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老兵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聆听老兵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他们用长满老茧的双手行标准的军礼,他们有挺直的腰身、坚毅的神情——这就是退伍老兵。老兵的故事是一本厚重的、生动的历史教材,向人们展现军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战争中,他们是不畏牺牲、出生入死的勇者;和平年代,他们依旧保持着为党为民的军人情怀。哪怕是结束军旅生涯后,他们把对部队的不舍和眷恋化作原动力,继续在新的岗位发光发热、服务人民,他们在用军人无畏的奉献精神对祖国深情地告白:“我们永远是您的兵,无论年少还是衰老。我们依旧在不同的岗位守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




当年跋山涉水去  归来已是艳阳天
——记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兵 范友良


    范友良,1946年参军;1948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南下渡江参加解放上海战役;1949年至1950年,参加渡海解放海南岛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役中被美军炮弹轰炸导致后背、虎口处、腰部多处受伤;1954年退伍转业。
    如今92岁高龄的范友良虽然很多事情已忘记,但一提到当年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老人便显得劲头十足。17岁的他参军入伍,部队的熔炉练就了他,集训、转移,服从组织、为国效力,随后参加大规模战役4场、小战役不断,每一场战役他都在生死边缘挣扎。他说:“每次战役,我都没想过自己能活下来,也没想过会失败,哪怕是激战三天三夜、五天五夜的拉锯战,只要敌军不退,我们就不退。这也是我们当年的口号。”
    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气候恶劣等原因,很多战士都冻出了病,更有冻死人的现象。同时炮火在燃烧,干渴、饥饿、焦急、寒冷,无论哪一种在当时都是致命的。我们都是靠着顽强的信念坚持着,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无论当时条件多么恶劣,范友良从没想过放弃。他说:“当时人死得太多了,连土都是红的,我们是用生命在跟美军拼。在前线,有时给养送不上去,就挖野草根充饥。每次战斗结束后,我们就几个人一组,趁天黑把牺牲战友的尸体抢回来。战斗打得很艰苦,但我们人民志愿军英勇作战,把美帝国主义打过了三八线好远。”
    不畏艰苦,逆行而上。1948年11月,范友良参加淮海战役。为了解放全中国,哪怕在行军路上格外寒冷,很多战士手都生了冻疮,肿得不像样子,但整个团仍旧不畏严寒行军赶路,就是靠着要解放全中国的心愿在坚持着前进,为了夺取最后的胜利。范友良说:“我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谢党和政府多年来对我们这些老兵的关怀。我始终相信,在党的带领下,祖国的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经济会更加繁荣、人民也会更加幸福。”
    如今,范友良守在这一片故土,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矗立、地广田畴,祥和风光如画、岁月静好如初。当年的战争恍如梦幻,如今的国泰民安让他眷恋不已。他说:“再苦再累,中枪也值了。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当年跋山涉水去,归来已是艳阳天。”




严于律己  真诚服务社区群众
——记西安区安家街道 宋长利


    宋长利1989年3月入伍,1992年12月退伍,曾荣获三等功一次,现任辽源市西安区安家街道安仁社区机关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居委会委员。从2005年到安家街道工作至今,他一直保持着对工作工高度的热情,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部队带到了现在的岗位,并作为工作信条坚守如一。
    身为街道一员,宋长利将一颗真心奉献给了辖区居民,用一片赤诚对待每一名百姓。他不仅能够严格遵守街道各项规章制度,还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对街道安排的工作任务任劳任怨,在危机来临时挺身而出,不畏艰难,不怕辛苦,得到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多年来,他始终以保障民生、服务民生作为工作重心,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为构建街道服务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街道居委会日常工作繁杂,承担责任较多。宋长利必须对辖区内居民情况了如指掌,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因此,他最大的乐趣就是与辖区居民聊家常,通过和居民的深入交流,他总能第一时间了解居民动态,真正做到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谁家需要帮助、谁家相对困难、谁家有孤寡老人等他都了然于心。同时,他还能根据工作要求和居民事务的轻重缓急,有方法、有条理地为居民解决各种难题。街道工作事无巨细,无论大事小事,老百姓的事儿对他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他在工作中总是能够冲在前头,但在各种表彰荣誉面前却又谦虚退让。他常说:“我所做的工作都是分内的事,能为老百姓服务是我的荣幸。”
    身为安仁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宋长利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能够熟练掌握退役军人服务的业务政策,准确、透彻地为退役士兵解释相关政策。他热爱岗位、热爱群众,工作中善于采取人情化的关怀措施,给予群众温暖,始终注重与退役军人的沟通交流,最大化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他说:“虽然我告别了部队,但在部队时我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所以,在处理具体工作时,我坚持严于律己、热情服务,与群众密切沟通。我深知,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了良好的基层工作者形象。”




