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大白”的村支书杨克军

本报记者 王君开


    从“蹲市场”等活儿“刮大白”到带着老少爷们儿把活干到省城长春,杨克军在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乡亲们眼里是数一数二的能人。去年换届,杨克军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月又被评为市劳动模范。村民竖起大拇指称赞说:“杨克军这小子当书记,够料,不白给,有两把刷子,大家伙儿信得过他。”
    杨克军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内心不安分的他不甘心守在几亩地上土里刨食儿,总想琢磨干点啥。1997年,他约了几个同学,一起到集贸大楼旁边的天桥下面,手里举着“刮大白”的牌子,开始了“刮大白”的生涯。每天一大早就匆忙赶到,四处张望等着雇主,有时一站就是一天,那滋味真不好受,但为了生活,硬挺着也得干。杨克军就这样从“蹲市场”开始,鼓捣了几年,从守门待客到顾客慕其名而来,他在辽源“刮大白”市场上折腾出了名气,不仅腰包鼓了,同时也带出了一支远近闻名的农民“刮大白”队伍。
    干了几年“刮大白”的活儿,杨克军手里有了一些积蓄,他又琢磨上了养鸡。凭着一股子钻劲儿,他很快掌握了养鸡技术,效益好的时候,年出栏肉鸡10多万只,利润15万多元。杨克军成了富裕户,但他富了不忘乡亲,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养鸡技术,在他的带动下,近20户村民也成了养鸡户。3组村民王延涛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是养鸡让他脱了贫,盖起了3间新房,手头儿还有余款。王延涛打心眼儿里感谢杨克军,嘴里常念叨,多亏了杨克军帮一把,要不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能盖上房子呢。
    2008年,杨克军从养鸡户变成了养猪户,干上了养猪这一行,自繁自养母猪和育肥猪。2009年猪行好,让他赶上了,年出栏育肥猪1700多头,纯利润20多万元。
    2013年,杨克军作为致富带头人当选永治村党支部书记。他根据自己这些年打拼的经验,琢磨起了带村民致富的门道。他认为养鸡养猪虽然挣钱,但毕竟需要本钱,而且养殖业风险大,一般都是一年挣、一年平、一年赔这样的周期。一旦拿捏不准,就会血本无归。必须想个招儿,让更多村民富裕起来。于是杨克军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刮大白”。他组织本村的劳动力,立足辽源,眼睛向外,到长春、伊通、梅河口等地承包工程,为村民拓宽挣钱的路子。现在,永治村有300多人从事“刮大白”产业,加上干木瓦匠活的,有500多人在外面耍手艺。按每人年平均挣5万元计算,一年全村就能增收2500万元,“刮大白”成了永治村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今年,杨克军又借助村里清收还林的机会,利用新增的林地试种了药材。他多次去开原等地考察,引进了“板蓝根”、“防风”等中药材。为了给村民趟路子,杨克军和党员于海军每人先试种了10亩,等到试种成功了再让村民种,如果试验不成,可以避免村民的损失。他算了一笔经济账,10亩地,前期投入5万元,3年后见效,平均下来一年可增收5000元,既保护了林业生态安全,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杨克军当村书记不满一年,他带领村班子,已为村民修了3座中桥,为河堤护坡120米,在3组安上了自来水。
    前几天,杨克军从长春回来,听说村民侯立平的孩子得了真菌性肺炎,张罗着为孩子捐款,解燃眉之急。杨克军说,当村干部就是为村民“跑腿”“学舌”服务的,干点实事比啥都强。
    接受完记者采访,杨克军忙三火四地挥手告别,他要赶回长春,那里还有20多村民等他领着干“刮大白活”呢。风尘仆仆的杨克军,背影留下的是一线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情怀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