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端午赓续传统文化
浓情端午赓续传统文化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端午节将至,街市上洋溢着粽子的香气。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主要的习俗活动以祈福纳祥、挂艾草与菖蒲、包粽子、划龙舟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凝结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和传统美德。到了今天,端午节更是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在这个节日里,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读懂“端午文化”的丰厚内涵
端午节自古以来就十分受欢迎。在传统节日当中,论历史文化之深厚,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写诗赋词。在欧阳修眼里,它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在苏轼笔下,它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端午节也是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屈原的爱国精神、人格魅力、思想精髓和优美诗章被千古传颂。读懂屈原、读懂中华民族“端午文化”的丰厚内涵,是过好端午节的应有之义。
《辞海》对屈原作这样的评介:“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浣湘地区。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所表达的英雄气节和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重要一章。无论此后朝代政权如何更迭,屈原的精神丰碑始终屹立在历史的殿堂之上。如今,我们依然用高规格的仪式来祭祀这位伟大人物,是要以此来濡染华夏子孙的生命底色。
英雄奇志在,千古知音存。端午节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节日。传承节日文化,除了外在物质形式之外,更应深入其内在的精神内核。抚今追昔,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以文化自信之光唤起亿万追梦人的壮志豪情,在迈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勇毅前行。
走近端午民俗——
清香点缀五月节
端午节吃粽子,由来已久。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制作方法简单,口感也比较好。如今的粽子更是花样繁多,在节日市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购买热潮。
走进辽源的各大农贸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粽子的品种也是琳琅满目,从馅料看,无论是我们北方的枣粽、豆沙粽,还是南方的鲜肉、火腿、蛋黄粽应有尽有。“ 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大多数家庭都在端午节之前一天到两天左右,就要购买包粽子所需要的糯米和竹叶,端午节的前一天就会将这些食材用水泡开之后准备包粽子。就我们饮食文化而言,拳头大小的粽子已经演变出太多版本,也顺带出不少“最佳搭档”。但如果仅仅用“吃”来解构粽子,那就把端午文化扁平化了。中国人是讲究精气神的,小小食物承载着千言万语。“粽者,忠也。”相同的发音,寄托着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诉求。再仔细看,棱角分明的外表,严丝合缝的包裹,都似乎在隐喻着这个国家最为传统的精神内核。
通过粽叶包裹的糯米清香甜蜜,远在异乡的人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也会想家或者思念亲人。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它的实际意义其实除了饱腹之外,更多的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和民族情怀。
端午时节艾草香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物品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而在近期,新式的艾草门挂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几元一把的艾草,搭配上黄金球、菖蒲叶等材料,经过花艺师的剪裁就变成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门挂装饰。这种门挂不仅具有传统的艾草元素,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使得端午节的氛围更加浓厚。然而,新式艾草门挂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美观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端午节时人们心心念念的牵挂。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近年来,身穿汉服、学习书法、绘画和古琴,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已形成一股潮流。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年轻人渴望在忙碌中寻找片刻的宁静与欢乐。仪式感成为他们调节生活节奏、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通过购买装饰精致的艾草门挂或是亲自动手做一个门挂,都能够让他们在日常琐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新式艾草门挂受到欢迎,体现了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双向互进的新国潮。新式艾草门挂是结合了现代设计创造出的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不仅帮助年轻人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也让他们更加珍视和自豪于自己的民族文化。面对其他传统节日,我们也要挖掘其现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赋予其新的生机。
艾蒿悬挂在门前,代表着家家户户追求健康和幸福的愿望。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这些传统的温度,并将其继续传承下去,让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历久弥新。
五色彩绳“除百病”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古人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其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又有一说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在东北地区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或者下第一场雨时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有人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两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
时至今日,尽管科学已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现象的真相,但五彩绳所承载的美好寓意和深厚文化内涵,仍被广大民众所珍视和传承。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孩子系上五彩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家人健康平安的美好祝愿。
弥足珍贵的端午印象
现在30几岁的我可以算是大叔了,儿时的很多记忆也已经模糊不清,唯有印象中的端午依旧鲜活有趣,如一股清凉的溪水永远流淌在我的记忆中。
曾经的端午节,老妈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张罗,准备粽叶和糯米,亲手包制许多大大的粽子,翠色的粽叶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点缀一颗红枣,然后包成立体的四角形状,用棉线缠紧,一个个精巧的粽子就完成了。儿时的我蹲在旁边,小手不停地在糯米中淘来淘去。小小的我也曾尝试着包粽子,可总是包不好,糯米总是漏出来,等煮出来粽叶中的米已所剩无几了。除了包粽子,那时候流行煮很多的鸡蛋,鸭蛋,鹅蛋。煮熟后我们这群孩子就会欢呼雀跃的拿着煮熟的蛋来碰,看谁的蛋硬,那个屡战屡胜的蛋都要保留好些天的,不舍的吃掉,想想还真是有趣。
过了端午节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等待雨天。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小朋友们都会带一种五彩线,在手腕或脚腕上,要等到端午节之后的第一个雨天才能减掉,并把绳子放到水中去。老人们常和我们这些小孩子说,减掉的绳子会变成一条小花蛇会带着疾病随着水游走,那个时候我们几个小朋友对此都深信不疑,默默地等待“放生”的那一天。现在想想即欢乐又感慨,那是父母希望我们健康长大的期待。
儿时的那种美好记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弥足珍贵,那里有家的温暖,有我们对民俗传统的坚守和文化传承,就让我们继续将节日文化的美好留给一代又一代。 (陈书远)
过端午,品家国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习俗在新时代依旧生动地演绎、传承、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端午节蕴含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精神。端午时在仲夏五月。智慧的先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佩戴五色彩线、插艾草、喝雄黄酒、制五毒符、吃无毒菜等方式,用希望、生机和活力影响自然、应对自然,以期避邪防疫,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样的文化精神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端午的习俗体现了团结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每逢端午佳节,祖国各地都会举行赛龙舟系列活动。龙舟竞技,必须以齐心协力、默契配合为前提,以奋发进取、争当第一为基础。这种文化精神,是我们新时代国家建设所需要,也是中华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无数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力和精神保证。
端午节的习俗具有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的意蕴。佳节将至,家庭成员齐聚一堂,一起包粽子、挂艾蒿、观看龙舟赛,并将自家的粽子与左亲右邻分享,增进了家人、亲友、邻里之间的人际交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文化意蕴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正是我们提倡的共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端午节有传统生活呈现最集中、最丰富的节日物语,这也是祖祖辈辈薪火相传下来的文化表现,唯有在新时代正确“打开”它,才能更靠近它、读懂它,了解其悠久的传统文化魅力和深刻的家国情怀。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