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汇智谋共识 建言献策促发展
凝聚汇智谋共识 建言献策促发展
——政协辽源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发言摘要
关于进一步做优做强法治政府建设辽源样板的建议
民革辽源市委员会副主委 毕精华
存在的问题:执法工作机制需要完善,法治队伍建设亟需强化,执法监督体系尚待健全,行政立法意识有待提升,县(区)法治政府基础薄弱。
建议:健全善治善为的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加强我市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协作执法的组织指挥和统筹协调;以县(区)为单位,因地制宜实行自主定制“菜单式”赋权清单,避免造成权力虚置、执法不到位;推进资源、服务、管理下沉,使乡(镇)人民政府的权责与拥有的资源相匹配。加强高能高效的政府法治队伍建设。着力优化执法队伍、法治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和组成结构;建立健全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因地制宜建立行政执法事项“基础库+自选库”。筑牢可信可靠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构建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广泛引入社会各界人士,以严密的执法监督促进高质高效执法。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容错纠错、澄清保护、松绑减负机制,保护和调动我市广大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为民惠民的行政立法工作意识。政府要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要坚持开门立法,做到行政立法全过程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厚植至坚至稳的县(区)法治政府建设基础。进一步强化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关键少数”职责定位,严格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依法治市、县(区)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积极争创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区)。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赋能我市产业升级的建议
民盟辽源市委员会委员 侯启超
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发展氛围不够浓厚。每年报考职业院校的考生人数减少,生源素质下降;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教学改革贯彻落实的不到位,教师、教材、教法不能适应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不够突出,辽源特色不够鲜明;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依然薄弱。教师队伍发展滞缓,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双向流动少。
建议: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支持辽源职业技术学院试办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申办本科职业大学,建设成省内领先的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办好开放大学,促进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协同发展。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紧密对接辽源经济发展紧缺人才,重点建设面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的若干个特色专业群。鼓励职业学校构建专业群、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服务产业发展。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县级经济发展战略”,高标准建好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加快培养乡村振兴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人才。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统筹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建立市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供需精准对接。优先支持数字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产教融合探索。积极培育市场导向、供需匹配、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积极推进“数字职教”建设。加强职业学校育人环境数字化建设,打造新型智慧校园。加快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教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深化教育教学数字化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搭建辽源职业教育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全市职业教育即时性、常态化的统一管理和服务。实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建设市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数字化升级改造省级示范专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争取建成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关于推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速发展的建议
民建辽源市委员会委员 李鹏
存在的问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少、培育覆盖面小;研发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弱;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还有欠缺;企业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还有差距。
建议: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研究、筛选、落实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联席会议制度,凝聚部门合力,强化协同推进;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专家委员会;出台长期性、持续性的扶持政策;开通减税降费服务直通车,提供点对点精细服务,确保相关减税降费政策直通快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质扩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定向提供政策推送、项目申报、服务机构合作、融资对接等服务;健全本地服务资源,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资源目录,及时推送至企业,促进供需对接;开展“专家进企业”活动,组建专家队伍,开展系列对接服务;加强服务队伍建设,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服务专员,一企一策、精准培育。
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围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医药健康等我市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创新链,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链补链主力军作用;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组建以企业牵头、科研院所支撑、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家和科学家交流互动机制;支持“专精特新”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申报实施国家、省、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鼓励企业制定技术主导标准。强化金融保障体系。发挥财政引导基金和各类扶持中小企业基金作用,重点用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资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及时推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加强担保支持,适度扩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业贴息贷、科技贷、专利贷等担保业务规模;拓宽融资渠道,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活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全市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提供“一对一”上市辅导服务。
构建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体系。企业管理者要提升并坚持战略思维,从长远角度考虑、制定企业经营决策;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及管理水平。对管理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方法、管理模式及管理制度等进行创新,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厚植地域特色文化和历史元素的建议
