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村落放异彩 深挖源头活水来

非遗村落放异彩 深挖源头活水来


    作为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遗村落的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其辽河源头传说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安北村凭借秀丽的风景、四季分明又独具东北乡村特色的人文环境,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源源不断前来参观体验。让我们走进安北村,在欣赏安北村特色文化的同时,了解安北村成为吉林省三个省级非遗村落背后的故事……




踏雪寻源安北村 非遗村里乐趣多


    来到东辽县安北村,入目的是一个个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充满东北农家特色的小院依山傍水,被干净整洁的田间小路分隔,伴着冬日厚厚积雪,冬季田园风景足以吸引大批爱雪的游客前来一睹为快。 
    冬日的凛冽寒风吹不进安北村那一座座暖暖的小屋,在安北村的非遗工坊内,是与窗外一片冰天雪地完全不同的热闹景象,工坊内游客正在参观东辽弓箭、东辽满族剪纸、东辽木板烙画、东辽葫芦画、东辽秸秆画、衍纸画、东辽鱼骨画、东辽木雕等一系列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辽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据讲解员介绍,在这座工坊内,非遗传承者经常现场创作,有喜爱非遗作品的游客可以挑选喜欢的作品进行购买。
    走出非遗工坊,最显然的是一处农家院门前的古井,这口古井水质甘醇且多年来闻名乡里,保存至今仍采用 “摇把”的传统打水方式,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品尝。随意走进一家小院,就能看到宽阔整洁的院内被整齐的木栅栏分隔开,里面种满果树和小菜,屋檐边悬挂着“玉米棒子、大蒜辫子、辣椒串子、苏子叶”等东北特有的农产品。院中的“苞米楼子”“柴火垛子”以及仓房都被青石小路串联起来,可以从中领略安北村的古朴,更能感受传统的魅力。在小院不远处是安北村的特色景点“寻源之旅”,在这里可沿栈道蜿蜒直通山上,沿线可以看到多处泉眼,望月潭、七星泉、梨花谷……向游客展示辽河源头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不少人在周末会到周边乡村走一走,一个个特色“农家乐”便应运而生,不仅解决了游客需求,也带动了村民致富。安北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农家乐”,使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子里的环境变好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真正走出一条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之路。现如今,安北村民宿业正逐年扩大,酱香小院、锅香小院、烧烤小院、粗粮小院、茶香小院等民宿小院解决了一部分当地农民就业问题,餐饮、娱乐、住宿一条龙服务也带动了村集体发展。




制定发展规划 妆扮精品村落


    为打造好安北村这一旅游名片,东辽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于2022年为安北村申报了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遗村落。
    为进一步提升非遗村落环境,东辽县文旅局多方全力支持,积极采取多项措施。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东辽县文旅局为安北村争取吉林省文旅厅旅游专项非遗村落奖补资金,用于非遗村落提升改造;争取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非遗村落档次,并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到安北村进行实地踏查、设计、制定提升方案。同时,东辽县文广旅局出资在安北村建设了非遗工坊,并不断改造升级,组织全县非遗传承人多次到安北村开展现场制作、展示活动,现场传授技艺,并先后在全县选拔8名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后,安排到安北村讲解。
    从年初至今,东辽县文广旅局结合安北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村落发展规划,明确培养提升方向,以场所改造、设施建设、品牌打造等为基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乡村非遗资源,推动非遗资源有机融入非遗保护传承、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乡村旅游发展各环节,打造特色鲜明、乡村旅游发展活跃的非遗村落。按照提升计划要求,成立领导组织、确定专人,明确目标任务,层层抓落实,确保计划提出的每项目标任务全部落地实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升级“非遗”工坊 彰显文化品牌


    2022年,东辽县文广旅局在安北村建设非遗工坊,面积90平方米,室外建有防腐木展示长廊,是集全县非遗特色文化产品展示和销售的场所,当时展出8项非遗产品52件。为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把安北村这块非遗招牌打磨好,2023年,东辽县文广旅局对非遗工坊进行改造升级,并围绕“非遗”这一亮点不断完善和创新。
    扩大展室建筑面积。对非遗工坊向外延伸扩建达到130平方米,展示非遗历史、讲述非遗故事、体验非遗技艺、售卖非遗产品。
    遴选非遗文创展品。在非遗产品研发上,今年东辽满族剪纸开发出十五层的套色山水剪纸,比以前的套色剪纸多出十一层,色彩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同时,对原有非遗产品进行更新提升,侧重展示弓箭、木雕、葫芦画、鱼骨画、满族剪纸、秸秆画、木板烙画、衍纸画、面塑、蛋雕等非遗展品共100多件,将新设计的文创产品及时在展厅内进行展示。加快非遗产品的迭代更新,选用更为贴合时代进步、反映广大群众美好生活的代表作品,提升非遗展品的内涵和档次,让参观者深入了解东辽非遗的同时,感受安北村文化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内涵以及非遗产品带来的精神文化体验。
    增加展览展示设施。在原有传统展示设施的基础上,对展室重新进行了装饰和布展,增加展架、展台、展柜等设施,对展室灯光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增设空调、电子演示设备等,通过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方式,展示东辽县被确定为省、市、县级的非遗项目及安北村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为非遗产品展示提供更多空间,为广大参观者提供更舒适、宽敞的参观环境。
    举办非遗现场培训。利用非遗工坊的优越条件,现场举办葫芦画、鱼骨画、剪纸、秸秆画、木板烙画、衍纸画、面塑等培训班10期,参加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加大了东辽非遗传承发展力度,培养更多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在现场教学中,东辽融媒体的“e东辽”进行同步直播,东辽县广播电台、东辽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感受民间非遗,传承发展民间非遗。同时,组织优秀非遗传承人,携工坊内各类非遗产品参加省、市级各类非遗展会。




