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文化更美好!

城市因文化更美好!
——我市加快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


    辽源,因东辽河源头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产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又因文旅事业发展而备受瞩目,声名远扬。多年来,辽源文化名人辈出、文化事业如火如荼,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尤其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积极推进文化强市战略,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活跃,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我市注重文艺人才培养,重视重大节日等重要节点文艺活动,有效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深入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围绕创文明城、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等主题,多次开展规模大、质量高、效果好的相关系列文化活动,赢得了全市各界的广泛好评,为辽源城市发展注入了文化营养和能量。




积极推进文化强市战略  大幅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近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积极推进文化强市战略,不断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城市文化品位大幅度提升。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标准。细化量化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任务目标进一步明确。结合辽源实际,面向社会公开服务目录27项,服务群众水平得到提高。图书馆、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48小时,市图书馆每周免费开放服务时间达到70小时以上。全市还积极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文体设施假日或错时向公众开放,有效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阵地需要。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图文”两馆建设。不断提升南部新城新建市图书馆、文化馆内部设施和服务功能,有效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阵地需要。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全市30个乡(镇)、14个城市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达到全覆盖,并设置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科普文化宣传栏等配套服务设施。推进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518个行政村文化中心基本达到全覆盖;建成32个社区文化中心和560余个文化小广场,相关设备及附属设施正在完善中。
    促进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项目指标稳步提升。全市各类文博图展览馆年接待观众累计20万人次以上。近年来,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29000余册次,服务群众15万余人次,有效满足了群众读书求知需求。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服务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各级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盲人读者阅览室并配有盲用电脑、有声阅读等设备。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定期组织绘画比赛、展览展示、文化艺术假期兴趣班等针对广大青少年和未成人的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送演出下基层”“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为引领,开展全民阅读、文化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160余场次,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配备流动服务车,面向基层和农村年开展流动服务在60场以上,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工作全面实施。以市、县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馆和总馆,与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合作建设分馆70余家,确保基层群众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本建设阅读书坊、文化驿站等新型空间近10家,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刘丹农民画、红旗剧场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以文立心 以文铸魂 文艺服务在路上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近年来,市文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创新寓宣于演的意识形态引导机制;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文艺统战优势,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新的社会阶层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工作氛围。
    落实市委“‘五放’‘五化’‘三抓一服务’”部署,发挥专业职能开展“嵌入式”主题实践活动。参与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进校园活动;开展“百名摄影家进百企活动”三是开展援疆文艺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全省鹿业大会筹备;创办城市公益画廊;开展文艺助力民营企业活动;向上级争取大型活动项目。
    在重要节点节日期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如2023年元旦、春节期间,市文联组织书法家和文艺志愿者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先后走进两县两区的乡村以及企业、机关等送文艺节目和春联。当年元旦春节期间,共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6次,慰问演出4场,送春联2000余幅,通过慰问演出、送戏下乡、文化帮扶等形式,服务基层群众,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举办了“非遗过大年,绽放国粹美”非遗公益传承直播活动。
    2023年,为助力辽源市第二届冰雪节,以摄影展现辽源冬季的美,用镜头见证辽源冬季丰富的旅游资源。1月24日举办了迎新春“文化之冬冰雪辽源”网络摄影展。本次冰雪主题摄影展,传播我市冰雪文化,为促进冰雪旅游、增强文旅产业带动力作出了贡献。7月-9月期间,按照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开展第十届吉林省市民文化节——辽源市系列活动12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中秋、国庆两节期间,组织30多名艺术名家在辽河景观带开展了“观水听音庆中秋”惠民演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庆文艺氛围。重阳节期间,组织各文艺家协会深入社区、养老机构开展“情暖重阳”文艺演出活动4次,创新“文养结合”工作机制,弘扬了敬老孝亲传统美德。成功举办辽源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周活动。6月中旬开始,相继组织开展琵琶、古筝、古琴、京剧、二人转等文艺展演活动;在半个月内举办了30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活动,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此外,市文联还改进组织管理和业务培训,加强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指导完成协会换届工作,营造浓厚的文联机关文艺工作氛围,开展了“四力教育培训课堂”——读书分享会活动。组织开展“请进来”文艺培训活动,持续开展“小文艺家”培养工程,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加强保密等国家安全工作。
    今年,市文联持续深入理解和把握文艺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思路、新要求,不断推进文联工作质量提升。持续抓好文艺人才培训,持续深入开展“小文艺家”培养工程,支持文艺家协会开展曲艺、美术、摄影、书画、舞蹈等会员培训。支持各协会举办好全市作家培训班、知名书画家来辽源讲学、书法培训班;继续开展好重要节点文艺活动。有效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加大体验生活、采风创作、慰问演出、结对帮扶力度,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到生活深处、增进人民情怀,在“深扎”中推出具有辽源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培养一批心系人民的优秀艺术家,努力实现服务人民和提高自身的双丰收;深入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发挥“文艺轻骑兵”“文艺小分队”的作用,深入开展进部队、进社区、村、屯的“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做好文艺普及、辅导、培训活动;积极完成创文明城、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等工作任务。按照省、市委和省文联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群众广场互动文艺演出等主题活动,助力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




