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传递时代力量(上)

青春榜样传递时代力量(上)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铸就伟大。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创文明城”和“育文明人”相融共进,深入挖掘杰出人物线索,聚集了一个个忘我工作、踔厉奋发,在平凡生活、工作中作出不平凡事迹的“辽源好人”。他们以榜样的力量,在各自的领域,鼓舞了很多人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社会进步、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以典型为镜,向先进看齐。这些身边好人,就是一个个可亲可敬的精神标杆,也是一面面向善向上的精神旗帜。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人们净化自己的心灵,向社会传递催人奋进的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孝老爱亲展现人间真情


    付娣是辽源市东丰县猴石镇新阳村三组的村民。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儿媳、为人妻子的高尚品质。她以孝道为基,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超乎寻常的亲情故事。
    付娣对丈夫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义务,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的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她就主动承担起家里的重活,照顾老人更是无微不至。三年前,婆婆得了脑血栓,丈夫在外打工回不来,她跑上跑下陪着婆婆去医院做各项检查。婆婆住院期间,穿衣、洗漱、喂饭、按摩,她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因为患病,老人胃口不好,付娣总是费尽心思,根据老人的口味,不重样地给老人做饭菜。在她的精心照顾下,老人很快就出院了。
    可是,好景不长,她的公公又突发脑出血住了院,病情严重,医院发了几次病危通知书,好在经过几次抢救,公公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付娣此时多想能有分身术,因为,公公需要照顾,婆婆也需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年龄也大了。疫情期间,丈夫回来了还需要隔离,所以只能靠她一个人。就是这样的压力也没有将付娣压到。她在县医院附近租了房子,把婆婆接到租来的房子里。在公公熟睡的时候,她回到出租屋伺候婆婆,把婆婆安顿好了,又返回医院照顾公公。公公出院了,丈夫也隔离期满了,付娣也从130多斤的体重,瘦成了90斤。公公婆婆虽然出院了,但是因为后遗症,老人行动不方便,身边还是离不开人。付娣每天从早忙到晚,早起给公公婆婆洗脸、梳头、做早饭,晚上给公公婆婆洗脚,时常剪手脚指甲。三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无怨无悔。都说媳妇难做,可付娣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诠释着“孝道”的真谛,让婆婆觉得这个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闺女还要好。婆婆常说:“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前世修来的福!”
    付娣的孝心孝行远近闻名,邻里亲戚没有不为付娣竖起大拇指的。她虽然是一位农村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但她用真爱谱写了人间真善美的篇章、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美德的真谛。




尽孝尽力做老人的“知心人”


    一个人努力做好一件事很容易,可十多年来一直把一件事做好并不容易。孔凡坤是东辽县安石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主任,他十年如一日用辛勤汗水塑造了新时期敬老工作者的榜样。2016年12月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2022年获得民政部授予“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在孔凡坤带领下,福利中心全体员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在镇福利中心的成员大都是孤老,有的身体残疾,有着不同生活习性,个性差异大。孔凡坤深知要想更好照顾他们,就要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开始,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做老人可信赖的亲人。福利中心男性老人居多,洗澡时,孔凡坤怕老人滑倒,亲自陪护并为他们搓澡。每遇有老人病逝,他会为老人买来寿衣穿戴整齐,送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让离逝老人不留遗憾,也让活着的老人看到他那份孝心。几年来,他为50多位老人送终尽孝。面对患有癌症的老人,孔凡坤竭尽全力安排好他们的起居饮食,在生命的余下时光里,让他们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关怀。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得尽可能舒心适宜,孔凡坤还会引导他们养金鱼、小鸟、花草,增加他们热爱生活的乐趣,丰富晚年生活。自担任福利中心主任开始,孔凡坤就从未回家过年过节,没有在家吃过一顿团圆饭,好在妻子、儿女都很理解支持他。
    孔凡坤在心里一直有个想法:要把破旧的平房拆掉,建一座现代化的公寓。这一想法得到县民政局、镇政府大力支持,并积极帮助筹集资金,新公寓于2015年4月15日动工,同年11月1日老人们陆续进住。新的养老公寓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36平方米,室内分六个功能区,地面采用绿色环保地板胶铺设,无障碍通行,楼内有电梯、智能呼叫、广播、监控、闭路电视、烟感系统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设备,成为高标准配套设施的现代化三层公寓。
    冬去春来,中心来了一批又一批老人,他们在这充满爱心的家园里过得开心、住得舒心。他们曾经孤独无助,曾经无依无靠,他们经历太多的风雨沧桑,孔凡坤要让他们在人生暮年时分,沐浴着幸福的阳光安度晚年。




