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那些“赶考”故事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那些“赶考”故事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涌现了一批乡村振兴先锋,他们在乡村发展第一线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在乡村治理最前沿甘于奉献、担当作为,在乡村建设新天地练就本领、热情服务,在各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榜样,为乡村振兴事业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以下就是几位省级优秀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赶考”的足迹。




先试先行 做好共同致富的“领路人”


直播代货,将村里农产品推送给全国消费者。


    吕春玲是安石镇朝阳村党总支副书记。作为一名“80后”的村干部,多年来,她一直为实现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维护民族团结稳定而努力,与村班子成员一起深度挖掘朝阳村农商文旅资源,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动“绿色农业+新型工业+旅游业+培训实训”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带领全体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共同致富。
    从2009年开始,吕春玲就扎根在朝阳村这个有着502户、2200口人的小村庄上,2013年7月开始担任朝阳村党总支副书记,这一干就是14年。刚来到村里时,吕春玲面对村内产业不强、村集体资产空白的现状,她明白要在产业发展上下足功夫。农业产业是朝阳村发展起来的基础,但传统的种植农作物方法根本不能让朝阳村的村民富起来。2010年,她通过在外面学习调研,带回了先进的稻田立体综合种养技术,让水稻与水产、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并根据稻养蟹、蟹养稻、蟹稻共生的理论,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同时,吕春玲成立了合作社,让村民以工入股,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然而,东北的水域与气候影响了水田里稻与蟹的产量,第一批蟹苗投放后死了一大半,很多合作社成员都打了退堂鼓,但吕春玲没有退缩,反而激发出了她的倔劲。于是,她把没满3岁的女儿放在了公公婆婆家,吃住在村里,奔走在田间地头,下定决心要把水田立体综合种养“弄”明白。通过不懈的努力及两年的试养,她和村民终于作出了“鴜鹭系列”品牌。
    为使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有更好的销路,吕春玲抓住大数据时代这股洪流,提出了在村里创办网络销售平台的想法,将村里生产的“鴜鹭”牌蟹稻米、龙虾米、笨榨豆油、乌鸡蛋、杂粮等全部放到网上销售,实现线上线下双营销,大大拓宽了市场。2018年,为了让朝阳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吕春玲与村两委班子成立两家公司——辽源市朝阳乡村实训发展有限公司、东辽县玲敏卓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主体负责运营朝阳村培训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14年来,吕春玲扎根在基层,兢兢业业、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作为一名青年村干部,她有干劲、有冲劲,协助村主要领导带领村民创业,敢于吃苦、不怕困难,帮助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舍小家顾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助理乡村振兴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真抓实干 建设富饶乡村


直播推广农产品,助力村民增收。


    2019年以来,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孙婷婷坚持把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把富民强村、人和景美作为目标,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同村两委干部和全体村民一道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了全村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让太和村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孙婷婷回村任职之初,太和村村情比较复杂,为切实改变村里穷、致富难、发展慢等客观问题,通过坐炕头、进地头、聚村头等方式,孙婷婷到各家各户问情况、寻建议、找出路,全面掌握村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详细记录困难家庭的烦心事、揪心事,真正搜集好、掌握好全村的村情民意,为后续开展各项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她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村民大会,共同研究探寻致富增收之路,最终决定以党支部带头,组建村里自己的种植合作社,以“合股联营、村社一体、群众入股”的形式带领党员群众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为更好地服务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孙婷婷和村两委干部认真研究扶农助农政策,积极到上级职能部门和各金融机构求政策、跑资金,更好纾民困、解民忧、惠民生。2022年4月,通过积极争取,市邮储银行把太和村建立为信用村,为有意向创业的7户村民注入信用贷款60余万元。此外,孙婷婷和村两委干部还为太和村13户养牛专业户申请24个月养殖全贴息贷款5万元,有力的资金扶持很大程度地提升了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和周边村民搞养殖的积极性。
    自2020年开始,孙婷婷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按照“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多元化模式,带动10多户村民参股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发展特色种植,成立灯塔镇太和村泰禾种植合作社。在种植过程中,孙婷婷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种植技术、销路问题,但她没有放弃,四处寻找有种植经验的前辈,到地里去指导,向他们学习。为了实现更高利润,孙婷婷先后与花市咸菜等企业合作,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进一步优化了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婷婷通过网络直播形式找到了买家,实现土地大丰收的同时,每年增加集体经济15万元,带动就业40余人。
    孙婷婷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扩大规模,引进新品种、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为乡村振兴打牢产业基础。同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村级党支部的建设,切实发挥村党支部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誓做村民增收致富“趟路人”


