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雁”筑梦 助力辽源振兴
“引雁”筑梦 助力辽源振兴
近年来,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刚性需求。可以说,一个城市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未来。为更好地留住人才、让人才扎根,我市将人才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着力在全员、全面、全程上下功夫,刚性兑现承诺,提升服务质效,既能“引雁”,又能让人才“筑巢”。只要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队伍扎根辽源、建设辽源、坚定付出,那么,辽源这座美丽的城市一定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发展篇章,振兴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练就过硬本领 建设大美辽源
申洪城,吉林省舒兰市人。2021年,硕士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2022年,通过辽源市硕博人才引进政策考入辽源,现就职于龙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硕士毕业后,申洪城在南方的大城市打拼过,但对家乡的思念始终在召唤着他回到东北建设家乡。2022年6月,在“辽源党建”公众号上,他看到辽源市硕博人才招聘公告后,这颗思念的种子像是找到了适宜的土壤一般,他积极报名,通过考试和资格审核,被顺利录取。
转眼间,申洪城来到辽源工作已一年有余,他被辽源的风土人情深深地吸引着。这里山水相依、人杰地灵。辽源因首开中国人工驯养梅花鹿之先河,被誉为“中国梅花鹿之乡”,亦享有“中国琵琶之乡”“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的美誉。良好的工作环境、可口的饭菜、热情包容的领导同事,让他没有了异地工作的心理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硕博人才的优惠政策,更为申洪城来辽后的工作生活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
一年来,辽源这座美丽城市深深地吸引着他。这里不仅有欢乐荟,还有龙首山、凤鸣湖、福寿宫、魁星楼、梅花鹿、农民画……申洪城说:“工作是锻炼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大舞台,在工作的实践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等能力,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大美辽源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留在辽源发展 开启美好未来
孙宇,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201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2023年,通过硕博人才专项招聘来到辽源工作,就职于龙山区委组织部。
来到辽源的3个多月,孙宇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越来越喜欢这里的生活节奏,辽源人的热情与健谈,让她感到生活处处充满人情味。孙宇居住的人才公寓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并分配了全新床品,完全实现了直接拎包入住的条件,这让孙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诚挚。尤其是辽源市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硕博人才优惠政策,住房保障、子女入学、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优厚待遇,令孙宇真切感受到了辽源引才的真心、爱才的诚心、留才的决心,更让她对未来充满期待。
辽源虽然是一座不大的城市,但却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孙宇。在闲暇时间,能够带着家人逛逛龙首山,吹吹月亮广场的晚风,听听东山公园的鸟叫虫鸣,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这正是孙宇所向往的安逸生活。工作的这段时间,孙宇逐渐适应了组织部的工作节奏和氛围,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给予了孙宇许多生活上与工作上的帮助,让她感受到组织部这个团体的热情与温暖。孙宇说:“我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辜负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期望,为辽源这座美丽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和这座城市的故事”
鲍胤先,吉林省磐石市人。2019年毕业于吉林北华大学药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22年获桂林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22年7月,通过辽源市人才引进来辽工作,现任职龙山区财政局从事债务金融相关工作。
说到辽源这座城市,鲍胤先表示:“我的家虽然也在省内,但是距离辽源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来到辽源后,发现辽源人非常热情。记得参加工作的时候,初来乍到不认识路,路上偶遇的行人也会停下来纷纷指路,工作单位的同事也会热情推荐当地特色美食和景点,让我体会到了温暖。辽源的景色美,辽源人的心灵更美。”
对鲍胤先而言,她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份心仪的工作,让她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是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是要尽自己所能把本职工作做好,不断努力,绝不松懈;在生活中,继续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快乐地生活,及时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步入新的人生阶段。
鲍胤先说:“我来到辽源一年,对辽源的了解才刚刚开始,我和这座城市的故事还有很长时间去积累。未来,我将通过持续努力积极主动学习,为辽源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积极奉献、发光发热,与辽源书写出更美好的故事。”
“努力工作 扎根辽源”
姜仁婧,吉林省德惠市人。2020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植物保护专业;2022年,硕士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2023年,通过辽源市人才引进来辽工作,目前就职于龙山区人民政府环保办。
