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创新生态培育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加快创新生态培育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访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玉宝
本报记者 于芯
“市科技局围绕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关于‘科技创新’要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系统集成,做好创新要素配置与供给,加快创新生态培育,形成新动能,赋能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日前,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创新动力从何而来、创新平台如何搭建、怎样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张玉宝说,市科技局围绕主导产业构筑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聚焦科技创新服务、培育创新企业、促进成果转化、引进科技人才、集聚创新资源等方面,加快构建高水平科技的辽源路径,着力建设“创新辽源”,以科技创新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抓实科技服务,分享创新政策红利。开展夏季调研服务行动,深入启星铝业等科技企业谋划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分领域形成8个专项调研报告,摸清基础及问题底数,拿出工作建议并组织实施;通过举办(R&D)经费投入统计工作培训会、高企认定政策培训会等科技创新政策培训活动,全面提升企业科技惠企政策知晓率;建立科技创新推进机制,坚持把科技投入、技术合同登记纳入市对县(区)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推动县(区)抓实区域科技创新工作。抓好创新主体,引领企业创新发展。培育高新企业,目前我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31户,其中2023年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户,较2022年增长24%;培育科技企业,推荐鹿人袜业等20户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市累计有86户企业入库,较2022年增长11.69%。抓细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技术难题破解攻关,2023年实施省科技项目24个,获得专项资金1016.7万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我市泓源制药等17户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1个,产值突破1.2亿元;截至目前,我市完成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到1925万元,较2022年增长381%,我市技术交易的市场活力大幅提升。抓强科创资源,赋能产业发展。注重开展柔性引才,已吸引域外人才92人,推荐30名域外高端人才作为市级领导联系对象,推荐认定省级科学家工作室2个,占全省的11.8%;推荐省农业科技特派员55人、省级“创新达人”3人、省“科创专员”4人,组织认定市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市级科技专家工作站(室)3个、市级工业科技特派员10人;指导在嘉兴建立的美罗国际研发中心迁址辽源,新认定“她”经济创新创业工场等市级众创空间2个、东丰县梅花鹿产业服务中心等市级科技创新中心5个,为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抓优“产学研”合作,集聚科技资源,组织开展“校企双走进”活动,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为提高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张玉宝表示,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入开展科技领域“‘五放’‘五化’‘三抓一服务’”行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系统集成能力,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水”汇聚辽源,助力辽源全面振兴发展。要突出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辽源市科技成果转化“双十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低气味PP/麻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发”等5个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组织项目指南培训会,深入企业调研,引导企业谋划、生成项目,争取立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个以上。要突出“产学研”合作创新,通过举办全市“产学研”协同工作推进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支持智力资源集聚辽源,围绕新材料、化药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突出聚焦科创资源建设,持续推动吉林辽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广示范更多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加大对辽源高新区创新资源建设与配置,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中心2个;加强人才体系建设,整合完善市科技专家库,培育建设省科学家工作室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