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沃野 花绽农家
根植沃野 花绽农家
——东辽县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发展41年纪实(中)
舞蹈《马背交响》
二人转著名表演艺术家 闫学晶
二人传《红月娥做梦》
小品《东辽好人》
送戏下乡,为戏迷表演“绝活儿”。
情景剧《红色记忆》
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东辽二人转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研究东辽河源头流域各民族文化艺术在渗透、交融、互补、创新中演变、进化的“活教材”,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多民族民俗研究价值。2007年,东辽二人转被辽源市政府列为“辽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辽县先后于2004年、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中国民间艺术(二人转)之乡”;2009年东辽二人转被列入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辽县渭津镇的二人转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期。1982年,东辽二人转第十七代传承人刘思谭在东辽县渭津镇成立了“东辽县渭津农民小剧团”。从1982年创建到2023年,东辽县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整整走过了41年的历程。回望41年,小剧团虽历尽艰辛,但执著追求弘扬民间艺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也为传承东北文化、宣传家乡特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篇 暖暖的往事回味
慧眼识人得英才
东辽县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是东辽二人转之乡的摇篮,也为一些农民子弟就业发展铺就了道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备受全国观众喜爱的国家一级演员闫学晶,曾是东辽县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的一名演员,并从这里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1985年11月的一次招聘,刘思潭与闫学晶偶然相遇。那一年,小剧团接连失去几位主要演员,导致演出被迫暂停。刘思潭受东辽县文化馆馆长杨青海邀请,前往东辽县文化馆举办的二人转培训班挑选演员。当时,培训班的老师向刘思潭推荐了几名学员,但闫学晶并不在其中。之后在观看培训班学员的集体演出时,刘思潭发现了排在角落里的闫学晶。据刘思潭回忆说:“培训班的集体汇报演出有30多人跳舞,多数人都像是在做广播体操,角落里的闫学晶瘦瘦小小的,但她的身体协调性和面部表情都很好,尤其是她的眼神非常有灵气。舞跳完了之后,我就把她叫过来问她愿不愿意到渭津小剧团当演员。”
得到刘思潭认可的闫学晶非常高兴,但又担心自己嗓子条件不好当不了二人转演员,是刘思潭鼓励她勇敢尝试,并当场与她的父亲进行了沟通。在父女俩的满怀期待中,闫学晶如愿加入到东辽县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进入小剧团后,闫学晶的表演天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凭借着自身的艺术天分迅速提升了表演水平。1989年,闫学晶成功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地方戏科,凭借天分与努力一步步成为了如今的大明星。
1985年小剧团陆续招收了闫学晶、付连英、金国良、史显莉、李忠志、教彩霞、于红梅、尤金华、韩燕杰等一批优秀演员。经过一冬的排练,小剧团又恢复了生机,新编排出二人转《西厢》《包公断后》、拉场戏《二大妈探病》等节目。演员们平均年龄十八九岁,当时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们就是在那种极为困难的演出环境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演出任务。这些演员慢慢地成为了小剧团的骨干力量,在二人转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艰苦生活不畏难
作为团长,刘思潭向演员们灌输的思想就是:小剧团要活下去、要求得生存发展,必须艰苦奋斗。小剧团经费有限,刘思潭像一个大家长一样,领着这些农民子弟谋生活。集体住宿的演员们需要自己生火做饭、烧煤取暖,虽然政府时常会提供一些帮助,但还是远远不够。他组织演员到山上搂松树枝、捡树枝,再像蚂蚁搬家一样,一趟趟运到住处做引炉柴。剧团里没有米和菜,演员们就从家里背来了高粱米、大碴子和萝卜、土豆、大白菜,还有家里腌的咸菜,秋天他们就自己渍酸菜、腌咸菜。到了冬天,演员宿舍特别冷,脸盆里的水冻成了冰;生炉子的烟尘把演员们的鼻孔都熏成了黑色。演出用的服装、道具箱子都是由演员自己去做,用的道具也是修了再修。