姜仁婧来辽工作已接近半年,越来越熟悉这座城市的同时,也越来越爱这座城市。这里有山有水环境优美,辽源人的热情好客,更是让她感受到了很多温暖。她很感谢辽源这次人才引进政策,给他们这些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一系列的硕博人才优惠政策、拎包入住的公寓,给异地毕业生省去了很大负担和麻烦,创造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姜仁婧工作起来也越来越有干劲。她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完善自己,确保能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能够更好地留在辽源、扎根辽源、奉献辽源。”
不忘初始心 迎接新挑战
田聪颖,天津宝坻人,硕士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2023年,通过硕博人才专项招聘来到辽源工作,就职于龙山区发展和改革局项目中心。
在来到辽源之前,田聪颖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经过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她对这座城市的好感不断上升,不仅深刻体会到了辽源人民的友善热情,同时也被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所感染。作为一名外地人,住房难是最大的问题,但政府提供了免费公寓,里面家具一应俱全,可以直接入住,这让田聪颖体会到了家的温暖,辽源对人才的重视和诚意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田聪颖感慨地说:“来到单位后,见到了领导和同事,他们的友善可亲,不仅缓解了我初到单位紧张的心情,更让我能够很快地融入新的集体,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领导会定期和大家谈心,了解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贴心为大家解决,这让我很是感动。”
辽源对硕博人才充满诚意和温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作为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也将面临全新挑战。田聪颖说:“希望能在工作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进工作中去。我热爱这座城市,更珍惜这个工作机会,以后也要保持初心,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为辽源这座美丽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用行动为家乡振兴奉献青春
于思文,吉林省辽源市人。2020年,毕业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食品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22年,获长春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农学硕士学位;同年7月, 于思文通过辽源市人才引进回辽工作,现在龙山区农业农村局任职,负责乡村振兴相关工作。
作为辽源本地人,于思文说:“我热爱家乡,是辽源这片土地培养了我,在我有能力回报家乡时,一定要冲在最前线。虽然辽源这座城市不大,不管是未来的发展如何,我觉得辽源都是很有潜力的。”
辽源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不但为硕博人才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待遇,更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予关怀。提供精装公寓解决住的问题,举办交友活动扩展来辽人才的交友面、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以便更好地融入新的集体,让各地人才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时间如梭,工作已满一年。于思文说:“过去的一年,我在工作上虽然有广度但深度不足,做了很多工作但不善于总结经验等不足之处。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更加脚踏实地,解放思想,提升自我,用实际行动为辽源的乡村振兴奉献青春。”
有一种幸福是生活在辽源
邹晨鑫,1997年出生,吉林省白山市人。2022年7月,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同年,通过辽源市硕博人才专项招聘来到辽工作,目前是龙山区卫生健康局人事科科员。
邹晨鑫虽然是吉林省人,但却没有来过辽源。来辽源准备参加考试的时候,他还担心因为人生地不熟而遇到很多困难。邹晨鑫说:“之前的担心,来到辽源之后就彻底没有了。辽源人对我十分热情,路人们会细心地为我指路,出租车司机会在车上为我介绍辽源的各类景观……让我消除了考试前紧张的情绪,顺利通过面试,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活力和热情。”
入职之后,邹晨鑫更是深刻感受到了市委组织部和区委组织部的关怀。政府很及时地为他们准备了人才公寓,公寓内家电配备齐全,拎包入住,省下了租房的开支,而且还定期举办各类活动,让他们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在辽源交到更多的朋友,使自己在异乡不会感觉孤单。领导也时刻关注新职工的工作动态,定期询问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悉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邹晨鑫激动地说:“辽源的工作待遇真是好,特意为我们制定了购房、就医、娱乐、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工作、开开心心地生活。我很庆幸能来到辽源工作,也很庆幸能在辽源生活。”
眷恋家乡情 奋斗在辽源
杨新童,吉林省辽源市人。2021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专业;2022年7月底入职,现就职于龙山区委组织部。
身为土生土长的辽源人,政府提供的人才引进平台,让杨新童有机会加入返乡建设队伍中。杨新童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选择返乡就业,我也是其中一员。回到辽源后,发现辽源这几年的发展速度飞快,曾经的‘东北小上海’也在转型升级。近几年,辽源环境的变化随处可见,沿河景观带建设、南部新城开发……这座充满希望的城市,在家乡人民的努力下,不断散发着自己的魅力。小城市的慢节奏也让我有了更多享受生活的时间,可以经常和家人朋友欢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参加工作以来,杨新童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满满的。组织部严谨的工作作风,引领着杨新童不断追求进步、从未松懈。她觉得,工作中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把理论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前进的动力。努力奋斗,才能把工作做好,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家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摄影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