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村官的酸甜苦辣
年轻就要为理想奋斗
——记西安区灯塔镇大学生村官郑策
本报记者 刘红娇

郑策
郑策是个“90后”,在大学时入党,在充满着激情的校园里,就已经在想着如何为将来人生添上几笔浓重的色彩。用他的话说,“趁着年轻的冲劲儿,努力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我们曾经是号称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所以只有农民富了,国家才会富。“为国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郑策就是怀着这种想法,选择了到最基层的农村,成为一名村官。
农村是什么样的?一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很难想象出来。富裕和贫困,在这里变得很直观;人情和邻里,在这里变得很直白。
郑策担任的是灯塔镇谦和村书记助理。他到了这里,第一反应是“长见识”了。原来有人家还可以这么穷、房子还可以这样破;原来鸡和猪养成规模也是件很赚钱的事儿;原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能吵翻天;原来仅仅因为是同村就会像亲人般互相关心。
一开始,郑策带着无限的热情想要大展拳脚,积极地想为以养殖为主的谦和村村民做点儿贡献。可通过接触和了解他才发现,这些已经从事养殖多年的村民们,谈起家里养的鸡和猪,比通过网络和书本了解知识的他还要头头是道。这让郑策有点儿小失落,但他为村民服务的热情并没有消散,村民养殖技术上没什么大需求,可还有他们不擅长的——“政策”。郑策开始认真学习、研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了解各项惠农政策。那段时间,他学习涉农文件学得都“疯魔”了,等把这些知识和政策学透后,郑策就到农家和田间地头,把这些文件内容用农民了解的方式,通过事例宣讲出来,保证让他们能听得懂、用得着。他的这些努力,得到了村民的好评,也让他有了继续努力工作的方向和信心。
做村官的日子不仅仅有传达和农民有关的政策和知识,还有和村干部一起为农民做的各项服务。让郑策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元旦、春节期间的走访。他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将全村所有住户拜访了个遍,向村民们宣传讲解春节期间的防火、防盗、防骗、燃放烟花爆竹等安全事项。同时,到困难群众家中慰问,了解他们来年的生产、生活和困难情况。在乡村的土道上,郑策和村干部们用脚走遍了整个谦和村,大冬天里他走得满身是汗,后背湿透的衣服粘在身上,湿冷湿冷的。将近一周的走访,郑策不仅再次加深了对全村居民基本情况的了解,更是让他明白了作农村工作的重要和辛苦。
自从郑策当村官以来,村里不管大小事儿,只要可以伸上手的,他都主动上前。能让村民得利的,他都会帮着想办法,党的政策方针,他都以农民喜欢的“口味”宣传。郑策在工作中感受着实践理念的快乐,虽然在谦和村工作还不到一年,但他已经想好在聘任期满后,将继续申请留任,让自己能为村民多做些贡献。
村里来了“城市丫头”
——记东辽县泉太镇大学生村官薛冰冰
本报记者 季式学
薛冰冰(右)
“丫头,俺家炖小鸡了,中午过来吃呀。”
“不了,大娘,我这得抓紧时间到市里办事儿。”
“闺女,你去城里办事儿,别忘了帮大娘捎回来几瓶药。”
“好的,大娘您放心,我都拿小本子给您记下了,回来拿给你。”
“看冰冰这孩子又帮着俺们村民忙活上了,真是田书记的贴心助手。”
“客气啥,都是乡里乡亲,应该的。”
村民们嘴里的“丫头、闺女、冰冰”不是别人,正是东辽县泉太镇马良村书记助理——薛冰冰。别看她现在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去年6月份刚来这儿的时候,可没什么好“果子”吃!