为推广乡村特产当起了推销员。


    吴胜凯是云顶镇副镇长和中泉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大学毕业后他一心参军,进入长春市消防支队后,因在抗洪抢险行动中表现突出,荣获个人三等功。转业后,他扎根故土,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做点惠及村民的好事。从此,初担重任的他就一心扑在了群众的冷暖上。
    作为云顶镇副镇长,“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军人准则一直影响着他,他的脚步遍布全镇各个角落,手机成了群众热线。在上任之初,他曾许下承诺: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这两个目标埋在吴胜凯心里,也是这些年奋斗的动力。为践行自己的承诺,吴胜凯搜集各类增收致富的信息,2017年,他瞧准了棚膜经济的发展空间。他带领村民代表和党员前往东辽县凌云乡、白泉镇和辽宁西丰等地观摩学习,在了解到陈公明等3人有意向发展棚室经济后,积极协调县农业局,请来专家进行讲座、现场教学。2021年3月,吴胜凯协调市邮储银行,将中泉村建立成了信用村,村民贷款不需要担保和抵押,成功发放贷款150余万元,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了原始资本,现有15头牛以上的养殖户就有20户。
    土地流转现在是大趋势,农民没有地种但可以上班,且各村也需要壮大村集体经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建设。2018年,吴胜凯的心里萌生了领办合作社的想法,并开始流转土地,在土地上找商机。近几年,共流转土地1300多亩,创收近30万元。该项目已于2020年7月投产,解决90人就业,预计今年实现净利润15万元。2021年初,在换届工作任务繁重的同时,他牵头协调镇党委和政府把全镇13个村联合起来成立了沣民农业公司,主要发展酿酒和带动各村的杂粮种植。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强化村级党组织阵地化建设,2016年5月,村部重新选址兴建,320平方米的二层办公楼设施齐全,村部门前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内花团锦簇、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路两侧栽种1600棵观赏树,紫叶稠李和山杏树点映村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泉村新修水泥路16公里、挡墙4000米、桥涵4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村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中泉村被组织部评为五星级党建示范村。




青春在“绿色车间”绽放


村民身边的“娘家人”,是确保棚模农特产品高产稳产的守护人。


    2012年,28岁的卢志权从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入市农业科学院,从事园艺特产业的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2015年,他引进插接法嫁接技术与轻简化育苗技术,创建农科院育苗中心,在全市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帮助农户增产15%以上,填补了吉林省集约化育苗技术的空白。
    多年来,卢志权积极参加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引进黄瓜、菜豆等新品种,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甜瓜高效栽培等技术,推广面积2000余亩。作为省农业农村厅“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技术服务团专家顾问、西安区科技特派员,他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卢老师。他数年如一日深入东辽县老营村、西安区沐雨村、碾山村等贫困村开展科技助农、脱贫攻坚服务,将新观念、新技术、新要素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帮助企业、合作社建立科技示范园区14个,常年服务于各果蔬种植园区,年技术服务种植园区万余亩,培训农技人员近万人次。
    2021年,卢志权作为农业技术指导专家随吉林省第七批援藏工作组入驻日喀则吉隆县。进藏后,他指导果蔬种植、筛选培育新品种,并进行示范推广,开创了吉隆县葡萄、黄桃、大樱桃等水果种植先河,提升了藏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增加了藏民的种植收入;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技术6项,“手把手”培训农业技术员及种植户100余人次,接待来访参观人员500余人次,推动了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0年来,卢志权参与科研项目10项,参与发明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项,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项,被授予辽源市“经济技术创新能手”“十佳青年工匠”称号。因常年下田“把脉就诊”,卢志权被晒得黝黑,面对镜头,他说:农科人要时刻牢记“顶天立地”。顶天,即出高水平的成果;立地,即科研成果接地气,尽己所能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持。




扎根乡村 奉献青干力量


热情推广自己代言的农特产品。


    闫宝泰,现任东丰县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曾先后三次作为驻村干部深入横道河镇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被县委组织部选派为横道河镇驼腰村第一书记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凡事顾大局、识大体,勇于担当作为,
    在驻村工作中,他明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身心俱下、摸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闫宝泰说:“在基层工作我认为就要做到‘三勤’。一是勤于学习,增进沟通;二是勤于调研,熟悉村情;三是勤于锻炼,积累经验。”
    说到不如做到。工作初期,闫宝泰就在村两委成员的陪同下走村入户对村情民意进行细致的了解,驼腰村9个小组全覆盖不落一户。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及小组长逐家挨户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工作内容,并利用一周时间统计出了驼腰村在家户、空房户、养殖户,绘制每个小组千村示范“作战图”,并用彩笔对每户家庭按照“养牛、养鹿、养猪”进行区别标注,使得乡村振兴“作战图”一目了然。
    为进一步建设美丽示范村、开展好乡村振兴工作,闫宝泰带领全村建设高标准农田项4.5公里,清理资源发包18万元,全村柴草垛已经全部迁移到统一堆放点;村集体为养殖户补贴打包喂养,一包补贴2元钱;公路沿线铁栅栏全部粉刷上色,新换铁栅栏2400米。闫宝泰积极与上级包保部门协调争取资金2.2万元,用于修建凉亭一座、长廊两栋;购买3套健身器材,分别放于1、4、8组广场。打造绿化观景带580米、植树450棵、种花5000平、修建荷花池一座、修缮水渠、储存菜窖、新建特色社会主义标识牌,清理越冬垃圾及生产生活垃圾。
    2023年9月30日,他积极向县水利局移民办争取项目资金用于修建边沟工程,新建预制矩形槽边沟2.711公里,新建钢筋混凝土圆管涵23道;新建太阳能路灯190盏。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7.06万元。闫宝泰说:“我的青春就在这里,我的责任也在这里。带领全村致富、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今后,我将更加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能量。”




