨中才能打磨成型。他严格按课程标准执行,不论严寒酷暑,都坚持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仪器测量,有的时候他在室外一站就是一天。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他挖掘大学时期的师生校友关系,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同吉林省基础测绘院、吉林省地矿测绘院、吉林省地理信息院等单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建立了一个以他所教的毕业学生为主的的微信群,大家经常在网上交流各种就业信息资源。通过他这种“无孔不入”、持之以恒的努力,他所带的学生实习率达到了100%,就业率在全院名列前茅。
    “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工作上他从来不敢懈怠,总是高度关注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他非常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主动报名参加了无人机技术、Web GIS技术、倾斜摄影测量等网络学习班,随时把先进的专业知识补充到课堂上。他经常和同事们讲“职业教育的教师就是应该做到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只有这样你教出的学生才会被市场需要与认可。在以技能为王的职教领域,他先后指导46名学生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吉林省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吉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测绘赛项比赛,共获得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项。
    孟凡超说:“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我将会一如既往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实现引领学生思想、精准帮扶学生、全程培育学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就梦想而不懈努力。”




深耕特教36年 无怨无悔爱无疆
——记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 付继红(教龄36年)

    56岁的付继红是市特殊教育学校拥有36年教龄的高级教师。曾先后荣获“吉林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辽源市教育系统师德模范”“最美园丁”“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1968年,付继红出生于书香门第、教育世家。由于家里世代从教,因此,她从小就受家庭影响,励志上师范、当教师。
    1985年,国家新增设了特殊教育专业。她憧憬站在三尺讲台,让残疾孩子同样享受教育的快乐,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于是,她毅然报考了九台师范学校的特教专业。1988年6月,她从九台师范学校顺利毕业。同年进入辽源市聋哑学校(现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成为了国家第一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
    1989年,她开始担任班主任,尽全力照顾班里的每个学生,给他们更多的爱。
    她1990年结婚,1991年生孩子。为了照顾班里的学生,她经常会误了给孩子送奶、做饭的时间。当时,班里有个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吃学校食堂的饭菜。为此,她每天中午都要帮该学生取来饭盒,看他吃到嘴里,再回家给自己孩子做饭。
    从事特殊教育36年,付继红始终将学生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疼爱。她深知,这些孩子多数不能像健康孩子那样用“金榜题名”对她投桃报李,但她要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尊重和关爱。对于需要住校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孩子,课上她是老师,教他们文化知识;课下,她像妈妈,教他们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
    在孩子们的心里,付继红就是他们在学校的妈妈。一次,一个孩子将剥了皮的糖果塞进她的嘴里,虽然孩子的小手是脏脏的,但她却觉得那是世上最甜的一块糖。
    36年,付继红对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了母爱、付出了青春。同时,也收获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对她发自内心的爱。有的毕业7生常年在外地打工,但每次回辽源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去看望恩师。对她说:“付老师,我想你了!”同时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有的学生谈恋爱了,会找机会把对象带到付老师面前,让她把把关;有的结婚生子,也会第一时间与她分享人生的重要时刻。
    2014年高考,她的学生赛晓桐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成为了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校以来第一个考入公立大学重点院系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刷新了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改写了残障孩子无法成才的历史。此外,同届的胡冬奇等5名学生也分别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专科。
    2018年,读完本科的赛晓桐又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本校的硕士研究生。2021年,研究生毕业。目前,在长春一家民营企业做宣传相关工作。
    熟悉付继红的人都知道,她的性格较内向,平时除了教学之外的话不多,但每当她与学生在一起或是与人聊起学生时,她就会打开“话匣子”,哪届学生最听话、哪届学生最聪明、哪届学生考大学、哪届学生特感恩……幸福溢于言表,记忆如数家珍。




    本版文稿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