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入田间献“蜜”来

本报记者 刘鹰 摄影报道


    杨喜生在自家玉米地里投放新式赤眼蜂“蜂卡”。

    7月5日6时许,在龙山区寿山镇黑牛村玉米田里,6组村民杨喜生顶着玉米叶面上的露水,在田间按照心中默念着的步伐穿梭于绿油油的玉米秆间,每隔26米,就会将手中的“赤眼蜂卡”熟练地别在玉米嫩绿的叶片上。杨喜生说:“不到中午,蜂群就会出‘巢’。如果没有气候灾害的话,今年一亩地又要多收入50多元钱。”
    当日凌晨,1.8万张“蜂卡”从吉林农大运抵龙山区、西安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从4时开始由技术员送到各个乡(镇),再由村民分别投放到玉米地里。市植保植检站负责人说:“10点多,出厂前加了足够温度的赤眼蜂幼虫就将陆续破壳出巢。所以,必须尽快将‘蜂卡’发放到各村组,并组织农民投放到田间,保证赤眼蜂与玉米螟卵的相遇,最大化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
    说起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黑牛村的村民们并不陌生。村民们表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很早以前就用过。可是后来因为市面上买不到“蜂卡”,所以每年都要眼睁睁地看着每亩50余斤粮食的损失。市植保植检站负责人说:“受市直两区种植玉米面积较小影响,自从有了生物防治技术以来,龙山区、西安区的农民们就没享受过待遇。为此,市农科院经过多方协调,最终于去年将生物防治技术引进两区。”
    为确保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市植保植检站于5月末就早早地开始了玉米螟羽化循环调查检测工作,并经常深入村屯给村民们送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明白纸”,现场讲解生物防治的作用、技术及好处。村民们表示,赤眼蜂技术的使用,提高了玉米产量及籽粒质量,还省了不少下地的工夫和农药钱。如果以后种地不再使用农药等化学药剂,那咱这生活水平准定能提高,身体更健康。
    据了解,今年市直两区玉米受益面积达到了14.4万亩,预计挽回玉米损失700余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