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组织带民富
——记东丰县二龙山乡沙河沿村党支部
本报记者 刘晓峰
夯实为民服务基础
针对党员活动场所少、农科培训场地缺、村部办公环境差的实际,2008年,沙河沿村党支部统一“两委”意见,投资10万元改善了村部办公条件,投资12万元建成156平方米的农民培训中心。2009年,又投资195万元,拓宽硬化街路,实现“户户通”,整修村路边沟,在路旁栽植水蜡树3公里,建设垃圾处理场1座。去年,又投资15万元新建文化广场1处,拿出1万余元组建起50人的广场舞蹈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开展组织生活;每年在农闲季节培训300多人次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下气力治理脏、乱、差……沙河沿村党支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改变村庄旧貌,让村民在优越的居住环境中不断提高生活品位。
晴朗天气下的夜晚,在沙河沿村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有的在体育器材上热身,有的认真学习广场舞,更多的是老人和妇女带着孩子,享受着美妙的音乐,观看着服装靓丽、舞步轻盈的舞蹈队的精彩表演。12组村民崔丽香说:“我天天参加舞蹈队的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少了生活中的烦恼,这比没事儿东拉西扯和打麻将强多了!”
铺就强村富民之路
“自己不会富,不配当干部,富了不带富,不是好干部”。61岁的党支部书记李福带领支部一班人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为村民找到了致富路径——彻底改变全村主导产业水稻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经营状态。
3组社员张洪斌说:“我家种植5公顷水稻,每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村人能走上致富路,是大伙儿选准了带头人,功劳就在党支部。”为让1600口人快富起来,2005年,李福联合50户村民,成立了“沙河沿村水稻协会”,将经自己多方考证的黑龙江省五常市优良水稻品种“稻花香”引进来。种黑龙江的水稻?面对村民的质疑和犹豫,党支部号召村委会成员和骨干党员每人示范种植0.1公顷“稻花香”。作为党支部书记,李福带头种植了0.5公顷。秋后,党员干部试种的“稻花香”,每亩增加了500多元收入,这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加入协会的热情。2007年,232户入社会员种植“稻花香”200公顷。2008年6月,李福将水稻协会更名为“沙河沿水稻专业合作社”,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沙河绿色精米”的大米商标。2010年,全村350个水田户全部入社,种植订单“稻花香”300多公顷。党支部年年邀请省、市、县的农业专家到村里培训农民学习水稻种植技术,有20多名村组干部当上大米销售经纪人。去年冬,李福请到的黑龙江省客商,一次就在村里装走9挂车800吨的大米。
多年来,沙河沿村的“绿色精米”,畅销在东北三省,远销到南京、苏杭、山西等地,村民仅种植水稻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2万余元。
大上惠民利民项目
沙河沿村党支部以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重要作用,加大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发挥村干部和党员致富带富作用。在“创业带富工程”中,大上快上惠民利民项目,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都60多岁的人了,他还拿自己当小伙儿似的,为了大家的事,没白没黑地跑!”很多村民这样评价村党支部书记李福。在乡党委支持下,李福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殚精竭虑做大做强了水稻产业。2010年,村里争取国家扶持资金160万元,建起拥有5台水稻收割机、4台大型拖拉机、1台推土机的农机管理中心,使水稻生产实现了机械化。2011年,村里又争取“高标准农田”国家改造资金1300万元,修水泥灌渠13.5公里,支渠10.3公里,实现节水灌溉面积1000公顷,使2430多户农户受益。2011年,村里引进域外资金1500万元,在村民家门口建起了占地6000平方米、年加工大米3万吨的稻米加工厂……村民李金龙说,俺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待购买稻米的客商,各家的腰包年年都鼓鼓溜溜的。
沙河沿村党支部固本强基,多方面努力提升村民素质,在463公顷的土地上,带领引领村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村积累达到600万元、年人均收入1.5万余元的显著成绩。被评为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的沙河沿村,多次被市、县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经济工作先进村”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今年“七一”,县劳动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李福,又被东丰县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