在渭津镇的这一段时间里,刘思潭带领演员们自己盖房子,砌墙、抹墙……既是泥瓦匠又是建筑工,脏活、累活、技术活都得做。演员睡的床是文化站的铁大门,用铁丝网钢筋编成框,把大门铺在凳子上,躺上,这就是铺。那时没有自来水,男生挑水,女生轮班做饭。有的人根本不会做饭,把饭做夹生、串烟子那都是常有的事儿。为了安全,冬季取暖时需要睡前灭炉火,一觉醒来,演员的头上、眉毛上都结了霜。
演出不易热情足
演员们的生活环境艰苦,在演出中也要面临严峻考验。有时演出场地车不能进到现场,他们就背着行李、扛着服装道具去表演。夏日的午间气温接近40度,舞台的钢架子像烙铁一样,传到舞台板上都烫脚。在平岗镇的一次演出中,演员由于在舞台上太长时间,脚烫得难以忍受,便偷偷踩着观众扔在台上的西瓜皮继续完成演出。赶上雨天,只要台下有观众,他们就顶着雨也会继续演下去。有一次,由于刚下过雨的舞台板特别滑,一名演员不慎摔下了舞台,搭档的女演员在前面唱,其他人赶紧把人拽上来,忍着疼痛依然坚持把戏演完。到了晚上演出时,200瓦的灯泡把蚊虫都吸引了过来,蚊子咬得演员满身、满脸包,蚊虫不时还会飞到演员的嗓子里。
剧团生活简朴,演出又比较艰苦,可这些略显青涩小演员们在学习、表演二人转的热情上却从没有一丝减退,凭借执着的热爱和坚毅的斗志,扛起了小剧团文化传承的大旗。
遇车祸坚持演出
剧团因为没有运输工具,演出转场非常困难,送戏下乡时在各村屯之间转场都要雇用农用车、马车或牛车。为了节省开销,演员就会与舞台、道具一同挤在车里。
1987年4月,刘思潭带着小剧团演员下乡演出。在安恕前往小城村转场途中,因与对面驶来的车辆避让不当,小剧团乘坐的车翻了过去,车上的演员和行李都被甩了出去,三角钢架、舞台板都压在了演员身上。
想起当年的事,刘思潭说道:“车翻的那一瞬间,我本能地将身边最近的两个人抓起来,一手是史显莉,一手闫学晶,身后的板子和架子直接压在了我们身上。舞台板子就压在闫学晶身上,好在板子被三脚架支住了,没有完全压实。那次车祸,闫学晶伤的最严重,颧骨受伤,脸擦破了皮,膝盖也磕破了,棉裤膝盖处的棉花都漏了出来。张金胜被甩出十多米远,摔晕在附近的沟渠里。王子斌摔到沟里,挂在一个树桩子上……所幸去医院检查后大家没有什么大伤,算得上是福星高照了。”从医院回来之后,剩下的演员已经将舞台等东西收拾完毕。尽管多数演员受伤了,但看到台下观众期待的眼神,演员们依然继续带伤演出。观众们看得热泪盈眶,掌声不断,对演员的赞美声不绝于耳。
满腔赤诚育英才
多年来,渭津小剧团人才辈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演员,并将他们送上更大的舞台。1989年,闫学晶对刘思潭说想考省戏校。刘思潭很支持,他希望小剧团是一座桥梁,能把优秀的学生们送往更大的舞台。
闫学晶1989年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现吉林省艺术学院)地方戏科,主修二人转表演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武警文工团,后调入吉林市评剧团。2000年被评为吉林省“四大名旦”之首;2007年,闫学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特招入伍,为国家一级演员。进入演艺圈后,闫学晶先后斩获了吉林省二人转推广会一等奖、首届“本山杯”二人转大赛金奖、央视春晚表演一等奖、电视剧华鼎奖最佳女演员等数十个奖项,成为东辽的骄傲,更成为渭津小剧团的骄傲。闫学晶也对养育她的家乡东辽县有着深厚的感情,每逢重大活动,家乡百姓都能见到她熟悉的身影、听到她熟悉的歌声。
由于出色的演出,小剧团的演员常被其他文艺团体相中,其中有个叫王小花的女孩,唱戏天赋极高,形象也好,在白城成功演出后,被黑龙江宝清县文化部门相中,希望能把她调到宝清县文化馆去。刘思潭考虑到孩子的前途,忍痛割爱。其中还有陈艳红被选入东辽县吉剧团,包玉梅被辽宁省演艺团体‘挖’走。小剧团走出的王小花进入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王子彬进入吉林武警文工团,吴振峰进入吉林省吉剧团,杨坤宏进入辽源市民间艺术团,史显莉、史显军进入东丰县评剧团,周鹏、周贺开办了吉林省内负有盛名的磐石市周鹏二人转艺术学校,潘红军进入本山传媒,包玉梅经营辽宁的一个演艺公司。当年小剧团的刘永会,先后担任东辽县文化馆馆长、山杏艺术团团长、县文广旅局副局长、局长。付连英也先后担起东辽县文化馆馆长、山杏艺术团团长的重担,被省文化厅授予“吉林省优秀二人转表演艺术家”称号。尤金华在县吉剧团团长位置上任职多年,同时担任博物馆馆长、文化馆馆长。李忠志先后担任山杏艺术团副团长、县文化馆群文辅导部主任……从小剧团走出去成为各地演出舞台骨干有100余人。多年后,闫学晶、付连英、周贺、史显莉等从小剧团走出的演员们又把自己的孩子和亲属送了回来,接受小剧团的培养。刘思潭认为这是他们对小剧团和对自己的最大认可。
心系家乡助发展
从渭津小剧团走出的演员中,闫学晶可谓最有成就的一位。出生于东辽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她,自幼喜欢唱歌,村里广播站播放的曲目,她一听就会。15岁那年,闫学晶被刘思潭招进东辽县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要强不服输的她克服唱音不佳的缺点,苦练嗓子,经过数月的刻苦训练后,她的音域终于拓展开了、音色也亮了,成功改演“上装”。
