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行自白 铁证如山

——专家剖析解读吉林省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档案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 吴晶)3日在京举行的“吉林省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档案学术研讨会”上,多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就日本侵华档案中的“慰安妇”、战俘劳工等问题进行剖析和解读。
    大量侵华档案被有计划有组织销毁
    北京大学教授臧运祜:1945年8月15日投降前后,日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销毁了有关侵华行动及其战争罪行的大量档案。由于中国各地受降(东北由苏军受降)与接收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别,一些日本机关未及全部烧毁其档案,这些档案因此得以保存下来。今年1月初以来吉林省档案馆公布的一批关东军宪兵队档案,就是关东军在撤离长春之前,把来不及彻底焚毁的档案或未烧尽的档案匆匆埋在了地下,后来被吉林省案馆保管收藏的。日本在投降前后销毁档案,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政府行为,其目的在于毁灭战争罪责,以逃避战后被审判的命运。这是日本的又一重战争犯罪。
    日军设立“慰安妇”是国家行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由吉林省档案馆公布的日本关东宪兵队档案中记载,日军在东北各地、华北、华中地区以及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地普遍设立慰安所,甚至有“慰安妇”与日军官兵的比例、某个时段日军官兵进入慰安所的人数统计等。在关东军的邮件检阅档案中,保存有许多被删除的日军官兵通信内容,里面也记载了许多日军推行“慰安妇”制度的细节。尤其是日军7990部队获得日军上层批准,通过伪满中央银行在数个月里汇款53.2万日元巨款,用于强征妇女、设立慰安所,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日军设立“慰安妇”是一种国家行为。这些档案是揭露日本实施性奴隶制度等暴行的新证据。
    邮政检阅档案曝露侵略罪行
    吉林省档案馆研究馆员赵玉洁:东北沦陷时期,为“治安防谍”、获取情报和镇压抗日运动的需要,日伪当局开展了一项针对日本军人、军队雇佣人员、军人家属;日本移民、侨民;占领区和殖民地军政要人及一般民众;外籍人士(特别是传教士、公使馆、领事馆人员)来往信件、电报、电话,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唱片、电影胶片等的秘密检查。检查将信件中认定有违禁等典型内容的部分每月摘抄汇总,报送上级机关,形成邮政检阅月报或通信检阅月报。吉林省档案馆保管着很大一部分通信检阅月报档案。这些档案中有日本军人亲自参与细菌和化学武器制造的记录,有反映日本军人在实施烧杀淫掠暴行时的心态描述,有朝鲜慰安妇在国家总动员法的强制下从军的明确记载,有日本工程队视劳工生命如草芥,与狗同等对待的反人类罪行的记录。还有日军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实施轰炸时,各地废墟满目、尸横遍野的惨状等。
    “特殊工人”迄今未获合理赔偿和道歉
    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按日本关东军文件界定,从驻华北日军移交关东军的俘虏、投降兵用做军用劳工者为“特种工人”,即“特殊工人”。据有关资料记载,华北日本军在1941年至1943年对国共双方军队发动的历次大规模治安讨伐作战中,强掳抓捕10余万至20万国民党军和八路军战俘及抗日根据地平民充当战俘劳工(或特殊劳工)。根据吉林省档案馆馆藏1943年6月伪满警务总局《辅导工人就劳数别实态调查表》,阜新煤矿、北票煤矿、抚顺煤矿、本溪湖、昭和制钢、东边道、西安煤矿、珲春煤矿截至1943年6月累计采用“辅导工人”40402人,累计死亡4823人(死亡率高达11.9%)。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自发组织了对日本侵华时期奴役劳工的调查索赔,但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道歉和赔偿,也是迄今尚未得到妥善处理的现实的重大人权问题。新发现和公布的档案,为包括“特殊工人”在内的被奴役劳工及家属向日本方面的索赔提供了新的补充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