民进辽源市委员会副主委 李巍
存在的问题: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够清晰;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化元素的保护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对文化遗产或历史文化元素的保护利用存在着条块分割、区域分散、相互脱节等问题,缺乏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规划引领,历史文化元素不够突出;城市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融合不够紧密。
建议:政策引领,加大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力度。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做到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努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在全市积极营造“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的浓厚氛围。高位统筹,多元协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挖掘。强化顶层设计,延续历史文脉,注重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为辽源的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重在细节,让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在老旧小区改造及历史建筑修缮中,要着力完善内部功能;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科学把握好文化遗产的“时空维度”,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善于“留绿”“留白”,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突出文化主题,厚植文化元素。以文彰旅,文旅融合发展助推城市建设发展新动能。建立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深入挖掘文化品牌,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项目;培养专业文旅人才。
关于提高我市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的建议
农工民主党辽源市委员会委员 刘新艳
县级医疗机构不断提档升级,通过引进来,打造技术高地,实现相关领域省级医院同质化诊疗;通过送出去,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络不断健全。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市建有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561个、卫生人员超过1696人,实现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全覆盖。基层运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不断完善,开展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服务,强化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夯实,大力开展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孕前及孕早期增补叶酸等免费项目,2022年全市婚检率位居全省第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医疗布局不断均衡。医联体建设快速推进。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分级诊疗水平大幅增强。双向转诊对接能力提升,全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加强基本公卫服务,重大公卫项目高效完成。
存在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机构基本医疗设备配备不齐全,难以按照规范独立完成诊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短缺,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诊断和治疗常见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根据居民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双向转诊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统一的信息化支撑,上下级医院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使用受到医保目录的制约。
建议: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智能发展;推动构建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体系。
关于加强我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建议
九三学社辽源市委员会兼职副主委 刘卫平
存在的问题:科普教育基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总量不足、科普设施种类和水平总体偏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后续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大部分科普工作教育基地的进一步发展;科普教育基地发展不平衡,常态化监管机制缺失,部分科普教育基地出现了不同程度发展后劲不足现象;科普教育基地缺乏专业人才,学历较低、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致使服务能力与水平偏低;科普教育创新能力不强,科普活动途径不多、形式单一,相关科普活动一成不变,传统的科普教育方式和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建议:首先,要提高科普工作宣传力度和科普教育基地创新能力,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科普工作。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纳入全市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设置专项创新创优资金,激励各科普教育基地创新科普活动形式;要建立多元化科普经费投入机制和完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倡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促进科普教育基地良性发展。其次,要突出本地科普特色,打造一批“科普+旅游”“科普+文化”“科普+产业”的科普教育基地,宣传普及我市特色文化、特色产业。要多措并举,加强基地人才队伍建设,设置专项人才经费,选派基层科普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等学习交流,并根据基地的属性,聘任业内专家担任基地顾问,指导和参与基地日常科普工作开展。要建立健全科技志愿服务档案,实施激励奖励政策。要突出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服务功能,丰富科普基地的内容,创新展示方式和手段。
关于推进“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辽源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曾丽丽
存在的问题:结构不优、数量不足。我市“老字号”企业覆盖面仅有5个领域,品牌培育力度不够。我市“老字号”高端品牌较少,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站位不够高,品牌意识不强,更受制于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对品牌形象传播不到位,“老字号”“金字”招牌不够亮,缺乏创新内生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存在靠“吃老本”“老顾客”的思想,传统式经营无法匹配人们期待,在日益分众化的消费市场中产品缺乏竞争力。缺乏互联网思维与整合营销思维,重视平台发展、轻视客群拓展,原有的“文化牌”“情怀牌”与新消费者无法实现有效沟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现有知识产权体系下,我市“老字号”品牌保护仍然存在盲区。
建议:要探索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的发展策略,价值在“老”出路在“新”,要从五个角度做好倚“老”卖“新”。要进入国家新目录,通过“优中选优”“示范引领”“动态管理”的方式,把“老字号”的创新活力释放出来,更要稳存量、扩增量,力争挖掘到30户企业入围国家认定新目录;要讲好品牌新故事,传播“老字号”文化内涵,将制造工厂拓展为观光工厂,实现场景体验,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增长点;要开辟跨界新领域,依托品牌价值,利用技术创新来增加跨界合作、依新需求拓新赛道,充分开发上下游产品;要构建营销新格局,借助大数据精准推荐消费者期望的产品。同时,“老字号”企业要依据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大胆创新突破,提高老字号品牌认知度和消费者忠诚度;要开拓创新思维。我市“老字号”企业应通过及时注册商标、域名,申请专利、加强商业秘密保护等方式,对其独有商业标识、产品配方、工艺、服务等进行知识产权体系布局,尽早建立保护预防机制。要支持优质“老字号”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合理划分各类权属关系和权利边界。强化权证意识,妥善保存历史存证,对权利许可和转让进行明确的约定和合理限制。相关部门要为“老字号”企业在信息查询、维权咨询、司法救济等方面提供便利,降低维权经成本和时间成本。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吴培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