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当“夏” 筑牢平安
守护当“夏” 筑牢平安
今夏,又是一个火热激情的夏天,很多小伙伴早已经开启了度假模式。但在快乐游玩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出行安全。每年暑期,大人孩子出行安全都是必做的课题。因为天气原因,旅行出游会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比如中暑、溺水、车祸、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惨痛事件,很是让人揪心,尤其是带着孩子出行的家庭,安全防范至关重要。
“防”是最好的“救”的风险意识、是捍卫生命安全的有利武器。高温天气下,各类安全隐患不容小觑。我们要提高防患意识、学习安全防范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应变能力,一起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夏季。
高温“霸屏” 注意防暑
暑期前,记者从我市气象部门了解到,暑期虽有连续降雨,但气温不降反升,不少人感受到了高温的“炙烤”。市民需特别注意防暑降温。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人体种种不适,如不想吃饭、体温升高、心跳加快等,这都是人体代谢和生理状况对高温环境的应激反应。高温天如何防暑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我们同样能过一个健康清凉的夏天。
在夏季高温时节出游,要注意饮食安全、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及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的身体不适或疾病。尤其是在海滨城市食用海鲜产品时,一定要挑干净新鲜的食用,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吃海鲜时和刚刚吃了海鲜后,不要饮用冰啤、冰水、冷水,不要吃过凉的食物,以防发生腹泻等疾病。同时也要注意,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既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24度以下。更不要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外出聚餐聚会也要注意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夏季旅游要防“空调病”。室内外和车内外的空气温差不要太大,否则容易感冒或肠胃不适等症状。在高温高湿天气易发生中暑,心脑血管病人及老幼体弱者更应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安全出游享受美好时光
夏季高温多雨,游客在出游前应了解旅游目的地天气状况,做好防暑、防雷、防雨准备,不轻易参加未开发线路探险旅游。游览地势险要的自然景观时,应留意景区危险地段的警示标识,切勿前往禁止进入的区域。夏季降水、大风及强对流天气较多,也较易发生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要提前关注旅游目的地气象、地质等信息,选择安全的旅游目的地。
选择自主出行的游客应制定周密的出行计划,合理规划线路,提前预订酒店。要警惕一些所谓的“网红打卡景点”,有可能是未经相关部门许可的或者未开发完成的“景点”,私自违规开展旅游经营活动,虚假宣传、欺客宰客,存在旅游安全隐患。因此广大游客要注意加强辨别,切莫去私设的“景点”,主动抵制,积极举报。另选择游玩项目时要根据个人年龄、健康、心理等状况,量力而行。
选择通过旅行社出游的消费者,应尽量选择有合法资质、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时要对行程安排和吃、住、行标准、违约责任等作出明确约定。切莫选择无相关证照、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对微信圈、短视频、俱乐部等组团旅游形式要提高警惕、慎重选择,避免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增加维权难度。同时要注意“低价团”,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同样的旅游线路,价格太便宜,旅游服务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证。
在购物方面尽量选择正规商店或管理规范的市场购买纪念品,不要轻信“老乡店”,更不要随其前往,以防受到胁迫。在景区购物要事先做好功课,充分了解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要,避免冲动消费,不要盲目听信商家的推荐,不要跟风“大家买了我也买”,不贪小便宜,谨防上当受骗。购买商品时务必看清商品的价格、质量、产地,索取发票等商家凭证。如果在旅游途中出现纠纷,请及时与导游、领队或组团社协调沟通,协商不成的可向当地文旅部门或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依法依规理性维权。
在享受旅游时光的同时,我们务必要在旅行的过程中遵纪守法,遵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爱护文物古迹,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文明旅游新风尚。
别让戏水成盛夏之殇
教育部官方网站曾专门发布了《暑期儿童安全大盘点》,其中溺水事故排在五大安全隐患之首。而夏季是溺水事件频发时段,特别是未成年人溺亡的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最致命的打击。因此,暑期游泳戏水,未成年人安全的那根弦真的需要时时绷紧。
前段时间媒体曝出的留守儿童三兄妹溺亡,70岁奶奶抱尸体痛哭的图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甚至很多网友也忍不住落泪。据报道,70岁的黄老太太独自带着10岁的孙子、8岁的孙女和5岁的小孙子在农村生活,儿子与儿媳则在广东珠海打工。但是没有想到三个孩子在放学回家的途中戏水溺亡,让黄老太太伤心欲绝甚至几次晕厥,她称自己都不敢和儿子说“三个孩子全没了!”