与民共情  抒写群众文化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群众文化工作至关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也是一项关乎群众幸福指数的事业。近年来,我市的群众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以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断夯实群众基础。  
    2023年以来,我市群众文化工作坚持市文化馆每年定期各类公益培训50期,让广大市民在业余时间实现对艺术爱好的奔赴。2023年至今的两年时间,已经成功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余场,高效完成了省文旅厅、省文化馆的定向群众文化活动和大型文艺晚会。尤其是今年在悦动辽源欢乐荟上演了多种形式的惠民文化活动,其中包括:2024辽源市第四届冰雪节、大年初三万人秧歌展演、“5.18”欢迎王楠回家的《小球大爱》专场演出、“6.1”辽源市少儿才艺展演。迎端午2024吉林省辽源地区非遗购物节及刚刚结束的6.18三省一区“红色轻骑兵、边疆万里行”专场大型文化惠民活动中大放异彩、欢喜俏红娘大型相亲等系列精彩活动,得到全市各界的一致好评。
    通过第九届吉林省市民文化节暨第四届辽源城市节——辽源市首届龙山音乐会系列大赛、“美罗国际杯”群众广场舞大赛以及辽源市第四届合唱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惠民活动,辽源人以文艺来礼赞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通过歌舞来表达今天的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辽源群众书画艺术在全省也是龙飞凤舞榜有佳名。在“画说吉林”大型书画展中涌现一批青少年书画艺术爱好者,体现了大美辽源文化艺术的薪火相传。
    通过市委组织部硕博人才引进机制, 我市文旅系统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文旅系统近年新招聘了一批声乐、器乐、美术等研究生专业人才,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工作队伍工作质量。全市公共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舞蹈、声乐、器乐、广场舞、秧歌等民间团体100余个,文艺骨干达5000人次以上,为有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遗”文化是瑰宝  辽源儿女有传承


    近年来,我市努力探索、积极实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地域特色品牌中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目前,我市共有市级非遗项目43项,省级非遗项目14项。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充分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塑造了“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围绕春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非遗产购物节”“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非遗消费节”等活动20余场次,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入选“吉林省首批非遗村落”。
    东丰县鹿文化历史悠久,史称“盛京围场、皇家鹿苑”,首开全国人工驯养梅花鹿先河。也因此,辽源成为著名的“中国梅花鹿之乡”。“马记鹿茸”是创始人马兴泰在东丰县集数十年经验,刻苦钻研,耗毕生心血创造的炸茸技艺,因此称为“马记鹿茸”,2007年,被吉林省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百年来,“马记鹿茸”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名,被誉为“中国鹿茸第一品牌”。? 
    东丰农民画是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形式,历经百年,以关东地区民俗为养分,是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社会观念的反映。
    1996年,东丰县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东丰农民画展。随后至今近30年里,东丰农民画队伍不断壮大,绘画业成了东丰县别具一格的新兴产业。2009年,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吉林省文化厅拨专款为东丰县文化馆修建馆舍和农民画展厅,省政府拨专款为东丰县修建了“东丰·中国农民画馆”,该馆现已收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数万件优秀农民画作品。2013年被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授予全国首次命名的“中国农民画东丰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基地;2013年11月被中国华夏基金会授予“东丰农民画创业产业基地”;2014年1月被省人社厅授予“吉林省首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被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吉林省文艺志愿者创业服务基地”;被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分别授予“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东北民风民俗特色的民俗博物馆——东辽县民俗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县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县级、市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县级、市级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基地。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成为党建共建合作单位,也是东辽县中小学的“第二课堂”。“东辽非遗展区” 展现了东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辽满族剪纸、东辽弓箭、东辽葫芦画、东辽二人转以及民间故事《辽河源头的传说》,它们同鱼骨画、玉叶编、秸秆画、木雕、蛋雕等十余项市级非遗项目构成了东辽县特色鲜明的对外宣传文化名片。
    剪纸是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东辽满族剪纸是东辽县重要的民间特色文化之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2007年,以白崇仁为代表的东辽满族剪纸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入“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东辽满族剪纸被辽源市人民政府列入“辽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东辽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称号。?
    关东面塑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今年33岁的“九零后”小伙李恩庶是关东面塑的第五代传承人。2016年,在市、区文化馆以及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关东面塑进校园”活动相继在辽源市多寿路小学等十余所学校开展,累计培训学生10万余人。2019年,关东面塑正式被列入辽源市地方特色课程体系。2020年,李恩庶编撰出版了《关东面塑特色手工课程》(第一版)系列教材,为关东面塑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关东面塑被列为第四批辽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2006年,辽源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2岁的韩秀梅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区民俗艺术馆馆长、泥塑艺术传承人。因此,她也被称为“最会玩泥巴的人”。2012年,韩式泥塑被评为辽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韩秀梅创作了近六千件泥塑作品。其中,《秧歌队》《萨满祭舞》《人参娃》等十套作品获得了吉林省版权局免费给予的专利授权。