不断扩大宣传矩阵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东辽县文广旅局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推介安北村,不断扩大非遗村落的社会影响,提高非遗村落的知名度。
    植入非遗文化元素,健全非遗标识系统。外部交通增加曝光度:在通往安北村的主要交通要道处,增设“吉林省第一批非遗村落安北村”指示标牌。内部环境增添“小花样”:在村内有牌匾的位置,如公共设施、路边大牌匾等都有“吉林省第一批非遗村落安北村”字样,不断加深游客对非遗村落的印象。在非遗工坊主体墙面临街的一侧,设计“吉林省第一批非遗村落安北村”字样及安北村简介;在景区内民宿、餐饮店的名字前加上“吉林省第一批非遗村落安北村”字样,将安北村的民间非遗、旅游文化、自然资源向大众展示。不断扩大宣传点。征集设计安北村“非遗村落”logo,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为培育“安北村非遗IP”品牌形象打基础,扩大安北村非遗村落社会影响。
    大做非遗村落文章,搞好非遗宣传推介。制作非遗村落宣传册。通过对安北村的村容村貌、文化遗产、特色美食、景区景点等的宣传推介,使广大群众更加了解安北村。拍摄“省级非遗村落安北村”专题片。通过直观的方式,深入介绍安北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充分展示安北村非遗特色。
    利用非遗村落资源,促进村民就业增收。安北村通过征收、租赁、共享三种模式,发展森林人家、健康氧吧、生态体验等业态,着重打造“七院两坊两客栈”等多个极具特色的小院和工坊,引导村民参与经营,带动村民致富,实现了生态旅游与民居、民宿、民俗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非遗村落带动本地150人就业,年增加收入20万元,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从吃“种养殖饭”向吃“生态饭”的转变。




加强文旅深度融合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打造“非遗安北”是东辽县文旅局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周边致富的一次尝试,通过这两年的探索,只要做到立足资源禀赋、注重旅游开发、加强基础建设、推出特色产品、提高服务水平等工作,那么安北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是可行的。接下来,东辽县文旅局将继续努力,全面融合发展提升非遗村落品质,进一步推动安北村非遗村落和非遗传承、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密切结合,发挥品牌优势,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非遗村落推进民间非遗传承。东辽县现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东辽县文广旅局将全县的各级非遗成果植入安北村,丰富安北村民间非遗。同时,持续深入挖掘东辽河民俗文化,将豆腐、玻璃叶饼等传统食物制作技艺申报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东辽河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
    非遗村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安北村寻根溯源、观光游玩,这里已经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打卡地,抓住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利契机,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做好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才能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相得益彰。通往景区的路两边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农户院内外整洁一新;农家小院的有机蔬菜已经成为旅游商品。
    非遗村落推进农耕文化发展。农耕文化进景区。摆放石碾子、石磨;建设豆腐坊、煎饼铺;打井安装辘辘;在装饰中增加了玉米棒子、红辣椒串等农耕元素;在农户院里种植葫芦,在民宿院内种植有机蔬菜。农耕文化进书籍。依托东辽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东辽县文广旅局收集整理印刷了《东辽河民俗文化》一书,共25万字,收集有民间非遗、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其中,农耕文化整理了农耕用具、农耕活动、农家生活等农耕文化资料120多条,对传承发展农耕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农耕文化进民宿。东辽河源头景区附近生活着14户原住民,为了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打造酱香小院、茶香小院、锅香小院、米香小院、寒葱小院、烧烤小院、生态小院、豆腐坊、梨花客栈、杏花客栈等十多个民俗小院,每个小院都赋予了具有东北特色的文化内涵,不仅满足了游客对原汁原味东北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还能够让游客在悠悠山水间寻找和回味“乡愁”,感受东辽非遗和农耕文化。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