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梦,我与辽源一同成长
30年间,我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过得好。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实施的各项惠民工程让更多的老百姓,特别是让那些需要关心的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公平与温暖。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因经济发展而提高了生活水平,广大群众为我市的全面崛起而由衷地自豪。
“我都73岁了,过了大半辈子,还能用48平方米的砖瓦房换一套76平方米两室一厅的高层楼,真是做梦都没想到。”从根本上改善了家庭居住环境的秦品馥唠起“棚改”就开心。“是党的惠民政策,让我实现了一生的安居梦,咱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步步高啊!”
孩时 就梦想住楼房
秦品馥孩提时就想住楼房。老人回忆说,建国初期,祖父给他的父亲留下了一座30平方米的茅草房,因开店经营生意,他们一家6口就挤在10多平方米的后屋,睡觉时都透不过气来。那时,天真的他就想,要是能在屋顶上再盖上一层房屋,不就宽敞得多了吗?一天,他对父亲说出了这个想法。父亲笑着对他说:“等你长大了,有本事再盖吧!”有个宽敞明亮的住所,特别是能住上楼房,就成了秦品馥孩童时美好的憧景。父亲说的“有本事再盖房”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在秦品馥的心中,成为他的奋斗目标。“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该有多幸福啊!”
中年 奋斗有了房
父亲说的“有本事”这句话,时时激励着秦品馥勤学上进。步入校门的他,喜欢上了文学创作。参加工作后,秦品馥在大多数业余时间里都努力地创作,每年都能获得一些可观的额外收入。靠自己的努力,1977年,秦品馥在丘下用“本事”盖了3间属于自己的砖瓦房。拿着房契,坐在宽敞的居室内,秦品馥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幸福感。可由于他家的房屋盖在低洼处,房后靠山坡,每逢雨季全家就得挖沟排净院内的水、掏干灶坑里的水。37年间,闲时坐在自家小院内品味“庭草无人随意绿,樱花着雨别样红”的秦品馥,在阴冷潮湿、凉气都能渗到骨子里的房屋内,时常伴随着淡淡书香,思绪最多的就是“何时才能改变居住的环境呀!”能住上楼的梦想,常年缠绕在他的心头。
老年 实现安居梦
2010年,市政府对丘下地块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党的惠民政策,让秦品馥实现了从少年到中年又到老年的安居梦。心里乐开了花的他常对人讲:“我住进高楼了!”一按电梯键,就到了家门口。每当走进楼门,站在电梯里,秦品馥都会无比地欣喜。站在离地面35米高的窗前,看着市区内结构多样、红瓦盖顶、鳞次栉比、被绿荫环绕的小区楼群,秦品馥的脑海里就呈现出昔日老城与现实城市影像叠加在一起的景象。他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也体验了自己的真正幸福。
扒掉的老宅,不仅抹去了秦品馥在原住所雨季需防洪、冬季要铲雪、常年累得腰酸腿疼的烦恼,也让他把搬迁作为一次对曾有生活的审视。离开“丘下”的秦品馥和老伴在老宅前合影留念,留下了他们对故地的永恒记忆……如今,回迁搬进了阳光新城的秦品馥,在装修新居时,特意在宽敞明亮的居室内隔出一间书房,并在墙上挂满了字画。“饮水思源。没有共产党,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党的惠民政策,让我实现了安居梦。”坐在书香气飘散的书房内,秦品馥老人对记者说:“我的新居,样样称心如意。”
“我也当上了农场主。”种地大户、年收入几十万的汪家祥,是东丰县三合满族朝鲜族乡中心村5组村民。沐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春风,汪家祥在县工商局进行了“家庭农场”注册,这位十里八村有名的能人,实现了自己多年当“农场主”的梦想。
为生活 挑起大梁
现年44岁的汪家祥,曾因家庭生活困难没上过几天学。为帮着父母维持生计,从小就扛起锄头种地。在那工分制的特殊年代里,粮食都不够吃,全家5口人住在两间小草房里,经常靠面糊糊度日,还欠下了不少外债。“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了10亩地。”汪家祥说。
为摆脱贫困,照顾好全家,年少志大的汪家祥14岁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为多挣钱,他摸索着在自家的园田地里种植上瓜果蔬菜。为掌握西红柿、豆角、黄瓜等蔬菜的科学种植方法,汪家祥还买来科普书籍,每天专心学习研究,几年的光景,他就被邻里们称为科学种田的“明白人”。1993年,邻村的姑娘宫学敏看上24岁“自学成才”的汪家祥,并与他结为伉俪。可1994年到1996年,汪家祥的父亲、母亲、大哥不幸相继病逝,单靠地里的收入,每年都还不清饥荒,生活陷入了困境。
靠自己 创出大业
