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情感才温暖
双向奔赴的情感才温暖
在当今快节奏的新时代,一些人因为专注事业,往往疏忽怠慢了亲情、友情、爱情。有的人错误地认为,亲情无需经营,她一直都在;友情是锦上添花,无需看得太重;爱情虚无缥缈,物质条件更重要。实则不然。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应该双向奔赴、用心经营。有舍才有得,真情换真心。情意满满、温暖感人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今天,记者就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四个真实故事讲给大家听,让这些散发着光和热的人和事儿,照亮我们的路、温暖我们的心。
注:应被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举案齐眉 伉俪夫妻
常言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好的婚姻状态,是门当户对,但真正的门当户对,不一定非要家庭背景相当,而是夫妻志同道合、三观一致。
47岁的李德军和45岁的龚晶是一对携手走过24年的伉俪夫妻。
龚晶从小就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在家听父母话,在学校听老师话,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1999年,卫校毕业后,她成为一名医生。同年,经人介绍,结识了丈夫李德军,二人相知相爱并结婚,组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家。由于和丈夫都很喜欢孩子,所以,他们结婚后就计划要孩子。可这求子路,一走就是20年……
起初,夫妻俩过着甜蜜的二人世界,憧憬着宝宝到来以后的三口之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后几年龚晶都没怀孕,无论夫妻俩怎么努力就是怀不上。她和丈夫到权威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最终医院给出的诊断是龚晶患有较严重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怀孕几率很低。此后,丈夫陪着她在全国各地求医问药,尝试了数十种治疗方案和受孕方式,也包括试管婴儿,均以失败告终。20年的艰辛求子路,她们花费了数十万元,同时更承受着身心的双重痛苦。
20年间, 夫妻俩从青年走到中年,一边过着和千万家庭同样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一边求医问药。
龚晶的性格外向、大大咧咧,遇事有点急躁;而丈夫李德军则相对慢热、稳重、内敛。出现矛盾,龚晶会冲着丈夫大喊、会想掰扯对错。每当此时,丈夫都默不做声,不与争辩,待妻子气消了,就当没事儿一样。
虽然没有孩子,但李德军始终将龚晶当成孩子一样宠。深夜,妻子想吃什么,他会立刻出去买;只要他有时间,家务就不用妻子做。面对求子问题,龚晶自卑过、沮丧过,甚至动过离婚的念头。但丈夫李德军却始终清醒理智,每次都是温柔坚定地告诉妻子:一切顺其自然,他们永远是夫妻,有没有孩子都不会分开。
2019年,40周岁的龚晶已打消了要孩子的念头,可就在这个时候,她竟然怀孕了。起初,夫妻俩不敢相信这突如其来的幸福是真的。到权威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当诊断书上赫然写着“宫内见双胎囊、大小分别约2厘米左右,双胎存活,胎儿CRL相当于4周……”那一刻,他们留下了幸福的眼泪。20年的漫漫求子路,不惑之年命运赐予了他们一对双胞胎,夫妻俩认为这是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2020年3月 19日,通过剖宫产,龚晶生下一对健康的双胞胎女儿,实现了夫妻俩为人父母的心愿。
如今,两个女儿已经3岁半,活泼可爱。
有了孩子以后,李德军更是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身边家人和朋友都说他好像是铁人,只要有妻子和孩子,一切都可以面对,一切都温柔以待。
龚晶说自己是个幸运的女人,遇到了一个可以包容她一切、可以陪她共甘共苦的丈夫。
亲如母女 榜样婆媳
有人说,婆媳关系难维系,但张月和婆婆的关系竟亲如母女。
今年45岁的张月,是女儿、妻子、母亲、儿媳。她在每个阶段都很努力,每个角色都合格。如果非要说哪个角色更突出,那当属儿媳。
从结婚到婆婆病逝,她20年如一日孝敬公婆、任劳任怨。儿媳该做的她全都做到了,儿媳不该做的她也做到了。因此,她获得了公婆视如己出的对待,以及婆家全家族的尊敬。