带薛冰冰的老书记田有湖“一肩挑两村”,同时担任马良村和三树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所以薛冰冰必须得跟着书记一起为两个村服务。为尽快进入“助理”角色,到村工作一周后,田有湖便带她走遍了两个村的每个角落,拜访了村干部、部分村民代表以及老干部。可算熟悉了村容村貌,但初来乍到的她,要想深入到村民当中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跟着书记走,村民们多少还能给她点儿“面子”,但“单枪匹马”的在村里做工作,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马良村要创建生态文明村,可当时马良村的卫生环境很差,村民习惯把大牛拴在马路上,一进村就能看见马路上随处是牛粪。为了解决卫生问题,薛冰冰和田书记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有时她和书记分开行动。可刚来村工作,交流上就出现了问题。因为大学刚毕业不久,她满口流利的普通话,细声细语地和村民们讲道理,无论怎么讲,他们都爱理不理。经常是她耐心地开导大家,得到的却是:“你个城里来的丫头片子,能管明白个啥?”“我家院子里根本没地方拴牛,不栓外面拴哪?”遇到不耐烦的村民,不由分说,还要放狗咬人;遇到患有精神疾病的村民还会追打她……
本想一心为村民办点实事儿,可总是费力不讨好,常受委屈,让薛冰冰心里很难受。薛冰冰的朋友心疼她,几度劝她放弃这份工作,但不服输的薛冰冰还是选择留下。她时刻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这里,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村民们服好务,要干就干出个样来!想要干好工作,必须要找到解决的方法。她请教田书记,拜访老党员,寻求改变“现状”的方法,“要想做好村官,必要做好村民。”前辈的指点,让薛冰冰受益匪浅。只有与村民聊成一片,融入到他们之中,才能便于开展工作。从那以后,薛冰冰进村的脚步更勤了,每天坐最早的长途车去上班,常常为了处理村民的家务事儿忘记了下班回家。为了当地村民的事务,村里、镇里、县里、市里最多的时候来回跑6趟,花了160多元的打车费,为村民办事儿花钱她舍得,她也从来没叫一声苦。去年洪灾,马良村的路被冲坏了,为了修好村路,田书记和她一起跑前跑后,为了让村路修得保质保量,加快修路进程,她更是一个人硬着头皮住村部,做“监工”,两天两宿没回家。村民只要一有事儿,打一个电话她准到,即使刚搭上回家的车,她也会返程回来解决,直到把事情办妥才放心……薛冰冰的举动,村民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对这个城里来的小丫头也有了好感。时间久了,薛冰冰的普通话也变成了土话,村民接受了,她替村民办事儿多了,和村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之前不敢和她说的话,现在大家也敢畅所欲言了,村民眼里的“信不着”,也逐渐转化成“信得过”。每天奔波于村里,她觉得很幸福。村民们因为有她的存在,觉得更幸福。
如果说每一位村民都是一面镜子,这许许多多面镜子映照着薛冰冰任职期间的酸甜苦辣,印记着她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这许许多多面镜子就是她工作的最佳见证,或许镜子中能反射出她闪光的一面,或许镜子中能折射出她的默默无闻,她总是尽最大努力,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干好每一项工作,当好老百姓心里的好“村官”。朴实的外表,一嘴乡间土话,薛冰冰和她的语言一样,早已融入到村民中,用行动一次次见证着她对村民的爱……
来自外村的“毛头小子”
——记西安区灯塔镇大学生村官王富佳
本报记者 李 锋
王富佳
王富佳今年29岁,于2012年9月被选聘到我市西安区灯塔镇太阳升村担任大学生村官。
王富佳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曾经荣获过“山西省优秀学生干部”、“山西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后去了一家国企单位上班。在国企上班待遇优厚,工作也不是很忙,这是很多刚刚大学毕业的学子很羡慕的事情。但是。当得知家乡选聘村官的消息后,王富佳心想自己的机会来啦,这不但可以真正地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还能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
做村官两年来,王富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赢得了百姓的认可,为自己的人生划出了一条闪光的彩虹。
作为村官,王富佳要经常调解村民之间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引发的纠纷。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处理事情公道,村民们也就慢慢认可了这位来自外村的“毛头小子”。太阳升村3组的田桂春与4组的郑福珍因为耕地占路的问题发生矛盾,两人吵架后都各自叫来了亲戚朋友为自家“助阵”。眼看着来的人越来越多,得知情况后,王富佳与“治保”主任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马上赶到了现场。他和治保主任首先把两家人各自劝回了家,接着去做思想工作,耐心讲解规劝,最终将两家矛盾的“疙瘩”解开。
村里的刘新江有个小型的养鸡场,由于场地较小,养鸡场的鸡粪无处堆放。于是,刘新江就随意地将鸡粪堆放在路边,周边气味非常难闻,引起了邻居的强烈不满。王富佳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刘新江劝说,并和刘新江一起研究出了“把鸡粪运到一些种田大户的田地里”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样既解决了鸡粪难以堆放的问题,也解决了土地施肥的问题,很好地解决了矛盾,把可能发生的争端消灭在萌芽里。