“男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就要干自己想干的事。”处在生活逆境中的汪家祥一直想成为种地大户。中心村人多地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很多村民因土地收入少而外出打工。汪家祥看准时机,2000年,他向亲戚朋友借了4000元钱,从村民的手中包下了2.3公顷土地。汪家祥和妻子宫学敏,临时又雇用几名乡邻发展起蔬菜生产,当年,他种植的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的纯收入就达3万余元。2007年,他又承包土地2.7公顷种植蔬菜,几年来,蔬菜的纯收入年年都超过10万元。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的汪家祥,已成为真正的种地大户,他承包土地的积极性不断高涨,2012年,又签订了7公顷的土地流转协议。今年,汪家祥又转包土地4公顷,投入41万元,让自己的事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好政策 建起“农场”
几年来,汪家祥长年雇工14人,忙时雇工60多人,在16公顷的承包土地上进行黏玉米、绿色水稻和架条蔬菜以及西瓜、香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今年收入可达到54万元。一垄垄的黏玉米、一畦畦的瓜果、一架架的西红柿和黄瓜年年长势喜人。现在,汪家祥的固定客户有长春、梅河和东丰等地的商家20多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汪家祥已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农场主”。“老总,这地的西瓜今儿摘吗?”“今天这香瓜往哪运?”听着雇工们的称谓,汪家祥心里美滋滋的。常年的雇工、39岁的村民杨艳说:“我们给汪家祥打工,每天60元的工钱当天就发,从不拖欠,一年能挣近两万元呢。”“我要把农场打造成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安置更多的乡亲就业,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汪家祥自己富了,但他没有忘记乡亲们。
“很庆幸,我能跟升为地级市的辽源一同成长,今年我30岁。”龙山区东吉社区计生委员、网格长、1983年12月出生的黄艳丹,特有辽源人的幸福感。
大学期间 每次回家都惊喜
在龙山区东吉街1委平房里出生的黄艳丹,听父母讲,在她小的时候,辽源市区内大都是平房,是个挺“土”的城市。黄艳丹笑呵呵地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上大学期间。那时,每次回家的感受都不一样,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让我感到又陌生又新鲜。”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内普遍建起六七层高的楼房。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市的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从小就在辽源长大、感受家乡变化的黄艳丹,在2002年至2006年读大学期间,每次放假回家,都认真品味城市的变化。黄艳丹感慨地说:“回到家乡,看着那整齐排列的居民楼,踏上整洁的硬覆盖街道,走进小区的景观绿地,我就感受到辽源的发展变化。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设,宽敞、舒适、安全的居所不断涌现,不仅留住本地人,还吸引了大量的“新移民”。说着,黄艳丹手拿鼠标翻起了她在回家时拍摄的存在电脑里的城市建筑景象。
学业有成 在家圆了就业梦
抱着对家乡的美好憧憬,2006年7月,大学毕业的黄艳丹放弃在外地工作的机会,回到了辽源。2008年9月,黄艳丹通过竞聘上岗,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
5年来,辽源的发展让黄艳丹对这座熟悉的城市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不仅在家圆了就业梦,而且还能有时间在父母身边尽孝道。”黄艳丹说。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勾起她在大学毕业后寻找工作时的记忆。“走上社区工作岗位之前,我也曾在长春打过工。那时,吃、住、行都不方便,而且生活费用支出占工资收入的一大半,生活很困难。”黄艳丹感谢党的培养,更感谢家乡对自己的厚爱。在“家”就圆了就业梦的她表示一定要用自己的所学,更好地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父老。
百姓幸福 工作更有成就感
社区的居民,生活困难的有低保;无房的住上廉租房;9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老龄生活津贴;70周岁以上的老人乘车有“老年卡”;失独空巢家庭享受社会福利金;居民都有医疗保险,就连外来的流动人口也享受免费的计划生育服务……社区工作的成就感,不时地激励着黄艳丹。
5年的社区工作,黄艳丹看到的不仅是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体会最深的是党的惠民政策给群众提高的生活福祉。黄艳丹说:“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到社区办事,说的最多的就是惠民政策改善了民生,是共产党让人民过上了幸福日子。”翻开计生档案,黄艳丹指着一笔笔记有走访慰问空巢老人、免费为育龄妇女进行疾病普查等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记事说:“作为一名在社区一线为民服务的工作者,我很幸福!”
