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做优秀“管理员” 更做贴心“服务员”

既做优秀“管理员” 更做贴心“服务员”
市生态环境局实现“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双优化
本报记者 于淼 魏利军


    “生态环境是营商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资本、最亮的底色,更是硬核竞争力的一部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秦勇谈及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说:“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严守底线的管理者和勤勉周到的服务者的双重身份,实现了‘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双优化,为企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产业落地、项目建设,环评审批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为推进重大工程、重大投资项目尽早落地,市生态环境局持续释放硬核措施,通过“加减法”,实现了审批事项“极限瘦身”。环评审批时限由法定的60个工作日最大限度缩短至10个工作日。
    2023年11月28日,吉林京东管业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新建工程(吉林省内段)项目取得环评批复,比预定计划足足提前近两个月。“我们是2023年11月15日在平台申请办理环评审批,没想到10个工作日就完成了环保相关审批,能够这么快完成审批是之前没有想过的。”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朕说。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办负责人张海南告诉记者:“通过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按照‘应减尽减、能减必减’的原则梳理再造流程,重编了办事指南,使环评审批时限最大限度缩短至法定时限的17%。我们常态化开展了‘审批+执法+专家’上门服务、超前服务、精准服务、并联审批等多项特色服务,以满满的诚意与企业双向奔赴,用硬举措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从60到10,缩短的是数字,减少的是程序,拓宽的是服务企业的新维度,开辟的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路径。据了解,为提升服务效率水平、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明确了12个涉企审批事项一次性告知清单,推动项目申报、受理、审查、决定全过程公开;成立项目审查委员会,对全市钢铁、火电等55个行业的建设项目开展跟踪服务;推动不见面审批、并联审批,不再将选址意见、水土保持等作为重大项目审批的前置要件;对全市85个新续建5000万以上重大项目实施审批豁免,取消19个行业44个项目类型的现场踏查和技术评审程序。
    助企惠企暖心服务,畅通企业发展速度。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制定落实“首违不罚”的生态环境领域包容免罚制度,对存在轻微违法行为的企业,坚持以帮扶整改为工作基调,给予适度容错改正空间。对困难企业突破制度困境,分期缴纳罚款。2023年,执法监管工作实现“两降一升”,行政处罚案件同比下降40.32%,罚款金额同比下降62.90%,“首违不罚”案件同比增长8.5倍。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新的一年,市生态环境局将不断完善建设项目从选址选线到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既做优秀“管理员”,更做贴心“服务员”,积极为企业在发展上解忧、环境上解压、政策上解惑、帮扶上解渴,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