用行动诠释退伍军人的执著
——记西安区灯塔镇西孟村 田洪生


    田洪生,1991年入伍进入辽宁阜新81405部队坦克十八团,1993年8月1日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从部队退伍回到西安区工作,后经公开遴选,组织选派田洪生到西安区灯塔镇东孟村任第一书记,任期圆满完成后因表现优秀,2020年8月被委派到西安区灯塔镇西孟村任第一书记。作为老党员、老退伍兵,田洪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奉献和一名退伍军人的执著坚持。
    东孟村是一个组织薄弱村,村班子缺乏凝聚力,是个“老信访村”。纠纷集中、党建工作滞后、村集体经济停滞不前。面对严峻的工作现状,田洪生到村后自我加压定目标、身体力行抓落实、率先垂范严律己,带领村班子分析村情、理清思路,找准方向、明确重点,有条不紊地推进全村各项工作。通过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现在的东孟村既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又实现了“零信访”,真正做到了“三年大变样”。
    在调任西孟村第一书记后,他积极谋划组织党建工作,同包村部门西安区委组织部、灯塔镇党委和农业银行惠农支行,联合东孟村、新力村举办了以“党建互联进村庄、乡村振兴惠老乡”为主题的首届“金穗”杯农民趣味动会。通过玉米脱粒、秸秆离田、趣味问答、拔河等接地气儿的趣味比赛,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汇民意、增民情”,极大地凝聚了党员和村民的感情、加深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理解,为推动开展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防火防汛和疫情期间,田洪生一直冲在第一线,与村干部一起,站在工作的最前沿,筑成一堵人民的保护墙。曾经的军旅生涯让他练就了一身“硬骨头”,4年来,田洪生“5+2”“白+黑”,从未叫过苦喊过累。2019年七、八月间,正赶上雨季,他连续投入到河岸退线、抗洪救灾中,带领村干部冒着大雨,趟着过腰深的雨水查看灾情,挨家排查危房、转移群众。
    田洪生将军人钢铁般的意志融入到血液里、践行在工作中,树立起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良好形象和坚毅不屈的老兵精神,他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践行者、见证者,是百姓心中响当当的最美兵书记。




退伍不褪色  转业不转志
——记西安区机关事务管理局 关震宇


    关震宇,现就职于西安区机关事务管理局。1997年12月参军入伍,先后在辽宁省义县81208部队和辽阳市65583部队服役,当过炮兵侦察兵、牵引火炮瞄准手,历任副班长、班长等职,连续三年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受连队嘉奖一次。1998年8月,参加松花江抗洪抢险救灾;2000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12月退伍。5年的军旅生涯,让关震宇始终对军营充满感情。他说:“部队不仅将我培养成一名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能力突出的军人,更为我退役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退伍后,关震宇被安置到西安区政府办公室工作。他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将部队培养出的持之以恒、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作风带到了新的岗位上,始终保持着听党指挥、敢打必胜的军人本色,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精神风貌。2015年1月,关震宇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让他深深体会到党组织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军人出身的他已将这八个字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落实到行动中。他说:“无论在什么岗位,不变的是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无论身在何处,不变的是对祖国、对家乡、对工作的热爱。岗位虽变,军人本色不能变。”
    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事无巨细,件件与机关工作相关,事事与干部职工相连。于是,关震宇紧紧围绕“管理、保障、服务”工作主线,立足机关后勤服务新常态花心思、想办法,将后勤管理重心向职工关心的实事前移,把服务的触角向职工切身利益延伸,赢得机关干部一致好评。2016年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被区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他表示:“当过兵的人,到哪儿都要争当排头兵。军人作风已经深深融入到我的生命里,即使脱下军装,但军魂仍在。 面对荣誉,我唯有更加奋进,才能不辜负党组织的关怀、信任和培养,用智慧和汗水继续为退役军人增光、为八一军旗添彩。”




保持优良作风  全心投入工作
——记东山街道东山社区 戴笠


    戴笠,1986年11月21日参军入伍到武警吉林省总队一支队。在部队服役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条例和业务知识,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刻苦训练、团结同志,思想觉悟、军事技能都很过硬。在部队光荣入党,当过班长,被评为优秀士兵一次、执勤能手一次、受嘉奖两次。他说:“是部队让我由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合格的军人,生命中有当兵的历史永远不后悔。”
    如今,戴笠是东山街道环境办负责人、东山社区居委会委员、仙人河东山社区河段治河员,管辖着区域内1.68千米主河道及500米支流。面对仙人河以前的情况,戴笠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无论多么难多么苦,一定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务必要把河道治理好。
    说干就干。对河道两岸的直排旱厕入户居民做动员工作,一些居民都不同意拆除,戴笠多次上门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多次工作,大多数人同意把旱厕拆除。但还是有一家姓段的居民,社区拆了、他又建,社区再拆、他还建。戴笠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不能跟百姓搞拉锯战,应该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真诚。于是,他主动去居民家唠家常、当力工、干家务。慢慢地,那位居民主动拆除了直排旱厕,而且还自愿义务看守河道卫生,成为一名巡河志愿者。戴笠的“保护仙人河战役”首战告捷。
    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戴笠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床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晚上,一干就是一天,这样的日子他坚守了将近一年。有一次,戴笠在社区整理材料,微信突然响起来,一看是河道保洁员给他发来的一条视频信息。戴笠打开视频,就看到三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儿用渔网在河里捞鱼,有泥鳅、有鲫鱼,鱼儿在阳光下活蹦乱跳。听着孩子们的笑声,那一句一句“真有鱼了、真有鱼了”的欢呼声,让戴笠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欣慰。
    三年来,戴笠穿坏了3套衣服、磨破了10双胶鞋,记录了15本工作日记,承受了数不尽的压力和不理解。但是,面对着这条河、面对居民的笑脸,他心甘如怡。戴笠说:“五十年后,我可能不在了。但是,这条河还在,留给子孙后代的这片绿水青山还在。”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魏利军 摄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