3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工具“城市公交车”,如今已成为我市一张彰显城市承载功能的“名片”。骨干司机、49岁的公交人高文国27年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我市公共交通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历程。安全、通畅、便捷的公共汽车,在给人们出行创造出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印证了我市城市的建设发展。
八十年代 车少人多
八十年代,我市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一辆都肩负着自己的使命,承载着无数人的意愿,天天在马路上奔跑。今天,人们再也见不到它那笨重的身躯了。“公交车内人满为患,骑自行车都比‘大龙车’快。”这是市民对当时公交状态的评价。
1986年,高文国退伍后被分配到市公共汽车公司当了一名维修工,后又转入车队成为一名公交司机。提起过去的城市公交,高文国感慨地说:“27年前,我市仅有几条公交线路,根本就没有出租车,市民出行乘车很不方便。”谈话间,高文国的双手在公交车的方向盘上紧紧地握了一握,又轻轻地拍了一拍。他深有感触地说:“当时的1路公交车就是大伙常说的‘大龙车’,车况很差,乘客上下车,必须由售票员手动开合车门,几乎趟趟爆满,最多能挤百余人。”“大龙车”就是最早用于城市公交的铰接式客车,有12米长,方向盘又大又重。冬天,车内冷得像“冰箱”;夏天,车内热得像“烤炉”。由于线路少、班次少,出行的人们见车就上,车上的乘客有如下锅的饺子。车少人多,是当年全国各大城市的通病,也是我市群众日日月月期盼改善的夙愿。
九十年代 车多不挤
开着新能源环保公交车,高文国师傅笑着说:“比起原来的公交车,现在的车就像五星级宾馆的客房,四季舒适,最打紧的是冬天车厢内特别温暖。这车开得那叫一个舒心!”
1994年,我市公交营运线路发展到了16条,总长度102.9公里,拥有各种公交车辆141辆,我市的公交事业旧貌换了新颜。“九十年代初期,我市的老型公交车光荣下岗,单机车更换了铰接式客车,很多线路都换上了环保、节能、更舒适的新车。如今,节能环保的燃气公交车随处可见。从小车到大车,从有人售票到自动投票,再到实行IC卡乘车,市民出行方便极了。”高文国不时地介绍着我市公交的发展变化。用老年免费乘车卡坐车的76岁老人李凤华接过话茬:“我这把岁数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坐公交车不用花钱儿不说,这车内的舒适、干净环境更让我满意。”李凤华对比着年轻时乘公交车一要掂量乘车的钱儿,二要忍受车内的不卫生环境。现在,群众乘坐公交,看不到公交车内的垃圾、吸不到汽车的尾气,也不再被挤得东倒西歪了。乘坐公交车,真是舒坦。
21世纪 公车公营
进入21世纪,我市的公共交通事业迅猛发展。在短短的3年间,市公交企业不仅加大了基础建设,同时也由企业经营性逐步转化为公益性、服务性,承载了近50万人的出行能力,我市的“公交”面貌日新月异。
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职能划转后公交客运管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市交通运输局完善行业监管等措施,使公交企业端正经营观念,2009年5月就正式拉开“公车公营”的帷幕。目前,市公交公司已拥有营运线路47条、车辆387台,其中城乡互通线路14条,最长单程线路21.3公里,共有公营车辆139台。公车公营、城乡互通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乘车。高文国稳稳地把着方向盘,在1路这条他再熟悉不过的线路上再次启动发车。在矿务局公交站下车的乘客刘丽媛说:“我经常要坐公交到几个亲姊妹家串门,就算去不同的地儿,每次出行最多也只倒一次车。今个儿去看妹妹,在家门口就直达到了白泉。公交车就是方便!”年轻的小伙子李晋笑着说:“我奶奶家在青山头屯。以前去那,我除了步行或骑自行车外没有别的办法。如今,只要1元钱,就到奶奶家了。”
开着1路车,行至集加油(气)、存车、洗车、修车于一身的“公交客运枢纽中心”,高文国感慨地说:“这是我市新建的惠民工程之一。作为一名辽源公交人,能为市民乘车提供更多的方便,能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是我的幸福。”
秦品馥入住新房圆了安居梦。
高文国正在工作中。
汪家祥在自家瓜田里收获大西瓜。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张 爽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
秦品馥实现“安居梦”
“我都73岁了,过了大半辈子,还能用48平方米的砖瓦房换一套76平方米两室一厅的高层楼,真是做梦都没想到。”从根本上改善了家庭居住环境的秦品馥唠起“棚改”就开心。“是党的惠民政策,让我实现了一生的安居梦,咱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步步高啊!”
