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福村里品“福味”

本报记者 李及肃

    盛夏的傍晚,太阳刚刚落山,西天边呈现出一抹火红的晚霞。闻着泥土的芳香,呼吸着城里人梦寐以求的山野里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踏着干净整洁的“村村通”水泥路,记者来到了东丰县拉拉河镇增福村“走基层”。村里百余户人家,在满山披绿的山脚下一字形整齐排列,一栋栋漂亮的砖瓦房,清一色白瓷砖挂面,紫红色的瓦盖,在绿树掩映下格外美观。家家窗明几净,院落整洁。
    村内已经闻不到过去做晚饭时燃烧秸秆的柴烟味儿,也看不到房顶烟筒冒出的袅袅炊烟。随行的镇党委书记张岩峰告诉记者,近几年,增福村富了,村民夏天做饭很少烧柴火了,用的都是电饭锅、电炒勺、电磁炉,不少人家还用上了天然气。
    村前一条小河汩汩流淌,小河南岸大片的水稻已有一尺多高,长势喜人。不时从稻田里传出的青蛙叫声,让人想起儿时的记忆。两排高大的白杨树,顺着河岸伸向远方,树上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两只小宠物狗从一户人家院里跑出来,在村路上蹦蹦跳跳地玩耍,大概是想给我们这些外来的客人表演欢迎节目,很是可爱。张岩峰说,这几年生活好了,村里人也学城里人,养起了宠物狗这不是新鲜事了。
    徜徉村路间,不时有开着小汽车及三五成群结伴骑着摩托车从村外赶回来的村民。张岩峰说,增福村离东丰县城近,村里有近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在县城里做工,他们上下班都开轿车或骑摩托车。全村家家都有摩托车,有的家里有两三辆。这两年,小轿车增加也很快,全村已有二三十台了。
    走进几户农家,记者观察到,一些村民边看电视边吃晚饭,电视声音开得很大。村党支部书记裴志生介绍,现在增福村有线电视进户率达90%以上,有的人家有两台电视,年轻人和家里的长辈各看各的,互不争抢,想看哪个台就看哪个台。在村里,电视机不算啥新鲜玩意了,年轻人早都用上了电脑、智能手机,就连“苹果”手机在年轻人中都快普及了。
    记者走进正在吃饭的村民王大爷家里。见饭桌上摆着一盘炒鸡蛋、一只熏鸭子、一盘黄瓜拌干豆腐丝、一盘酱猪头肉,还有五六瓶啤酒。王大爷笑呵呵地介绍,鸡蛋是自家产的,城里人叫笨鸡蛋,家里养了几只鸡,想吃就吃。酱猪头肉、熏鸭子是在城里打工的儿子下班时刚买回来的,家里天天离不开肉,换着样吃,啤酒随便喝。王大爷家四口人,儿子儿媳都在城里打工,一年收入七八万。孙子在中学念书,家里还有7亩多稻田,14亩旱田,每年连粮食直补都算上,种地还有3万元收入,小日子过得殷实。
    村民们吃完饭,三一伙俩一串说说笑笑,陆续聚集到村头的广场。晚7点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响起,人们开始扭起了大秧歌。10多分钟,一曲终结,已是满脸汗水的66岁刘大娘应约和我们聊了起来。
    刘大娘说,村里这伙大秧歌刚成立时,只有10多个人,那时有的村民还有些害羞,不好意思扭。但经过几年的坚持,加入的村民越来越多,现在常来的有30多人了,最多时有五六十人。村民生活好了,都想健身娱乐,来扭大秧歌的人就多了。
    张岩峰向记者介绍,近两年增福村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棚室蔬菜和绿色水稻生产,加快劳务输出,全村有三分之二劳动力外出做工,收入明显增加。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8000多元,家家日子过得红火。富裕起来的村民,对文化生活追求日渐增强,九成以上人家安装了有线电视,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白天一些老年人在文化大院里参加活动,晚上来扭大秧歌。文化生活虽然没有城里丰富多彩,但能满足村民需求。
    晚10点,天空中早已挂上一轮明月。大秧歌已经散了,村民们陆续回家,小山村恢复了宁静。记者一行踏着皎洁的月光,走出小山村,站在一处山岗上,远眺小山村,在明亮的月光里,在大山的剪影下,高大的白杨树掩映中,小山村仿佛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幸福的村民,伴着村前汩汩流淌的小河流水声,进入了甜美的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