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森林火灾 守护绿色家园

预防森林火灾  守护绿色家园


编者按:
    森林防火工作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事关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预防森林火灾意义重大、责任重大,须臾不可放松。当下,春回大地,天干物燥,是防范森林火灾的关键期。各单位及个人要提高防火意识,落实好森林防火工作,防范于未“燃”,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成果,共同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




森林火灾危害多
预防火灾意义大


    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居森林自然灾害之首。春季是森林火险的易发期、高发期,也是森林防火工作的紧要期、攻坚期。今年3月以来,我市气温攀升、风干物燥。同时,各地春耕春管生产陆续展开,旅游踏青明显增多,森林防火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森林一旦遭受火灾,一方面会使森林蓄积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森林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森林是生长周期较长的再生资源,遭受火灾后,其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高强度大面积森林火灾之后,森林很难恢复原貌,常常被低价林或灌丛取而代之。如果反复多次遭受火灾侵害,可能变成荒草地,甚至裸地。森林发生火灾会烧毁林下植物资源,林下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森林火灾能烧毁这些植被,或者由于火干扰后,改变其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显著减少,甚至使某些种类灭绝。森林火灾还会引起水土流失。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具有“绿色水库”之美称。当森林火灾过后,森林的这种功能会显著减弱,严重时甚至会消失。因此,严重的森林火灾不仅能引起水土流失,还会引起山洪暴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除了以上危害,森林遭遇火灾还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及野生动物的生存。
    森林火灾危害大,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在头脑中时时刻刻绷紧森林防火这根弦,守护好一方绿水青山。




了解燃烧“三要素”
管好火源防火灾


    森林火灾不会凭空发生,而是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的。我们要做好森林火灾的防控工作,就要了解发生森林火灾的条件。
    森林燃烧需要可燃物、火源和氧气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形成,这三者就是森林燃烧三要素,简称燃烧三角。森林可燃物指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如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除了可燃物,森林火灾的发生还和气象因素有关。那么,影响森林火灾的主要气象因子有哪些?主要有降水、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这些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主要考虑这些气象因子。
    了解了可燃物和气象因素,我们还需要了解引发森林火灾的火源种类。引起森林火灾发生的火源,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即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天然火源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热源,主要包括雷击火、火山爆发、陨石降落、滚石火花和泥炭自燃等。人为火源是指人为野外用火不当而引起的火源,可分为生产性火源(如烧垦、烧荒、烧木炭、机车喷漏火、开山崩石、放牧、狩猎和烧防火线等)和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做饭、取暖、用火驱蚊驱兽、吸烟、上坟烧纸、小孩玩火等)。人为火源还包括故意放火纵火。在人为火源引起的火灾中,如上坟烧纸、开垦烧荒、吸烟等引起的森林火灾最多。因此,管好火源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关键。




森林防火需担当
人人尽责是关键


    森林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森林防火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因此,森林防火除了需要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外,还需要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森林防火工作中来,营造“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众性工作。春季时期,天气比较干燥,大风天气较多,防火形势严峻。我们每一个人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自觉遵守森林防火有关规定,坚决做到不携带火种进入山区、林区、景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行为,不进行烧荒和焚烧秸秆等农事活动;乘车时不向外扔烟头;春耕生产要与林区保持安全距离、专人看守;不要在林中抽烟、生火;不在林区内上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自觉做护林防火的践行者。其次,我们每一个人还要做好防火宣传工作,让森林防火意识深入人心,让大家认识到火灾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能玩火,更不能纵火,带动家人和身边人积极投身森林防火工作,用实际行动护林防火,共同呵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
    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森林防火更需人人尽责。让我们立即行动,从当下做起、从你我做起,不仅要增强防火意识,更要增强防火知识和技能,以切实的担当和行动,自觉助力森林防火工作。




森林防火需认真
麻痹大意要不得


    宁可千日无火,不可一日不防。森林防火,最怕的就是麻痹大意、盲目乐观。森林消防工作人员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在任何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森林防火一头连着群众生命安全,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一刻也不能松懈。一旦放松警惕,火灾随时都可能发生并带来巨大的灾害。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对森林防意识不够、麻痹大意、心存侥幸,防火意识薄弱,对火灾引发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以及造成的损失缺乏主观意识性。
    一根火柴可毁千万棵大树,一颗烟头能毁掉千顷林海。森林防火,任何时候都需要认真再认真、严格再严格。森林防火这颗“螺丝钉”一刻也不能松劲,麻痹大意要不得,一定要把防火工作做实做细做严,把防火措施落细落小落实,牢牢把握野外火源和可燃物管理两个关键,要在重要时间节点、易发高发区域,加强监测预警、火源管控,确保防火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空白,最大程度堵住漏洞、消除隐患,做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防患于未“燃”,筑牢安全生态屏障。




宣传教育很重要
法律法规要记牢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需要多措并举,以达到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火意识、自觉遵守有关防火规定的目的,这就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
    强化森林防火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张贴几张宣传标语那么简单。这需要我们长期做细致的工作,多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把宣传教育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道关口,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广泛宣传森林防火对保护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让“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森林防火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除了做好宣传教育的工作外,预防森林火灾还需严格执法。《消防法》《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于各类消防违法行为有严格界定,每个公民都应严守“红线”。根据《森林防火实施办法》二十三条规定:森林防火期内在森林防火区吸烟、生火取暖、野炊、送灯、燃放烟花爆竹等野外用火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依照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违反治安管理的,由森林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防火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对火灾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用火行为。对违法犯罪,引发火险火灾、造成林地损失等严重后果的人员,公安机关将依法严查、严厉惩处。




安全知识记心间
遭遇火灾能自救


    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遵守各种森林防火规定外,还要了解自救知识、掌握自救技能,确保自身在遇到森林火灾时,能够安全迅速逃生。
    一旦发现森林火情,要在第一时间拨打全国统一森林火灾专用报警电话“12119”报警。牢记森林火灾逃生自救三大法则:一是迎风向下突围。不要顺风逃跑,否则极易被火追上。不要往地势高的地方逃生,应该沿着逆风的方向,选择植物稀疏的线路逃生。二是顺风方向点火。万一周围被火包围,在时间允许下可以在自己所处位置顺风点火,将山林烧出一个安全区,这个区域就是“火烧迹地”。三是俯卧曲卷避险。被火围住后,当火势临近,应选择植物较少处或者下峰侧石后躲避,切不可选择低洼或者洞、坑,因为这些地方容易积尘。为防止烟气侵入可以用湿毛巾或者衣服堵住口鼻,双手抱头向下蜷缩。如果被大火包围在半山腰时,被困人员要快速向山下跑,切忌往山上跑,通常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要比人跑的速度更快,火头会跑到人的前面。当顺利脱离火灾现场之后,还要注意在灾害现场附近休息的时候要防止蚊虫、蛇、野兽、毒蜂的侵袭。集体或者结伴出游的朋友应当相互查看一下大家是否都在,如果有掉队的应当及时向当地灭火救灾人员求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魏利军 摄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