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民俗话家规 传承文明颂家风

品味民俗话家规 传承文明颂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最小缩影。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成员的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
    家风和家规是家庭教育的一种传承,好的家风可以造就家庭成员间情感的牢固和家庭的凝聚力。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每个家庭都有其规矩和风范,会对家庭里的每个成员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自身的理想追求、道德素养、性格特性、生活习惯及行事作风等,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家风决定了整个家族的“三观”正确与否。
    优良的家训、家规、家风是经过多年传承流传下来的。正确的价值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勤政爱党、勤俭廉洁等好的家风,对于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与和谐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家风、家训能激励人正直、向上,使得国家的风气才会越来越好。




好家风润养家庭凝聚力


    最近,某媒体报道了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家族故事,展现和提炼了富有正能量的家风,引发全社会对于“家风、家规和家庭凝聚力”的思考。
    在我们身边亦有很多受家风、家规影响的幸福家庭。“爱说话、爱管事的我负责家中大小事情的实施。老伴是家庭的主心骨,两个儿媳是贤内助,儿子奔忙事业有担当,孙辈孝顺是开心果。”王惠英退休前是某工厂的党支部书记,忙碌几十年,如今退休了,却还是停不下来。王惠英认为,身体力行作表率,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在这个家中,王惠英的老伴话不多,热爱读书和篆刻,多年来一直恪守认真严谨和善的人生态度,“天道酬勤”是他常挂嘴边的话。王惠英在处理婆媳关系上孝老敬老。如今,两个孝顺儿媳妇已经顺利“接班”,她们传承了王惠英夫妇的优良品德,在生活中勤俭持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用行动在儿子、女儿面前作好表率。一家人其乐融融,每逢周末都会聚在一起,良好的家风在这个家庭里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点,也是一个人无尽的情感所在和精神寄托。家风,则是家族道德品质的世代积累,也是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和灵魂的延续。好的家风蕴含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展示了人们向往和谐美满生活的愿望。家人之间有商有量、互相尊重、相亲相爱,家庭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才会更强,一个家才会越过越好。




好家训培育人的优良品格


    说起家训,年近50的李维民先生说:“我的家训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孝敬老人、踏实做人、诚实守信。”
    据了解,李先生是一名地道的东北人,他和父亲都是军人。小时候父母对他的家教很严格,从他记事起,父亲就告诉他要孝敬长辈,将来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贫穷还是富贵,都要踏实、守信,不能说大话骗人,这就是他们家一直秉承的家训。
    据李先生讲述,他小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不同现在,大家必须是一起吃饭,如果贪玩错过了吃饭点,那肯定没饭吃。无论李先生的母亲怎样心疼他,也从没破坏过家里的这个规矩,这也间接养成了孙先生以后守时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孝敬老人也是全家最为重视的。李先生说:“孝敬老人这一点,从我父亲的前几辈开始一直到现在始终不变、代代传承。如今,我的几个儿子对待老人也都很孝顺。”
    对于家里的家训和家规,李维民小的时候不怎么理解,有时甚至觉得父亲严厉得让人害怕。如今,他也成了父亲,深刻理解了老一辈人严守家训的用意。小时候,因为家里贫困,他早早就去当了兵,从部队回到家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担子,平常很少有时间刻意地去教育孩子。他说:“现在想来,在孩子上学的问题上我做得不好。我给孩子更多的是这一辈子努力勤奋打拼,以自身的品行给他们树立榜样,教他们做人、做事。如今,三个孩子都很真诚、踏实,从来不说大话。”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训一破,污秽尽来。家风、家训,反映每一代家庭的立身做人原则,更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缩影。好的人格品性和家庭关系,会直接影响社会和谐。家风传承的正确价值观,亦是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




家风正  则子女兴


    好规矩和好家风是无言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俗话说得好: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家风、家规可以说是人在其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接受的文化,对人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践行、传承好的习惯和家风,去影响、成就下一代,让优良的习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点滴的家事中培养,在与亲人的沟通中形成、在言传身教中得以传承。
    青少年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耳濡目染地接受影响,按照优良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习惯。在中国古代,家风就有一个特点,即对家和对国在理念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个人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统一的。一个人在家风的影响下成长,实际上已经为他进入社会后的成长做了铺垫。而这种家庭文化的精粹,在凝聚家庭合力、提炼家庭传统、推动家庭成员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每个家庭不同的过年习俗来说,有的家庭会有自己特定的家规和风俗,无论是节日祭祖还是家教礼仪,都会让孩子感受到老一辈对自己的希望和爱,也让长辈体会到天伦之乐的美好,提升了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和幸福指数,对家庭的和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好的家规无疑就会演变成一种好的家风,在家庭的传承过程中渗透到家庭每一个成员的价值意识中,在无意中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更为一个家庭形成了很好的向心力和约束力。
    由此可见,家风培育的就是子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是家族成员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共识,构建起家族成员共有的精神家园。爱国敬业、崇德向善、勤俭清白、孝亲进取、书礼传家……好家风,是祖先留下的最重要遗产,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子孙人生路上的不竭助力。正能量代代传承,劝德向善的主线从未改变,在时代光彩的照耀下,好家风越发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让耳濡目染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让久沐其中的人们不会迈错人生的重要台阶。




从民俗节日品味良好家风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变化,春节的传统文化意义已经远大于仪式感,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一直在传承。正如诗人余光中先生那首《乡愁》的诗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娘在那头。”其实,很多传统文化都与乡愁一样,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家风就是众多文脉之一。品味民俗文化、促进桑梓深情之时,根植家国情怀、培育文明家风是节日的应有之义。
    家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光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讲好家风、传承家风,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家人相聚时,不可缺少这一课。如今,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张福辉先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儿时是在乡下度过的,对东北农村过年的一些习俗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从腊月二十三小年杀年猪、吃杀猪菜,到年三十儿吃团圆饭、祭祖,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闹花灯,再到二月二吃猪头,传统的农历过大年持续一月有余。张先生说:“直到现在,每到过年,我都盼着能够回家,那摆满餐桌、香气飘散、令人垂涎的美酒佳肴,那几十人围坐在热炕上谈天说地、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令人无比幸福。上了年纪的长辈,讲自己经历过的年节故事;晚辈们要讲自己现在的感受。不管讲什么,其话风显然与平常不一样,家与国的故事常常挂在嘴上,那一番节日乐趣,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回想起来,这些都和我们今天努力要达到的幸福生活,孜孜以求的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
    我们中国人过春节,最讲究的就是家风。无论是全家老幼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收看央视春晚的盛况、一起观赏那些逗乐的节目,还有一起体会人生的难易;一起展望新一年的美景,一起祝福全家人、亲戚朋友大吉大利、幸福安康,都会从中提高思想认知和文化自信,进而鼓励自己加油再攀登,携手向着美好生活前进。 




将新时代家风融入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观念,以《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教、家学为具体传承方式,表现为勉学、勤劳、孝顺、谦让、诚信、节俭等中华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治国先齐家。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朱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等,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传统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宝库,应当充分利用、传承发扬。要将新时代家风建设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充分吸收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思想道德养分,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家风建设巩固了国家的德治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这赋予了家风建设以新的内容。家风由个人的私“德”扩展到党政建设的公“德”,实现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好家风涵养心灵、润物无声,既撑起一个个小家庭的幸福美满,更构筑了大家庭的美好和谐。我们要从每一个家庭做起,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好家风,凝聚奋进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的家庭力量,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本版稿件由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