深耕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徐登园:将养牛技术推向全省养牛同行。


    徐登圆2016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毕业后在长春市迪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从事研发工作,于2017年辞职返回热爱的故土,创立东辽县祥圆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由最开始的名不见经传,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养殖企业,并于2020年评选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21年评选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养殖规模也由开始的几十头发展为现在年出栏一千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基地。2017—2022年,公司为东辽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支持扶贫资金200余万元,提高了贫困人口的兜底收入,获得当地百姓和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在职职工55人,每年临时用工233人,带户1021户,总增收540万元。据徐登圆介绍:“全县经济多以农业为主,白泉镇白泉村牧业小区内原有多家养殖合作社,但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养殖理念都相对落后,自从公司成立时,便多次邀请养殖户到场参观学习,并举办培训班,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让他们现场学习交流。通过学习企业的养殖模式,广大养殖户争相效仿,选择更加经济实用的机械设备,既节约人力成本又科学环保,到现在已经为多家养殖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徐登圆说:“我们公司的奋斗目标不只是自身强,更要带动周边的兄弟企业一起变强,带动全县乃至全省的养殖业变强。”




专注玉米育种工作 助力玉米高产稳产


深入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李晓娜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农科院工作期间,参与玉米第一课题组的育种工作,包括玉米单倍体籽粒选育的前期准备工作,普通玉米自交系的备种以及育种工作。2020年,李晓娜在农业科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此项工作被市政府列入惠民实事之一,项目年终考核受到省阳光办高度认可,培训学员综合满意度超过95%,远超规定比例,培育了一批覆盖所有乡村、扎根农业、服务农民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吉林省第二次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她以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此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她本人荣获“吉林省辽源市第二次种植业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的个人”荣誉称号。
    为更好地使种植结构进一步调优,推广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李晓娜通过科学引导制定一系列工作方案,并制定下发了《辽源市2020年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辽源市2020年农药减量控害实施方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制定了《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及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方案》;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制定了《2020年省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推广生物防控、统防统治技术。
    积极开展冬春科技培训工作,由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组成科技讲师团,重点围绕30种新技术、13种新模式,中央和省强农惠农政策普及宣传等内容,开展以防灾减灾、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为重点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切实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2020年9月,她任职于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参与编制辽源市地方标准《菌物多糖蛋鸡无抗饲养技术规范》。作为主要育成人,参与育成玉米杂交种吉东1902,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星光不负赶路人,李晓娜一步一个脚印地深耕在自己的领域,获得的成绩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了一笔亮色。




为农村科技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时刻收集信息,为企业提升知名度夯实基础。


    王银月1989年5月出生,2015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015年10月通过人才引进进入市农业科学院,2020年8月调入市农业农村局,现为市场信息科科员、农艺师。工作以来,她深知农村科技发展滞后的现状,为支持农村科技发展,这位年轻的85后始终为肩上的责任燃烧青春、绽放热情、锐意进取,助力乡村振兴。
    2015年,王银月担任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实验员,负责重要的实验工作;2015—2017年,公派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习先进的实验技术,包括组织培养技术、pcr技术、高通量测序、构建生物遗传图谱等,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实验并熟练掌握各项育种技能,同时将先进实验技术带回市农业科学院,为院内的涉农科研、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带来一定成效。2020年至今,她一直担任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信息科科员。在“第九届吉林省市民文化节”活动中,王银月科学制定《市民文化节农产品展销活动方案》及《展位设计方案》,在展示展销、场地建设、展品征集、产品推介等方面进行精心谋划和科学部署,组织我市12户知名农产品品牌企业参加活动,展出品牌农产品40余种,宣传推广了辽源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了知名度和消费认知度。
    她参与了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新建及改扩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根据省厅文件要求,她制定了《2021年辽源市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2年辽源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县(区)上报符合条件的项目主体,两年间申报11个建设项目,争取国家补助资金1286万元。
    探索制订辽源市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2020年制定辽源市首例农产品生产团体标准《蛋鸡饲养技术规范》,2021年参与制定辽源市首例地方标准《蛋鸡菌物多糖无抗饲养技术规范》等。 王银月表示:“下一步,她将依托市农业农村局平台,做好市场信息工作,带动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