孩时 就梦想住楼房
秦品馥孩提时就想住楼房。老人回忆说,建国初期,祖父给他的父亲留下了一座30平方米的茅草房,因开店经营生意,他们一家6口就挤在10多平方米的后屋,睡觉时都透不过气来。那时,天真的他就想,要是能在屋顶上再盖上一层房屋,不就宽敞得多了吗?一天,他对父亲说出了这个想法。父亲笑着对他说:“等你长大了,有本事再盖吧!”有个宽敞明亮的住所,特别是能住上楼房,就成了秦品馥孩童时美好的憧景。父亲说的“有本事再盖房”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在秦品馥的心中,成为他的奋斗目标。“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该有多幸福啊!”
中年 奋斗有了房
父亲说的“有本事”这句话,时时激励着秦品馥勤学上进。步入校门的他,喜欢上了文学创作。参加工作后,秦品馥在大多数业余时间里都努力地创作,每年都能获得一些可观的额外收入。靠自己的努力,1977年,秦品馥在丘下用“本事”盖了3间属于自己的砖瓦房。拿着房契,坐在宽敞的居室内,秦品馥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幸福感。可由于他家的房屋盖在低洼处,房后靠山坡,每逢雨季全家就得挖沟排净院内的水、掏干灶坑里的水。37年间,闲时坐在自家小院内品味“庭草无人随意绿,樱花着雨别样红”的秦品馥,在阴冷潮湿、凉气都能渗到骨子里的房屋内,时常伴随着淡淡书香,思绪最多的就是“何时才能改变居住的环境呀!”能住上楼的梦想,常年缠绕在他的心头。
老年 实现安居梦
2010年,市政府对丘下地块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党的惠民政策,让秦品馥实现了从少年到中年又到老年的安居梦。心里乐开了花的他常对人讲:“我住进高楼了!”一按电梯键,就到了家门口。每当走进楼门,站在电梯里,秦品馥都会无比地欣喜。站在离地面35米高的窗前,看着市区内结构多样、红瓦盖顶、鳞次栉比、被绿荫环绕的小区楼群,秦品馥的脑海里就呈现出昔日老城与现实城市影像叠加在一起的景象。他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也体验了自己的真正幸福。
扒掉的老宅,不仅抹去了秦品馥在原住所雨季需防洪、冬季要铲雪、常年累得腰酸腿疼的烦恼,也让他把搬迁作为一次对曾有生活的审视。离开“丘下”的秦品馥和老伴在老宅前合影留念,留下了他们对故地的永恒记忆……如今,回迁搬进了阳光新城的秦品馥,在装修新居时,特意在宽敞明亮的居室内隔出一间书房,并在墙上挂满了字画。“饮水思源。没有共产党,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党的惠民政策,让我实现了安居梦。”坐在书香气飘散的书房内,秦品馥老人对记者说:“我的新居,样样称心如意。”
汪家祥当上“农场主”
“我也当上了农场主。”种地大户、年收入几十万的汪家祥,是东丰县三合满族朝鲜族乡中心村5组村民。沐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春风,汪家祥在县工商局进行了“家庭农场”注册,这位十里八村有名的能人,实现了自己多年当“农场主”的梦想。
为生活 挑起大梁
现年44岁的汪家祥,曾因家庭生活困难没上过几天学。为帮着父母维持生计,从小就扛起锄头种地。在那工分制的特殊年代里,粮食都不够吃,全家5口人住在两间小草房里,经常靠面糊糊度日,还欠下了不少外债。“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了10亩地。”汪家祥说。
为摆脱贫困,照顾好全家,年少志大的汪家祥14岁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为多挣钱,他摸索着在自家的园田地里种植上瓜果蔬菜。为掌握西红柿、豆角、黄瓜等蔬菜的科学种植方法,汪家祥还买来科普书籍,每天专心学习研究,几年的光景,他就被邻里们称为科学种田的“明白人”。1993年,邻村的姑娘宫学敏看上24岁“自学成才”的汪家祥,并与他结为伉俪。可1994年到1996年,汪家祥的父亲、母亲、大哥不幸相继病逝,单靠地里的收入,每年都还不清饥荒,生活陷入了困境。
靠自己 创出大业
“男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就要干自己想干的事。”处在生活逆境中的汪家祥一直想成为种地大户。中心村人多地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很多村民因土地收入少而外出打工。汪家祥看准时机,2000年,他向亲戚朋友借了4000元钱,从村民的手中包下了2.3公顷土地。汪家祥和妻子宫学敏,临时又雇用几名乡邻发展起蔬菜生产,当年,他种植的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的纯收入就达3万余元。2007年,他又承包土地2.7公顷种植蔬菜,几年来,蔬菜的纯收入年年都超过10万元。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的汪家祥,已成为真正的种地大户,他承包土地的积极性不断高涨,2012年,又签订了7公顷的土地流转协议。今年,汪家祥又转包土地4公顷,投入41万元,让自己的事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好政策 建起“农场”
