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共享中体验幸福滋味

本报记者 张莹莹


    空竹舞出夕阳美。
    社区活动室内,欢歌笑语现和谐之音。
    广场秧歌扭出健康。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如果以6月15日18时为时间节点,为龙山区的文化风景留下一组剪影,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
    在新兴社区文化服务活动中心,一批平日里活跃于社区的业余文艺骨干正在排演一段具有客家风情的舞蹈,口琴、二胡、琵琶等乐器表演也即将上场……
    在东吉社区,百姓热切期待的贾玉梅大秧歌队浓情上演,这里的队员平均年龄68岁,这可是我市唯一获得全国创新类奖项的民间大秧歌队……
    在龙山区文化馆内,京剧爱好者和票友们聚集一堂,唱一段《谢瑶环》,再来一出《打渔杀家》,生旦净末丑各显其长……
    在市人民广场,健身舞、腰鼓、太极拳、葫芦丝、扇子舞在音乐律动中精心排练,为全区即将举行的全民健身大赛做着热身……
    这只是龙山区文化风景的一组普通“剪影”。
    在龙山区,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在闲暇时光为自己的精神渴求找到一个适宜的出口。文化,让生活有滋有味;共享,让首善之区的百姓咂摸到了幸福的滋味。
    人人参与:让每个市民成为文化的主人
    让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展示出亲民的姿态;人人都有缘成为文化的主人,让文化更亲民——这是龙山区委书记胡永为为全区文化工作发展建设确定的宗旨。
    贾玉梅是东吉社区的文艺骨干。为了组建百姓自己的秧歌队,贾玉梅这些年真是“煞费苦心”。这个有着百余名成员的大秧歌队每天傍晚活动在市中心,宣传3·15消费维权法、税法,为汶川地震捐款,弘扬见义勇为好人好事……每次都有秧歌队的“身影”,“实现康、乐、寿,永远有观众”是大秧歌队的口号。龙山区在服务大秧歌建设上也从不马虎,真心为社区这群老年人着想,建阵地、找场地、买物资、送温暖。目前,大秧歌在全区已形成了有亮点、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之一。
    东艺社区里,乒乓球比赛刚刚落下帷幕。来自社区里的驻街单位、私营企业、教师、学生、医生和退休人员,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居民都是参赛者,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6岁,最年长的84岁。“全民皆运动,全民都快乐”的口号在这里喊得很“靓”。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这里就是你的主场,而你就是主角。听!参赛队员还在交流着今天比赛的心得,完善的比赛设备、各类棋牌室、整洁宽敞的健身大厅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着文化之乐。
    为了让市民享有的公共文化产品更丰富、服务质量更高,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龙山区多管齐下,推出了十大文化惠民工程,内容涉及群众文体团队建设、公益培训、广场舞、弱势群体文化扶持、文化下基层、“非遗”、艺术沙龙、公益电影、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等,为这些领域的文化新苗不断注入新生命、新内涵……
    这些惠民举措中,既坚持政府主导,又引入社会力量;既注重文化服务的科学性、适销性,又体现公益文化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作用,引导市民的文化追求从单纯的娱乐型向智能型、创意型转变。
    人人创造:在文化创新中迸发活力
    创新是新时期发展社区文化的灵魂。如何在文化发展中寻求创新,如何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独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龙山区从更好地、更完善地、更系统地服务群众做起。
    几年前,退休教师宋桂芝和新兴社区里几个要好的老姐妹们组建了第一支红歌合唱团,当时我市并没有社区类的文艺团体,宋桂芝的合唱团成了我市最早组建的社区居民合唱团。带着老了不服输,老有所乐的“夕阳梦”,夏天顶着烈日,冬天穿着大棉袄,宋桂芝的红歌合唱团从十人发展到百人。2012年6月,为了给合唱团安个“家”,让居民有个正式的文化活动场地,龙山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新兴社区院内腾出了近200平方米的办公楼,成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如今,由于群众文艺队伍的不断壮大,龙山区从实际出发,依托人民广场,随之而来的文化活动在这里不断丰富起来。如今,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团团长的宋桂芝很感慨:“登上舞台,是我年轻时的梦想,感谢区里帮我们老百姓圆梦。”近年来,龙山区各主题文化活动举办了近百场,先后投资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8座,社区各类文体活动团体达到130个,培养了一大批群众文化的“生力军”。
    同新兴社区一样,龙山区社区文化已经从过去的“小文化”走向了现代的“大文化”,从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社区文化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全区通过有组织的活动与群众自娱自乐、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出现了“常办不衰、常办常新”的好局面,全面营造了“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社区文化氛围。
    让文化离群众近些、再近些,让文化生活的色彩丰富些、再丰富些,是龙山区文化惠民建设的最突出诉求。从被动享有到主动创造,许多龙山人在这个鼓励创新的文化体系中追求着自己的价值。龙山区主办的全市首届风筝节,就恰巧说明了这一点。这次风筝节给市民带来了别样的文化感受,300多只风筝的免费发放,让市民体验到户外运动的美好,迸发出火热的运动激情。其实,和风筝节一样,为了不断丰富全区文化生活,龙山区相继还举办了全民运动健身比赛、邻里文化节、社区文艺表演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很多平日足不出户的居民,从刚开始不愿、被动参加活动,到主动参与大方“露脸”,他们日渐成为了文化活动中最真实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并乐在其中。
    人人得益:在文化成果中收获实惠
    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需要合适的载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平台。在龙山区,一项项文化活动丰盈了许许多多市民的生活。
    “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不能搞花架子,要让市民都尝到文化的甜头!”龙山区区长张凤林这样说。
    从几年前没有正规的文化活动场所,到现在集休闲娱乐、体育运动、健身养生、文艺排练、说拉弹唱的文化活动中心和一个个成形的曲艺联盟、运动团队、舞蹈班子、秧歌队伍,社区老百姓们有了自己“找乐”的地儿,平日里打麻将、喝小酒、东走西串、打架斗殴的现象少了,居民健康指数直线飙升。心态健康了,社区和谐了,在龙山区,老百姓的幸福都写在了脸上。
    80岁高龄的李秀峰老人,每天早饭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去龙山区东艺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下象棋,“不去哪行啊,老棋友们都等着呢,缺了我可不行,过几天还有比赛呢。”李秀峰对记者说。“老李下起象棋,腰不说酸了,腿不说疼了,哪高兴往哪钻。”在活动中心,老棋友赵宏海调侃道。在龙山区的组织下,东艺社区每年要举行乒乓球、羽毛球、象棋、跑步、健身、扑克牌类等大大小小的比赛总计达60余次,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6岁,年龄最大的82岁,社区文化不仅增进邻里友谊,还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近几年,龙山区为18个社区配建了文化活动中心所需的各种文化、体育健身器材及设备,其中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到了配建标准。龙山区还成立了文化馆艺术团,对其他小团进行重组,整合后能独立演出的团体达7家,为解决他们平时活动场所问题,龙山区两年投入100多万元维修改造了文化馆办公楼,总面积达到600平方米,新增3个排练厅和1个多功能培训室,添置演出服装、活动舞台和灯光音响等设施设备,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各种文化活动所需。
    一项项文化福祉,犹如缕缕清泉,滋润着城市的精神家园,灌溉人们的心田。龙山区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到深处。一个较为完善的文化惠民网络俨然生成。这里的市民是忙碌的,但精神是充实的,生活是幸福的。如果为龙山区的未来描绘一幅蓝图,那么文化一定是这卷画轴上的神来之笔,这使城市的瞳孔因文化而炯炯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