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文旅宣传 扮靓非遗名片

做强文旅宣传 扮靓非遗名片
——东辽县非遗文化盘点(下)


    东辽县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截至目前,东辽县有省、市、县级非遗项目19个,其中省级6个、市级11个、县级2个;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遗村落1个——辽河源镇安北村。现有非遗项目从业人员百余人,年创收1000余万元。
    多年来,东辽县文旅局传承发展文化遗产,做大做优文化产业,深挖非遗资源、擦亮非遗名片、打造非遗集群、注重非遗传承、发挥非遗优势,带动了全县文化、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以非遗为亮点,有效促进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文化娱乐氛围。如今,东辽沃野遍地绽放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在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东辽梅香曲酒
好酒引人醉 梅花入梦香


    东辽梅香曲清香型白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梅香曲酒清亮透明、清香纯正,具有乙酸、乙酯为主体的清雅、协调的复合香气,口感柔和、绵甜、爽净,余味绵长。梅香曲酒与山西汾酒在传统工艺上同属一脉,是清香型白酒的主要传承载体,有着中国酒文化之根的核心价值。
    东辽县位于东辽河发源地,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接壤处,因盛产“梅香曲”酒的主原料——高粱,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工艺形式得以较好传承下来。梅香曲白酒采用手工操作,原料采用两次清工艺法,用地缸发酵,发酵期28天,储存期一年以上;制作工艺为破碎、润槮、蒸料、凉渣、加曲、发酵、出缸蒸酒、入缸再发酵、贮存勾兑等。使用原料除优质高粱外,还有大麦、豌豆等;使用工具:主要有发酵用的地缸、储存罐、洗瓶、封盖机械、全套化验设备等。“梅香”牌白酒曾被评为吉林省名酒。
    2012年,东辽梅香曲酒被列入辽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入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王晨红,年创收50万元。




东辽玉叶编
草编老手艺 焕发新活力


    草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做材料加工编制而成的工艺品、实用品,最早的草编遗物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 东辽玉叶编是草编工艺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完全采用玉米叶为原材料,以纯天然、环保为特质,散发着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其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等。东辽玉叶编的工艺流程大致可分为选料、撕叶、润叶、染色、编织近二十道工序。主要作品类型有生活用品系列,如:果盘、拖鞋、枕垫,沙发坐垫等;家庭用具系列,如提篮、鸡蛋盛器,通风米篓等;女性用品系列,如:手包、拎包、凉帽等。 
    东辽玉叶编织技艺大致衍生于清代盛京围场开禁以后,融入了满族先民和关内移民审美方式、生活需要、宗教信仰、娱乐消遣多项特定元素,有着较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而产品的实用性又使其有着广泛的生活价值,随处可取的原材料使其有着巨大的产业开发和经济价值。东辽玉叶编原料来自广袤的大地,经加工后,既有深邃的历史内涵,也有时尚创新元素;既有民俗的文化符号,也有现代的艺术魅力,尤其是绿色环保概念及低廉的市场价格,使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东辽县一直以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叶资源极其丰富,因此,玉叶编工艺得以较好传承。现以云顶镇草编织专业合作社为代表性传承团队的玉叶编织项目已经初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并于2012年领取了国家商标“玉叶编”。2013年,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产品远销海内外。2015年,被列入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王立秋,年创收5000元左右。




东辽谭氏面塑
面塑传文化 指尖塑非遗


    谭氏面塑技艺起源于清朝末年的山东。当年因山东连年灾害,谭学军的曾祖父带着全家闯关东,并把山东的花馍技艺与东北的地方民俗祭拜相结合,制作面人、寿桃等出售以养家糊口,逐渐形成了独到的花馍技艺。到谭学军已是谭氏面塑的第四代传人,他继承家传、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大胆实践,使谭氏面塑不断发扬光大。
    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造型多样、绚丽多姿,不仅具有造型与色彩之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面塑不仅是一种观赏品,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面塑艺术以其形象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人们的智慧。东辽谭氏面塑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手工工艺,取材方便,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制成彩色面团面块,可塑性极强。在手中几经捏、搓、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它不用胶粘,不发霉、不开裂、不变形、不退色,保留久远,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更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近年来,东辽谭氏面塑在不断地发扬光大,多次参加县、市、省、国家等多项高层次的展出活动。雕塑作品多次送往国家钓鱼台国宾馆接待外宾展示,名气越来越大。东辽谭氏面塑的发展在传承人谭学军的继承和传艺下,不仅在面塑方面有独到技艺,而且在果疏、糖艺雕塑艺术上更有独特的魅力和发展空间,餐桌美食、果疏、糖艺雕塑给人们带来充满美感的视觉享受。
    2021年,被列入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谭学军,年创收2元左右。




