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木匠“凿”出大产业
本报记者 李及肃 李志民
掩映在林荫中的小木屋,以其别致的造型成为山庄中的一道风景。 本报记者 李及肃 摄
“彩绘精雕一座门,原来托寄主人心。十年奋斗丰收望,大志雄心靠手勤。”前些天,一位游客来到东丰县恩泉原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园游玩后感受颇深,写了多首诗歌发于网上,抒发旅游情怀,赞美恩泉生态园巧夺天工的美景,赞赏辽源“农家乐”山庄旅游经济的新变化。“十年奋斗丰收望,大志雄心靠手勤”反映出游客对东丰县恩泉原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园创业者的敬佩之心,更引荐出一段“小木匠‘凿出’大产业”的故事。
今年45岁的刘俊,是东丰恩泉原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园附近太升村7组的农民。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加之身材矮小,无法到几十里外的学校读书,因而失去了再上学的机会。辍学后的刘俊不甘心、不气馁,一边向村里的同学学习文化课,一边跟着木匠师傅学手艺。5年过去,刘俊的文化课有了很大的长进,还学到了木工手艺,成为村里村外远近闻名的小木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簇拥下,刘俊试着做起了木材加工生意。由于他懂行情、守信誉、会经营,木材加工生意越做越红火,“小木匠”的声名也越来越大。太升村7组北沟是刘俊家承包的山地,这里风景秀丽,植被茂盛,城里很多人都惦记这块宝地。木匠出身的刘俊对树木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眷恋。刘俊说:“我知道,如果把山承包给别人,我不费一点力气,可以得到一大笔现金,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但是包给了人家,这一草一木,这山山水水咱就说了不算了,就保护不上了。”为了这份情结,为了保护树林,刘俊在山沟里搭建了一栋简易房,坚守着这片山林,保护这里的生态。
2003年盛夏,多日不见的老朋友带着熟食来看望刘俊。从喧嚣的都市来到绿草如织的山沟,让老朋友一下子清凉了许多,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从此一传俩、俩传三,朋友来得越来越多。一时间,刘俊的简易房热闹起来,生态林、山泉水、奇花异草、山间野菜,吸引着无数朋友的到来。每到聚餐时,朋友们都会七嘴八舌地为刘俊支招做山庄经营……
2004年,在东丰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刘俊以感恩的心,开始建设“恩泉山庄”。刘俊说:“我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回报兄弟朋友、社会各界的支持之恩,让恩情如泉水源源不断……”他运用所学的木工知识,利用木材的边角余料首先搭建起了一座山庄大门,其构思之巧妙令人惊叹不已。有人说这是一座感恩门,有人说是凯旋门,无论怎么说,这座门体现了主人多少心事的寄托。经过10年的苦心经营,山庄里有了“农家乐”的舌尖文化、有东丰农民画的展示平台、有万册藏书房,有樱桃长廊、葡萄长廊、葫芦长廊……这里成为了地地道道的生态农业文化园。
10年间,为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恩泉山庄边经营边建设,并坚持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为了少动土地,他们“土洋结合”设了400米长的交叉游览索道桥,受到游客的广泛称赞。
10年间,恩泉山庄植树造林300多亩,建设各种类植物园75亩。其中,草药植物园种类繁多,堪称保护学习基地。
10年间,刘俊累计投资700多万元,保护森林,引进树木,让山更绿、水更清。
10年间,恩泉山庄的产业项目发展到7大产业、近百个品种,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促进了附近种植业发展,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今年4月,东丰县恩泉原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刘俊的恩泉山庄已集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产业于一体,被省旅游局评为“铜穗级农家乐乡村旅游景点”,还获得“辽源十佳山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