张月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不仅遗传了父母的良好品行,更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因此,张月从小就是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好孩子”,长大后的她也是德才兼备。
20岁那年,张月在大学谈了恋爱。24岁,刚参加工作不久,张月便与谈了4年恋爱的男友步入婚姻的殿堂。从此,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
婚前,张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全家人的公主;婚后,张月很快转换了角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她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待公婆亲如父母。那时的公婆都在岗每天上班,下班后张月就和丈夫到公婆家一起吃饭。周末休息,她经常陪婆婆逛街。经营民营企业的婆婆对这个可心又贤惠的儿媳妇总是疼爱有加,张月和婆婆在一起,她对别人介绍婆婆时总是:“这是我妈。”因此,婆媳俩人经常被人误认是亲母女,婆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跑前跑后。
2015年,婆婆多年的慢性病加重,从住院治疗、到瘫痪坐轮椅、再到后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三四年里,张月变着花样为婆婆做各种好吸收又营养的餐食。除了做饭、喂饭,有时,婆婆的大小便张月也要伺候。病榻上的婆婆多次感动落泪,逢人就说:“我这个儿媳妇是最好的,我儿子有眼光,亲生女儿也不过如此。”
2018年,婆婆病逝前留下遗言:张月持家有方,家里大事小情一定要尊重她的意见。
婆婆病逝后,张月一如既往孝敬公公。担心公公一个人孤独,他们一家三口就搬到公公家一起生活。
现在,不惑之年的张月是丈夫的贤内助、女儿的主心骨、公公的精神支柱,她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女儿教育得德才兼备。
张月的幸福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她的和睦家庭也源自她的贤惠。她与婆家和睦融洽的关系,为全家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固基础。
亲如姐妹 姑嫂情深
有人说,姑嫂之间处好了是姐妹、处不好是天敌。今年62岁的李大姐和两个弟媳妇的关系就是前者——亲如姐妹。
上世纪60年代,李大姐出生在一个朴实的工人家庭,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后来,父母先后又生了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作为家中老大,李大姐替父母承担起了照顾妹妹和弟弟的义务。有好吃的,弟弟妹妹先吃;有新衣服,弟弟妹妹先穿。弟弟妹妹高兴,她就高兴;弟弟妹妹受半点委屈,她都心疼至极。
李大姐是“60后”,两个弟弟是“70后”,因此,李大姐20岁参加工作时,两个弟弟一个10岁、一个7岁。姐姐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给两个弟弟买学习用品和好吃的。李大姐24岁结婚后,两个弟弟是姐姐家的常客。有时弟弟的家长会,也是姐姐或姐夫去参加。
1992年,得知20岁的大弟弟谈恋爱的消息,李大姐高兴了好几天。两年后,大弟弟结婚,姐姐不仅包了大红包,还全程参与婚礼筹备。婚后的弟弟和弟媳也是时常往姐姐家里跑,无论想吃包子、饺子、炖鸡、炖酸菜等,只要一句话,姐姐马上去买并做起来。偶尔去弟弟家串门,看到年轻的弟媳妇不太会做家务,姐姐也是任劳任怨充当临时保姆,彻底收拾一番再离开。两年后,弟媳妇生了个女儿,李大姐高兴地逢人就说:“我弟媳妇生了,给我们家生了个千金,我当姑姑了。”侄女16个月大时,弟弟、弟媳夫妻二人去外地工作,双方父母又因各种原因无法照看孩子,李大姐毫不犹豫地把侄女抱回家,一直养到10岁。因此,这个大姑妈成了侄女心中的第二个妈妈。
1999年,看着24岁的小弟弟还没有女朋友,李大姐又四处张罗给弟弟说媒。通过邻居介绍,李大姐给小弟弟找了个心仪的女朋友,二人恋爱三个月便决定“闪婚”。此时,父亲已经过世,处在更年期的母亲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为小弟弟操办终身大事就落在了大姐身上。对小弟媳妇,李大姐同样关照有加。小弟媳妇生孩子,大姐跑前跑后守在产房外;生完回家,大姐又伺候月子。李大姐搬新家购置家具家电,小弟媳妇念叨:自家的洗衣机还是结婚时买的,早已老化。李大姐二话不说,给弟弟和弟媳买了一台新洗衣机。
从前无所不能的大姐,如今也已过花甲之年。两个弟弟和弟媳妇也都当了岳父岳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份的叠加,他们越来越感恩大姐数十年如一日对他们的付出和无私奉献。