保护历史遗迹 接力奉献青春


    辽源矿工墓是家喻户晓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辽源矿工墓的历史见证资源,刘宏颖女承父业,担任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宣教部主任。她在工作岗位上挥洒青春与汗水,为她热爱的事业书写绚丽的篇章。2023年,被辽源市委宣传部评选为第一季度“辽源好人”。
    2003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刘宏颖没有外出找工作,而且毅然决然地跟随父亲刘玉林来到了辽源矿工墓当起了讲解员。她刚入职时陈列馆工资低、环境差,没有人愿意到这里工作,馆里只有5个人:馆长刘玉林,3名保安,还有她,馆内业务性工作都落在父女两人的肩上。2006年,刘玉林退休,刘宏颖坚守在保护辽源矿工墓的岗位上。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担任讲解员的同时兼任文物管理员、文秘,档案管理和人事劳资等多项工作也由她承担。
    为了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考古方面的难题,刘宏颖进修了吉林大学的文秘本科及考古专业本科,并取得了学士学位。作为文博方面的专业人才,她被邀请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2017年,刘宏颖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学识积累,编撰出版了《历史见证殖民劫难——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文史志》一书,这是辽源矿工墓自1964年建馆以来出版的第一本专著,是研究辽源城市兴衰史及矿业变迁史的专业书籍。为了更好地保护矿工遗骸,她刻苦钻研,并参与吉林大学承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吉林省辽源矿工墓日本侵华时期‘万人坑’遇难者遗骸的法医考古学研究”。2021年8月,该项目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鉴定为“优秀”等级。
    辽源矿工墓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身为宣教部主任的刘宏颖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究红色文化宣传的新路径,在坚持阵地宣传的同时,利用特殊节点,组织各类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及图片展,深入社区、学校及广场进行巡展。她还创新思路,推出线上活动、清明云祭扫、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国庆节期间的网上答题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得到市民的广泛参与。从事文博工作二十年,刘宏颖多次被评为“爱岗敬业先进个人”“创新争优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春风化雨守护家庭幸福


    张志海是辽源市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党办科员。多年来,他勤俭持家、孝老爱亲,用自己的孝心、爱心,精心地守护着家庭的幸福安康,并将幸福转化为勤奋工作的动力。2023年,他被辽源市委宣传部评选为第一季度“辽源好人”;2022年,其家庭被辽源市妇联评选为“最美家庭”。
    2000年7月,因为早产,张志海的儿子身体右侧瘫痪,脚踝严重变形,视力下降,需要长期后续治疗。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单位外出边打工边求医问药。张志海的处境被当地记者发现后,当地电视台号召市民为他捐款,虽然为了给孩子治疗他欠了大量外债,但还是婉言谢绝了媒体募捐的善意。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张志海也为此愁过、哭过,但他从未放弃。22年来,孩子的病情虽有改善,但仍有智力缺陷、生活不能自理,一到换季,旧病还会复发。为了照顾孩子,张志海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屋漏偏逢连夜雨,麻绳专挑细处断。2014年7月,张志海的父亲突发脑出血,导致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这无疑使张志海的家庭负担更加沉重。父亲住院的半年期间,为防止父亲得褥疮,他坚持给父亲用尿布,发现父亲尿了,马上换洗。同时,他还要上班,看护智障孩子,忙得脚打后脑勺儿,人也整整瘦了一大圈。父亲出院后,仍无法行走,他就拜师学习按摩技术,一有时间就为父亲按摩。为了给父亲增加营养,他和妻子变着法儿地做些可口饭菜;为了让父亲心情愉悦,他每天都会把父亲从6楼背到楼下遛弯儿,这一背就背了一年……
    如今,张志海早已回到他热爱的单位,尽其所能,努力工作。他把党员的先进性融入到孝老爱亲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公交事业的发展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说:“如果我的努力和付出,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一些破冰的期许、化雨的春风,那将是我担当的所在、快乐的源泉!”




义务巡河员  最美环保人


    关艺敏是辽源市西安区先锋街道福盛社区居民,兼任仙人河支流福盛社区段“民间河长”。自退休以来,他填埋垃圾上百立方米,修砌护土墙百余米长,自愿担当起业务巡河员的职责,对仙人河上游福盛段的原垃圾厂进行修砌和整治,为社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仙人河福盛社区段河道区域内环境最为棘手。这里原来有一个垃圾场,由于垃圾堆积,没有办法建立护堤,所以一遇到暴雨天时各种垃圾冲进仙人河,造成雨后河岸两侧布满漂浮的垃圾。关艺敏退休之后便开始了他的义务清理之路,十几年的时间,从最初用双手捡,到用兜子装,再到后来用推车装垃圾,他的行为带动了家人和邻居纷纷投入到了河道治理中来,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 
    在雨季和大风天气时,他每每进行河道巡查,遇到垃圾即刻进行清理。如果遇到自己一个人没办法解决的事儿,附近的居民就会自发地协助他完成。由原来他孤军奋战到后来的集体清理河道,关艺敏和邻居们对原有福盛社区段仙人河上游的垃圾场开启了艰难而有效的治理工作。他们每清理出一米垃圾便修建一块阶梯,垃圾场15米高60米长需修三层(梯田式),每层5米高。经十几年的治理建设、移动填埋,上百立方米不规则的石头修砌的护河墙百余米长,修建了三层15米长的大阶梯式台阶。为了方便人们行走,在其旁边又修建了近20级台阶路,每层路面都铺有大理石和砖。为了美观,关艺敏还种上了花草,铺上了40多米长的橡胶带。如今,原有的垃圾场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河水清了,难闻的气味变成了清新的味道。关艺敏也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最美环保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魏利军 摄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