文旅融合 打造有温度有底蕴的辽源文化名片


    近年来,辽源旅游业发展迅猛,声名远扬。每当节假日,辽源的各景区都会有五湖四海的宾客和本地居民纷至沓来。在辽源,可以满足人们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研学修行等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受到了省内外游客的追捧和青睐。在这里,人们能在夏日平均二十六摄氏度的天气里尽情呼吸着清新空气,能在露营地与亲友尽情亲近大自然,也能在公园里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此外,在这里更能实现品尝让人垂涎欲滴的烧烤、烤羊以及各种东北特色美食自由。目前,我市有A级旅游景区25家。其中,4A级4家,3A级18家,1A级3家。2023年,东丰县大兴镇福利村、西安区灯塔镇富强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体育和生态是辽源旅游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品牌和资源。因此,我市坚持以文塑城、以体活城、以旅兴城,为实现“一区、四转型”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我市推动特色资源与新型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区域性短期休闲游目的地。同时,我市还不断推动以赛促旅、体旅融合发展,致力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目前,辽源市着力打造的环东山文旅综合体、那兔主题乐园等一批新文旅项目正在持续建设中。
    我市以创新开展旅游宣传推广、精心编制旅游精品线路为抓手,加快旅游市场培育和发展,推动提档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宣传营销,激发市场活动。丰富产品供给,释放消费潜力,有效推动全市旅游经济新增长。2023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217.74万人次,同比增长154.0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209.93%。




“阅”文化之城  “品”书香辽源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一切文明的起源,它带领着我们领略了古代中国的文明,也讲述了当代中国的繁荣昌盛。在书的世界里,没有生活的嘈杂,也没有城市的喧嚣。它是我们精神放松的场所。书籍,是我们的老师,也是世界希望的寄托!
    2021年11月25日,辽源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剪彩。12月,辽源市图书馆喜迁新址,馆藏图书、文献全部迁移新馆并正式对外开放。辽源市图书馆作为辽源地区文献信息收藏和服务中心,丰富的文献资源为辽源“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辽源市重要的知识性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也是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学决策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学术性服务机构。由于馆舍建筑面积的增大,为评估定级工作、创建文明城市奠定了基础;缓解了自学习、阅览室座位紧张、借阅室读者只能借不能阅的问题;拓宽了自动化服务范围,提高了自动化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了图书馆的阅读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职能,为广大社会公众以及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努力把辽源市图书馆建成国内一流现代化数字图书馆。
    2021年新馆开馆至今的三年时间里,通过有针对性的调研之后,市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专门设计了系列讲座课程。先后举办了朗诵技巧培训、声音运用技巧培训、“多一份关爱、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快乐”家庭教育指导讲座、“世界多彩、天生我材”家庭教育讲座、“用手机记录生活”摄影技巧培训、“让读书滋润心灵、用语言塑造自信”阅读指导讲座、“辉煌的历程、伟大的成就”党史知识讲座、“爱母语、爱祖国”语言艺术讲座等讲座。
    市新华书店是广大市民读者们购书、读书、文化交流的理想场所。2023年8月,辽源市新华书店进行整体装修升级优化,成立了品牌时光书局,升级改造后整个硬件设施和环境布局充分考虑到当地读者的需求,对整个布局空间进行了组合和优化,有更多的空间让读者沉浸式地阅读,同时进行有思想有方向的交流活动,被誉为城市的“文化地标”。辽源市新华书店秉承“积极向上、文化自信”的精神理念在坚守文化传播中求新求变。紧密与辽源地域文化相融合、与文艺协会建立紧密联系,推广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创作品及文人字画,展厅最中心的位置留给了吉林省作家协会,定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体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文学魅力,同样也增强书店文化交流互动性,把文化产业变为文化事业。
    在支持和推动乡村振兴中,“农家书屋”工程充分发挥了加强思想文化引领、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重要作用,这不仅对农村文化振兴起到“扶智、扶志”的普及作用,而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和实用技术,更是为农村干部成长提供政策导向和知识储备。“农家书屋”是我市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已实现两县两区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遍布各个村落的一间间农家书屋不仅为群众提供了知识的源泉,也通过提供教育资源、文化活动和社交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春节期间,我市文化系统联合开展“文化惠农直通车”新时代“文艺轻骑兵”送春联下乡活动。


非遗传承人白崇仁在进行剪纸创作。

东丰养鹿官山园。

非遗传承人韩秀梅在进行泥塑创作。

东辽县民俗博物馆局部场景。

非遗传承人李恩庶在教小学生制作面塑。

东山公园正门。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