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方向 聚焦重点 奋力谱写新型工业化辽源篇章

锚定方向 聚焦重点 奋力谱写新型工业化辽源篇章
本报记者 宋建立 夏景明


    做好“老字号”“特字号”“新字号”三篇大文章,主动融入“一主六双”战略布局,对标“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筑底板、锻长板、补短板、育新板,抓创新、引资源、提质量、扩总量……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着力实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工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助企纾困,工业产值创新高。协调化解民营企业债务1.7亿元,为企业新发贷款、续贷、延期42.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19年不到180亿元到2021年突破330亿元两个新台阶,连续23个月工业总产值增速领跑全省,19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前三名的历史最好水平。2023年助企化债2749笔,涉及金额77.43亿元。
    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辽源市推进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施方案》《辽源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实施方案》《辽源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5年)》《辽源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辽源市“新装备”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积极谋划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服务秘书工作机制,组织专班产业链招商,召开第二届吉南辽北蒙东六市重点产业及项目路演推介暨金融助振兴专场对接会,组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506个,为企业化解难题200多项,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专项资金近亿元。
    培育认定国家和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家,盘活“双停”企业27家,升规入统企业15家。重点打造“一核”(高新区和东辽开发区为主的工业核心区)、“两城”(中国袜业名城和吉林医药健康城)、“双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和轨道客车产业配套基地)和“七群十链十园”发展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位列全省九个市(州)第三位,工业固定资产入统投资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115555”七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8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