夏季天气炎热,出游玩水是很多家庭避暑的选择。但一些河流、水库、池塘水源下表地形特别复杂,深浅不一,隐患自然比较大。特别是学生户外进行亲水活动时要谨慎,切莫独自下水,不要擅自到未开发、远离人群的“野水域”下水游玩。如果想带孩子游泳、玩水也要去正规的游泳场所,并提前准备好救生圈、救生衣等救生器材。需要注意的是,如发生溺水,千万要保持镇定,惊慌失措乱挣扎会使身体下沉更快,引起窒息。当事故来临时,要仰泳露鼻,屏住呼吸,尽可能保持头部向后仰、面部向上的仰泳体位,同时有节奏、缓慢地深吸浅呼。当发现有人落水时,不要贸然施救,应就近向有救护能力的人员呼救,并拨打110电话求助。
同时供游玩的景区也要增设安全警示牌、文明旅游宣传牌、救援人员公示牌等3类固定宣传牌,引导游客自觉遵守景区管理、听从专门人员劝告,让游客能高高兴兴出游,平平安安回家。
烈日炎炎,安全行车要牢记
暑假总是会充满各种期待,或是走亲访友、或者结伴出游。有计划要出游的家庭,要提前做好准备,了解道路交通情况、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时间,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提高“知危险、会避险”的能力。
交通事故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对交通安全知识、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知之甚少,缺乏自我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入夏后气温逐步攀升,温热交织,隐患多多。我们日常要做好车辆保养检查,防范爆胎和自燃。除此之外,很多市民出行会图凉快而忽视安全。如骑乘电动自行车外出时,为了不让自己直接暴晒在烈日下,有些人想出了给电动自行车安装遮阳篷的“妙招”。但电动自行车加装遮阳篷后会使车体面积扩大,影响车身灵活性,同时妨碍骑车人视线观察,遇突发情况不利于骑车人快速避险,增加剐蹭事故的发生和侧翻等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遮阳篷还会限制骑车人脱险的空间。所以,这样自作聪明的操作,实际给自己埋下了交通安全隐患。
另外,车内不要放置打火机、香水等高危引燃物,尤其是在挡风玻璃下,还要注意不要放置老花眼镜、水晶等饰品,因为这些物品容易把光线聚焦,从而点燃车内物品。夏季行车时间也不宜过长,若长途开车,应每隔2小时或行驶一段路程后适当停车休息,同时检查轮胎温度和气压是否过高。当发现轮胎过热而气压上升时,应设法将车停到阴凉处或树荫下,让轮胎自然降温、降压,不可用放气或泼冷水等方法来降低轮胎气压和温度。
如遇暴雨、雷电大风等极端天气,驾车出行更需谨慎,驾驶时应仔细观察路面情况,适当降低车速、加大车距,注意避让非机动车和行人。下车步行时如遇雷电或短时强降雨天气,可以选择就地避雨,待雨势减小、雷电停止再继续出发。
增强汛期安全防范意识
进入汛期,强对流天气高发频发,道路积水、地面湿滑及地质灾害而衍生的各类潜在危险无处不在。为避免因此而产生的各类安全隐患,出行密切关注目的地及沿途天气情况,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风险提醒,根据天气状况及时调整行程。在山区、河谷等区域要防范山体滑坡、落石、泥石流、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安全风险。关注当地有关安全提示,及时应急避险。
强对流天气主要是短时强降水、龙卷风、冰雹和雷暴大风等特殊天气,而这些现象通常是突然的、剧烈的甚至是强烈破坏性的。因此,有针对性地学习强对流天气应对措施很有必要。假如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遭遇强对流天气,人们应如何正确应对呢?若是在驾车出行期间遭遇强降水天气,应尽量远离较深水域,当车辆在低洼处熄火时,切记不要在车内停留,应立即下车等待救援;而在户外行走时遭遇强降水天气,则应避免盲目行走积水路段,防止突然出现的窨井、深坑等,还要尽量避开电线杆等含金属物体,避免发生触电事故。在城区内遭遇强对流天气看似平常,但其中所暗藏的危险却不容小觑,无论是驾车出行还是户外行走,一定要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各类事故发生。
细节关乎安危,防范重于一切。在外出旅游住宿时,更要及时了解消防疏散通道及住所周边安全状况。关注当地安全提示,远离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主动避灾避险。遇突发、紧急情况时听从现场工作人员引导和指挥,做到有序疏散。
本版稿件由 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