东辽乌苠食俗
以独特美食传承文化


    乌苠现特指高粱乌苠,又称乌米,古称栗奴。是因高粱种子被黑穗真菌浸染,生长在高梁顶端上的真菌,是一种活基菌。乌苠会影响高粱产量,一经发现需及时掰除,俗称“打乌苠”。又因乌苠可即采即食,味道清爽、老少咸宜,“打乌苠”就成为男女老幼踊跃参加的、止损增益的农事活动,哪里种高粱哪里就有“打乌苠”。
    在年复一年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对乌苠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化,有的乌苠菜做得非常有特色,炖煮、煎炸、闷蒸、烧烤,样样皆精,成为辈辈相传的家族私房菜;有的对老乌苠的采收、保管、应用十分精到,形成了固定的做法,并代代相传,是一个家族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史以来,高粱一直都是东北地区的主粮,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杂交玉米的兴起,就成为一种小杂粮,只有个别地方有少量种植,与乌苠有关的民风民俗活动也销声匿迹。直到2012年,李淑侠在安石镇大面积种植高粱乌苠获得成功,与乌苠有关的民风民俗活动得以恢复和再现,并通过科研攻关,生产出乌苠深加工系列产品,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把关于乌苠的民风民俗活动继承、传播、发扬光大。
    2021年,被列入县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李淑侠,年创收5万元左右。




东辽县鴜鹭湖柳编技艺
一折一弯 编出精美


    柳编技艺源远流长,古人们为了生存生活,创造了各种柳编器具,如篮、筐、工具等。清朝末年的山东河南因连年灾害,刘文孝的曾祖父带着全家闯关东,迁移至如今的东辽县谋生。平时也会靠为周边百姓编织各种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赚些钱贴补家用,逐渐形成了独到的柳编技艺。到刘文孝已是柳编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他继承家传、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大胆实践,使柳编技艺不断发扬光大,在东辽县金州周边产生较大影响。
    东辽鴜鹭湖柳编技艺造型多样、绚丽多姿,不仅造型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柳编作品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是一种观赏艺术品,柳编艺术以其形象作品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人们的智慧。东辽鴜鹭湖柳编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手工工艺活动,取材方便,以柳条为主要原料,经过柳编技艺师傅巧夺天工,将天然的柳条编织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形象,不用胶粘,不开裂、不变形、不退色,保留久远,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更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近年来,东辽鴜鹭湖柳编不断发扬光大,多次参加县、市、省、国家等多项展出活动。东辽鴜鹭湖柳编在传承人刘文孝的继承发展和传艺下,不仅在柳编方面有独到的技艺,而且在艺术美感上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发展空间,给人们带来充满美感的视觉享受。
    2021年,被列入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刘文孝,年创收2000元左右。




东辽金银器制作工艺
传承古老工艺 錾刻时代之美


    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金银制品在商代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金银镶嵌工艺。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至唐代才开始有较多发现。东辽县境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先民多以游牧、狩猎为基本生活方式,游牧民族的生活总是在迁徙,所以他们把一些珍贵的东西镶嵌在首饰和生活器物上不容易丢失。
    祝红亮的祖父祝庆昌(其叔父祝玉堂任清代沈阳著名银楼“萃华”经理)是清末西安县(今辽源市)“利丰”制作大师,到祝红亮已是祝氏传统金银器制作的第四代传人。金银器制作的主要原材料为金银,传统金银器制作技艺为纯手工技艺,制作工序步骤大致包括初选材料、化银水、铸毛坯、打叶出条、压大形、上胶版、錾花、焊接、抛光、美货、上翠蓝等十多道工序。工艺越精致耗时越长,复杂的作品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完成,其产品主要包括金银饰品、金银器物、金银摆件等。金银饰品包括手镯、戒指、长命锁、项链、簪子等品种;金银器物包括茶壶、杯子、筷子等品种;金银摆件包括佛像、盆景等品种。祝红亮继承家传、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大胆实践,使传统金银器制作技艺不断发扬光大,在周边地域有较大影响。
    近年来,东辽传统金银器制作不断发扬光大,多次参加县、市、省、国家等多项展出活动。东辽传统金银器制作在传承人祝红亮的继承发展和传艺下,不仅在金银器制作方面有独到技艺,而且在艺术美感上更具独特的魅力和发展空间,给人们带来充满美感的视觉享受。
    2022年,被列入县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祝红亮,年创收2万元左右。



    梅香曲酒与山西汾酒在传统工艺上同属一脉,是清香型白酒的主要传承载体,有着中国酒文化之根的核心价值。


    玉叶编是完全采用玉米叶为原材料,以纯天然、环保为特质,散发着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


    东辽谭氏面塑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手工工艺,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辽乌苠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把关于乌苠的民风民俗活动继承、传播并发扬光大。


    鴜鹭湖柳编技艺造型多样、绚丽多姿,不仅具有造型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金银器制作工艺给人们带来充满美感的视觉享受。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