几年来,汪家祥长年雇工14人,忙时雇工60多人,在16公顷的承包土地上进行黏玉米、绿色水稻和架条蔬菜以及西瓜、香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今年收入可达到54万元。一垄垄的黏玉米、一畦畦的瓜果、一架架的西红柿和黄瓜年年长势喜人。现在,汪家祥的固定客户有长春、梅河和东丰等地的商家20多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汪家祥已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农场主”。“老总,这地的西瓜今儿摘吗?”“今天这香瓜往哪运?”听着雇工们的称谓,汪家祥心里美滋滋的。常年的雇工、39岁的村民杨艳说:“我们给汪家祥打工,每天60元的工钱当天就发,从不拖欠,一年能挣近两万元呢。”“我要把农场打造成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安置更多的乡亲就业,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汪家祥自己富了,但他没有忘记乡亲们。
黄艳丹:“今年我也30岁”
“很庆幸,我能跟升为地级市的辽源一同成长,今年我30岁。”龙山区东吉社区计生委员、网格长、1983年12月出生的黄艳丹,特有辽源人的幸福感。
大学期间 每次回家都惊喜
在龙山区东吉街1委平房里出生的黄艳丹,听父母讲,在她小的时候,辽源市区内大都是平房,是个挺“土”的城市。黄艳丹笑呵呵地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上大学期间。那时,每次回家的感受都不一样,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让我感到又陌生又新鲜。”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内普遍建起六七层高的楼房。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市的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从小就在辽源长大、感受家乡变化的黄艳丹,在2002年至2006年读大学期间,每次放假回家,都认真品味城市的变化。黄艳丹感慨地说:“回到家乡,看着那整齐排列的居民楼,踏上整洁的硬覆盖街道,走进小区的景观绿地,我就感受到辽源的发展变化。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设,宽敞、舒适、安全的居所不断涌现,不仅留住本地人,还吸引了大量的“新移民”。说着,黄艳丹手拿鼠标翻起了她在回家时拍摄的存在电脑里的城市建筑景象。
学业有成 在家圆了就业梦
抱着对家乡的美好憧憬,2006年7月,大学毕业的黄艳丹放弃在外地工作的机会,回到了辽源。2008年9月,黄艳丹通过竞聘上岗,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
5年来,辽源的发展让黄艳丹对这座熟悉的城市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不仅在家圆了就业梦,而且还能有时间在父母身边尽孝道。”黄艳丹说。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勾起她在大学毕业后寻找工作时的记忆。“走上社区工作岗位之前,我也曾在长春打过工。那时,吃、住、行都不方便,而且生活费用支出占工资收入的一大半,生活很困难。”黄艳丹感谢党的培养,更感谢家乡对自己的厚爱。在“家”就圆了就业梦的她表示一定要用自己的所学,更好地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父老。
百姓幸福 工作更有成就感
社区的居民,生活困难的有低保;无房的住上廉租房;9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老龄生活津贴;70周岁以上的老人乘车有“老年卡”;失独空巢家庭享受社会福利金;居民都有医疗保险,就连外来的流动人口也享受免费的计划生育服务……社区工作的成就感,不时地激励着黄艳丹。
5年的社区工作,黄艳丹看到的不仅是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体会最深的是党的惠民政策给群众提高的生活福祉。黄艳丹说:“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到社区办事,说的最多的就是惠民政策改善了民生,是共产党让人民过上了幸福日子。”翻开计生档案,黄艳丹指着一笔笔记有走访慰问空巢老人、免费为育龄妇女进行疾病普查等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记事说:“作为一名在社区一线为民服务的工作者,我很幸福!”