作为村官,王富佳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向村民们讲解种植技术,深受村民好评。太阳升村地处城郊,许多村民的收入是靠种植蔬菜取得的。以往,村民们大多种植普通的“应季”蔬菜,很难卖上个好价钱,村民收入上不去。王富佳看到这种情况后很是忧心,心里琢磨着如何才能让村民的菜卖上好价格。经过思考,他想到了利用现代蔬菜大棚种植技术让村民们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办法。他利用自己所学的园艺专业知识和现代远程教育终端,下载有关种植技术的视频研究学习有关知识,并经常去村民的大棚里和村民们一起研究种植技术。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去市里的菜市场了解蔬菜的行情,让村民们及时了解蔬菜价格走势。
两年来,王富佳在村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青春的赞歌。王富佳的努力和付出换来了村民对他的认可,换来了他人生最宝贵的工作经历。
不拿自己当“外人”
——记东辽县安石镇大学生村官邓强
本报记者 王 超
邓强(左)
1989年出生的邓强,2011年毕业于长春市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大学毕业后, 本想像其他同学一样对口就业,可想到家里的父母,他毅然回到了家乡辽源。为了证明自己的“斗志”,为了使自己脚踏实地的“成长”,邓强决定从基层做起。2012年,邓强通过参加吉林省“大学生村官”统一考试,成为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的村书记助理。
年轻气盛的邓强是带着做出一番贡献、做出一些成绩来到朝阳村的。可当他“走马上任”后,发现自己多年所学的知识和农村复杂而繁琐的基层工作有着天壤之别,工作环境也和想象中相差甚远。作为一个没有一点儿农村生活经历的城里小伙儿,他没有退缩,而是暗下决心坚持下去。由于家在东丰县城,为了方便工作,更快、更好地融入村中,邓强主动申请住在村部。没有床就睡在沙发上,冬天没有供暖设施,窗户四面漏风就在地上铺一条地热毯,穿着厚厚的棉衣睡觉。白天走村入屯熟悉村民,晚上便自学与农村相关的法律知识。即便如此,起初仍有很多村民认为这个“城里大学生”是来“镀金”的。
邓强说:“我们村儿在粮食耕种方面是合作社的形势,村里租赁村民的地,然后再雇佣村民耕种,村民可以有两份‘旱涝保收’的收益。春耕期间,村民每天凌晨3点左右就都得到地里,村书记和委员们3点半前也肯定都到。我来的头一年春耕,凌晨3点我根本起不来,没办法,我就用手机定闹铃,定到两点半。‘咬牙’起来到地后,我做什么村民们还都‘挑刺’,发‘秧盘’发的不对,‘插秧苗’插的也不对,我的压力也随之大了起来,做什么都怕自己做不好。后来通过不懈地坚持和学习,我对农业知识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对农民想法更加理解,他们也渐渐地相信了我,‘接受’了我。谁家做点儿好吃的都给我往村部送,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也都来找我,很多村民经常说,有啥事儿就找咱村那大学生村官,只要他能办的肯定给办。2013年村里三委班子换届选举,我以高票数当选了村委会副书记。我最高兴的并不是当上了什么职务,而是通过这件事情,我知道我真正地被村民们接受、认可了。”
两年里,邓强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到朝阳村,做村委会书记助理,因为是“外人”不被村民所接受;现在做村委会副书记,因为是“亲人”被村民所信赖。邓强的形象和位置在村民心中得到了大转变,除了他刻苦而执著的努力外,还有个原因,就是他在朝阳村从来不把自己当“外人”。
梦想开始的地方
——记龙山区工农乡大学生村官陈婉彤
本报记者 赵 强
陈婉彤
陈婉彤,一个1989年出生的清秀姑娘,2012年8月从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毕业后,带着“志在农村”的梦想回到了家乡,踏上了村官之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她,为了尽快地融入基层生活、尽快地进入角色,尽快地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她就整天把自己浸在了村子里,白天深入村里走访调查,晚上回家后认真总结、反思。一次,与村领导到各大队去走访,碰巧赶上村民收割蔬菜,她就立马撸起袖子,下到菜地里帮着摘完了黄瓜、西红柿,又蹲在地里帮着捆芹菜。这看起来简单又平常的工作,但对于之前从未干过农活的陈婉彤来说,做起来却并不轻松,不一会儿她就累得满脸通红,细嫩的手也被磨出了小水泡,但她也不吵吵着痛,对此,当地的村民对她的印象都很好。就这样,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中,陈婉彤和村民的关系日渐升温,从“陌生人”成为“自家人”,以前刚来村里,大家还都称呼她为“陈书记”,现在都改口叫她“小陈”,细微地变化是她真情融入村民心田最好的印证。
陈婉彤是2012年9月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负责村远程教育站点日常维护工作。每周三是村里的“远程教育”播放日,当天,陈婉彤会根据平时收集来的村民不同的需求,及时整理远程教育教学课件,并提前制订好相应的播放计划,挑选村民们喜欢的种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课件,给大家播放,深受当地村民的欢迎。一直以来,陈婉彤负责的“远程教育”站点每周播放10小时以上。通过“远程教育”,农民掌握了种植和养殖的技能技巧,学到了一些技术,找到了一些门路,不但增强了村民们的科技素质、致富能力等方面的意识,还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默默付出,诠释这精彩人生。陈婉彤在龙山区大学生村官2012年至2013年度考核结果中评定为优秀,并于去年6月,在村委会第九届“两委”换届选举之际,在全村党员的鼓励和支持下,光荣地当选了党支部副书记。再过不久,陈婉彤即将任满两年。面对未来,陈婉彤说:“只要群众欢迎,便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今后,我还要加倍努力,把村里的事情干好,这样才不辜负村民们对我的期望!”在基层这片富饶的沃土上,陈婉彤将继续以责任担当为使命,以赤诚与执著的奉献精神扎根基层。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 超 赵 强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