在小剧团,闫学晶的用功是出了名的。剧团常演的近四十个剧目她都会演唱,戏中每个人物的唱词她也能一句不落地背下来。团里无论是谁有事无法演出,她都能上去补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彩旦、花旦、丫头、小姐她都演过,而且演谁像谁,刘思潭送她外号“戏耙子”。由于闫学晶的突出表现,曾连续两年获得“东辽县精神文明标兵”称号。回忆起在小剧团时的那段生活,闫学晶说:“在小剧团的四年,虽然苦点、累点,但也锻炼了我。” 后来,她考上了吉林省戏曲学校(现吉林省艺术学院),当学校的老师发现她能表演四十多个二人转剧目时非常惊讶。问她:“你怎么能会这么多?”闫学晶自豪地对老师说:“我是在渭津小剧团学的。”进校的第二年,闫学晶就代表学校参加吉林省二人转汇演,并获得表演一等奖。
从渭津小剧团走出去的闫学晶,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演员、明星。无论她走得有多远、飞得有多高、名气有多大,她都没有忘本、没有忘记生养她的土地、没有忘记她工作过的渭津小剧团、没有忘记她的恩师刘思潭。每当家乡有大型演出活动时,她都尽力参与其中。
2002年8月8日,建县百年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在白泉镇中学广场举行,闫学晶为百岁的家乡献上的浓情祝福,并邀请著名演员潘长江友情助演。
2011年1月27日,正在北京拍戏的闫学晶应东辽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县文化馆邀请参加东辽县2011“春满东辽”春节文艺晚会演出。
2011年4月10日,闫学晶到东辽县文化馆审查山杏艺术团为县计生局排练的专场文艺节目。
2012年3月21日,闫学晶到东辽县文体活动中心参观影剧院、体育场、文化产品展室、民俗博物馆。在参观文化产品展室时,题笔留墨“百年东辽、艺术珍宝”。
2012年3月22日,闫学晶到山杏艺术团检查指导,并和全体演员一起举行了见面会。会上,闫学晶用自身的经历和工作经验,为艺术团演员上了一堂生动的艺术课、政治课。
2013年2月4日,闫学晶再次参加了东辽春节文艺晚会演出,用歌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祝福和期望。
2014年3月31日,闫学晶和山杏艺术团在东辽县文体活动中心广场奉上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并对艺术团未来发展充满期望。
2019年8月9日,东辽县第三届乌米文化节在辽源市人民广场举行。闫学晶、张晓龙应邀参加,并在开幕式后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期间,闫学晶毫不掩饰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她说:“这里是我热爱的家乡,家乡各方面的变化都离不开历任领导的努力。相信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辽源的明天会更好!”
2022年9月25-26日,闫学晶带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欢乐城市派》摄制组走进辽源,以“宝藏辽源”为主题,宣传家乡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家乡振兴发展助力。
2022年10月,东辽县文广旅局副局长刘永会主编的《东辽河民俗文化》一书出版发行,闫学晶为该书作序言。她在序言中说:“品读《东辽河民俗文化》,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东辽的一分子、作为渭津小剧团走出来的一名演员在家乡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下,通过自身的优势宣传东辽旅游品牌的开发、利用,达到强县富民的不竭祈愿而虽苦有乐”。
2023年2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欢乐城市派》摄制组拍摄的“走进辽源”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CCTV3)播出。闫学晶受邀参与节目制作,与著名主持人张泽群、相声演员李丁、歌手金美儿和王琪等几位嘉宾共同展现辽源文化,让全国更多的观众认识东辽、了解东辽,让东辽的民俗文化、民间非遗、乡村旅游得到了充分展示,对东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4年1月31日,闫学晶回到东辽县参加2024年“龙腾盛世·幸福东辽”春节文艺晚会演出,为家乡献上真诚的祝福。在演唱一首《粘豆包》后,她说:“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好久没有在东辽的舞台上给各位家乡的父老汇报演出了,今天非常开心。每次回到家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尤其是我们东辽每一天都发生着不一样的变化。”
近日,闫学晶为自己创作了一首歌——《我是双城村儿的人儿》,歌词中充满她对家乡和二人转那浓烈的爱。
本版稿件由本报通讯员 杜发 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