公交事业飞速发展
3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工具“城市公交车”,如今已成为我市一张彰显城市承载功能的“名片”。骨干司机、49岁的公交人高文国27年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我市公共交通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历程。安全、通畅、便捷的公共汽车,在给人们出行创造出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印证了我市城市的建设发展。
八十年代 车少人多
八十年代,我市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一辆都肩负着自己的使命,承载着无数人的意愿,天天在马路上奔跑。今天,人们再也见不到它那笨重的身躯了。“公交车内人满为患,骑自行车都比‘大龙车’快。”这是市民对当时公交状态的评价。
1986年,高文国退伍后被分配到市公共汽车公司当了一名维修工,后又转入车队成为一名公交司机。提起过去的城市公交,高文国感慨地说:“27年前,我市仅有几条公交线路,根本就没有出租车,市民出行乘车很不方便。”谈话间,高文国的双手在公交车的方向盘上紧紧地握了一握,又轻轻地拍了一拍。他深有感触地说:“当时的1路公交车就是大伙常说的‘大龙车’,车况很差,乘客上下车,必须由售票员手动开合车门,几乎趟趟爆满,最多能挤百余人。”“大龙车”就是最早用于城市公交的铰接式客车,有12米长,方向盘又大又重。冬天,车内冷得像“冰箱”;夏天,车内热得像“烤炉”。由于线路少、班次少,出行的人们见车就上,车上的乘客有如下锅的饺子。车少人多,是当年全国各大城市的通病,也是我市群众日日月月期盼改善的夙愿。
九十年代 车多不挤
开着新能源环保公交车,高文国师傅笑着说:“比起原来的公交车,现在的车就像五星级宾馆的客房,四季舒适,最打紧的是冬天车厢内特别温暖。这车开得那叫一个舒心!”
1994年,我市公交营运线路发展到了16条,总长度102.9公里,拥有各种公交车辆141辆,我市的公交事业旧貌换了新颜。“九十年代初期,我市的老型公交车光荣下岗,单机车更换了铰接式客车,很多线路都换上了环保、节能、更舒适的新车。如今,节能环保的燃气公交车随处可见。从小车到大车,从有人售票到自动投票,再到实行IC卡乘车,市民出行方便极了。”高文国不时地介绍着我市公交的发展变化。用老年免费乘车卡坐车的76岁老人李凤华接过话茬:“我这把岁数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坐公交车不用花钱儿不说,这车内的舒适、干净环境更让我满意。”李凤华对比着年轻时乘公交车一要掂量乘车的钱儿,二要忍受车内的不卫生环境。现在,群众乘坐公交,看不到公交车内的垃圾、吸不到汽车的尾气,也不再被挤得东倒西歪了。乘坐公交车,真是舒坦。
21世纪 公车公营
进入21世纪,我市的公共交通事业迅猛发展。在短短的3年间,市公交企业不仅加大了基础建设,同时也由企业经营性逐步转化为公益性、服务性,承载了近50万人的出行能力,我市的“公交”面貌日新月异。
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职能划转后公交客运管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市交通运输局完善行业监管等措施,使公交企业端正经营观念,2009年5月就正式拉开“公车公营”的帷幕。目前,市公交公司已拥有营运线路47条、车辆387台,其中城乡互通线路14条,最长单程线路21.3公里,共有公营车辆139台。公车公营、城乡互通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乘车。高文国稳稳地把着方向盘,在1路这条他再熟悉不过的线路上再次启动发车。在矿务局公交站下车的乘客刘丽媛说:“我经常要坐公交到几个亲姊妹家串门,就算去不同的地儿,每次出行最多也只倒一次车。今个儿去看妹妹,在家门口就直达到了白泉。公交车就是方便!”年轻的小伙子李晋笑着说:“我奶奶家在青山头屯。以前去那,我除了步行或骑自行车外没有别的办法。如今,只要1元钱,就到奶奶家了。”
开着1路车,行至集加油(气)、存车、洗车、修车于一身的“公交客运枢纽中心”,高文国感慨地说:“这是我市新建的惠民工程之一。作为一名辽源公交人,能为市民乘车提供更多的方便,能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是我的幸福。”
秦品馥入住新房圆了安居梦。
高文国正在工作中。
汪家祥在自家瓜田里收获大西瓜。
东吉社区网格员正在为居民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张 爽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