大弟媳妇说:“我女儿的成长,她大姑功不可没、对孩子有养育之恩,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告诉她要孝敬大姑。”
小弟媳妇说:“我们两口子偶尔吵架拌嘴,大姐都是说弟弟,叫他让着我。虽然我没有亲姐,但是这个大姑姐让我感受到了被姐姐宠着的爱。作为弟媳妇,我们能有这样朴实、宽容、无私的大姑姐是我们的福气。”
兄弟情深好家风 妯娌和睦见真情
家庭乃至家族的家风家训会影响人的一生,父母长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好的家风会让孩子一生都打下烙印。良好的家风是家庭群体在价值取向的认同,家庭的整体繁荣和兴旺是判断家风优劣的直接标准、是家风最直接的利益主体,良好的家风直接表现为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内部关系和谐融洽,家庭群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较为显著等方面。
1983年,来自浙江温州的郑氏四兄弟来到我市做眼镜生意。从此,他们扎根辽源,在这片沃土安家立业。由于品质好、讲诚信、有爱心,他们的生意日渐起色。
1986年,老三郑显相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他暗下决心,除了诚信经营、发展生意,更要践行党员职责和使命,为党、为社会、为辽源作出应有的贡献。1999年,他们成立眼镜连锁有限公司。2000年,大哥郑显炯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8月21日,公司党支部正式成立;2015年,四弟郑相弟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40年里,郑氏四兄弟齐心协力,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因“脚踏实地、诚信而立”收获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又以党员的光荣身份践行着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兄弟同心铸就事业成功,妯娌和睦更是他们家族兴旺的基石。四兄弟将手足之情彰显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妻子也都是贤妻良母,用女人的外柔内刚支撑起家庭的一切。因此,四兄弟才能潜心投入事业的发展。
兄弟们在一起,永远都是以大哥、大嫂为主;大事大哥做决定,家族事务尊重大嫂意见。
多年来,郑氏四兄弟一直扶弱济贫,尤其是2013年公司成立党支部以后,更是时刻践行着党的使命和担当。他们不仅长期为城乡多所中小学贫困学生免费配镜,也资助特困、留守儿童等孩子完成学业。到市特殊学校为学生免费检测视力,赠送几千元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到敬老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测试视力,送去粮油等生活物资,并为老人们表演文艺节目;定期到社区为孤寡老人,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测试视力、检测眼视光问题、赠送眼镜……据统计,该公司自2013年成立党支部以来的10年里,用于公益事业及党建工作的支出就有20余万元。
如今,大哥郑显炯已经67岁,但依然是家族的脊梁;三哥郑显相也已近花甲之年,但在大哥面前依然彬彬有礼;最小的四弟郑相弟虽然已52岁,但在哥哥们面前永远像个孩子。
郑相弟妻子徐爱华说:“我嫁给郑相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初因为年纪小不太懂得爱情和婚姻的深刻意义。但二十几年过去了,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幸福的。幸运的是能融入郑氏家族,幸福的是能嫁给郑相弟。这个家族是和睦的、家风是向上向善的,大哥、大嫂就像指明灯、领路人。有他们在,我们就有方向。我们家的企业能一直顺利经营,就是因为他们兄弟之间和睦,我们妯娌之间也在大嫂的带领下亲如姐妹。”
郑相弟说:“我是家中最小的弟弟。哥哥们来辽源创业时我还是个学生。多年来,是哥哥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不断成长。如今,我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女儿已经读高中。但我面对公司以及家里的大事小情,永远都尊重哥哥们的意见。我们的父母都是非常传统的人,因此,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初心、不忘家训。只有家族和睦,生意才能步步高登,家庭才能持续兴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