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情缘 辽矿人家

煤海情缘  辽矿人家




    辽源,因煤而立、因煤而兴。1911年发现煤田至今,已有百年开采历史。百余年来,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质朴的辽矿人以煤为大、以矿为家,为了煤炭生产,他们奉献青春、奉献子孙,甚至奉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作为,但是他们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劳动人民最真挚的家国情怀,用言传身教为子孙后代树立爱祖国、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爱辽源、爱辽矿的价值观念。他们是辽源的建设者、是辽矿百余年历程的亲历者,他们是为国家、省、市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辽矿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辽矿人,去感受他们的坚守、奋斗的精神。




“辽矿给了我们家幸福生活”
——记祖孙三代辽矿职工史云、史福连、史杰、史伟


    50岁的史杰现任辽矿集团西安煤业公司动力区工会主席,中共党员。2012年6月,史杰被西安煤业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爷爷史云是辽矿第一代开拓工人,父亲史福连是第二代消火工人,史杰和弟弟史伟是史家第三代矿工。
    “我爷爷出生在1902年,在矿上是开拓工人。在煤矿井下工人的分工中,开拓、掘进、采煤三类工种工资最高,统称为井下生产一线。开拓工又是当年井下生产一线最危险的工种,因此,开拓工人也是煤矿里挣钱最多的。爷爷结婚晚,年近40岁才有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我父亲。我父亲出生于1941年,那个年代新中国还未成立,国民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多数家庭子女也多,挨饿受冻是常事,但我家不同,因为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在普通家庭中算是佼佼者。1959年,18岁的父亲子承父业,也加入了矿工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消火工人。1969年,父亲与母亲结婚,先后生下我们姐弟三人。在我的记忆里,从小我们姐弟三人就生活富足,因为爷爷和父亲都是矿工,我们也引以为傲。”史杰回忆家史的同时,流露出十足的优越感和幸福感。
    1989年,16岁的史杰初中毕业,按照父亲的想法,他考入了只有职工子女才能考的原辽源矿务局职工技术学校,学习采煤专业。
    1991年开始,史杰也成为了辽矿的一份子,成为史家的第三代矿工——西安煤业公司一区准备段工人、保卫科科员、动力区工会主席。
    1996年,企业效益下滑,那时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买断工龄或是停薪留职,而史杰和弟弟史伟则是始终坚守在辽矿的另一部分人。
    后来,企业改制,用人机制和薪资待遇越来越好,之前选择离开那部分人也悔不当初。史杰说:“我们家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辽矿,辽矿的百年发展史也有我们史家的参与和见证。我骄傲——我是辽矿一份子。”




“辽矿子女爱辽矿”
——记祖孙三代辽矿职工刘忠林、刘亚鹏、刘雷


    46岁的刘雷现任辽源矿业集团西安煤业公司通风区工会主席,中共党员。2022年1月,被西安煤业公司授予先进工作者;2023年6月,被西安煤业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18年出生的刘忠林(爷爷)在曾经的西安矿机电区看了一辈子的水泵;1953年出生的刘亚鹏(父亲)在井下当过采煤工,后因工伤转到地面采砂场,30多岁时,又成为了二级单位道岔厂的一名钳工。
    “由于爷爷走得早,所以爷爷的故事都是听父亲讲的。爷爷一生忠厚老实,在当时的西安矿看了一辈子水泵,任劳任怨,对工作、生活十分知足、心怀感恩。父亲上班就下井,虽然又苦又累,但是他却乐此不疲。后来因为井下作业时胳膊骨折,落下了病根,不得已转到了地面采砂场。由于父亲是家中长子,因此,当年一家老小8口人的生活开销,全靠爷爷和父亲。”刘雷告诉记者。
    刘雷毕业后开过店,在社会上打过工。2005年,辽源矿务局改制为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年,他通过企业公开招聘入职。从此,他才真正有了归属感。起初,他是西安煤业公司一区通风段瓦斯检查员,负责检查区域内的所有有害气体。2007年,通过培训,成为一名持证上岗的瓦斯监测工;2010年,晋升为瓦斯监测班长;2011年,任通风段副段长;2013年,任防火段段长;2014年,任西安矿六区支部书记;2018年开始,任西安煤业公司通风区工会主席。
    刘雷说:“我们是辽矿人家,早已与辽矿同发展共命运。辽矿人无私无畏、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骨子里,我们发自肺腑地希望辽源和辽矿集团越来越好。辽矿子女懂感恩,辽矿子女爱辽矿、爱辽源。”




“辽矿,周家人无法割舍的地方”
——记祖孙三代辽矿职工周国清、周军、周星宇


    37岁的周星宇是辽矿集团西安煤业公司技术员。2020年和2021年先后被评为“生产标兵”和“先进个人”。他是一名矿工,也是矿工的后代,更是矿工的家属。因为除了爷爷周国清和父亲周军是矿工,周星宇的奶奶、母亲、妻子、叔、婶、姑、舅、姨、等一共15人都是矿山职工。辽矿集团是爷爷周国清、父亲周军和他兄弟姐妹10余人奋斗过的地方,也是周星宇和堂弟想要一直坚守的家园。这份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情怀,赋予了这个四世同堂家庭更多的荣耀和自豪。
    1940年出生的爷爷周国清,今年83岁。周国清当年从梨树县来到辽源西安矿区,在这一干就是30多年。1995年,周国清光荣退休。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尤其讲起当年矿上的故事,谈到辽源矿山的沧桑巨变,他感慨万千。
    周国清说:“我老家是四平市梨树县的。当年是来辽源投奔哥哥。在哥哥的帮助下,我成为一名矿工。那个年代,矿工是非常让人羡慕的,挣钱多,有全套劳动保护,还有矿山大面包。因为干活不惜力,而且手脚麻利,我当上了班长。当年,一线采煤工人井下挖煤基本靠人工,抡大锤、推小车。到我儿子那个年代,就用上了机械化设备。如今,我孙子他们更是‘一键启动’,基本实现自动化、现代化、数字化,越来越安全,越来越轻松。我们那时候上下班就是靠走,儿子周军他们上下班是骑摩托车,孙子周星宇他们现在上下班都是开着小汽车。这就是咱们国家发展得好、辽源发展得快、辽矿越来越好的最好证明,辽矿的今天来之不易,是一代代矿工艰苦奋战的成果。”对周国清老人来说,一家人最惬意的就是逢年过节聚在一起谈论辽矿百年发展史。
    周军是地地道道的“矿二代”。 从小对父亲认真工作耳濡目染。初中毕业走出校园就踏进了矿井,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普通采煤工人。
    参加工作之初,繁重的体力活,让不到20岁的周军有些吃不消。看到此情此景,父亲周国清鼓励他:“都知道煤矿工作既苦又累,但总得有人来干。只要过了体力关和心理关,你就是一名合格的矿工了。”正是因为父亲的这番话,周军坚持了下来,因为表现良好,认真工作,踏实做人,也入了党,后来做了调度员,直到退休。
    “矿三代”周星宇也算是辽矿集团的“新生代”。 他见证了辽矿集团信息化建设进程,井上井下直通电话、井下紧急避难硐室、应急广播系统、矿压监测系统、顶板安全监测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变频设备淘汰高耗能设备,物资超市替代储物仓库,煤矿一步步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舍小家为大家,辽矿精神是家风”
——记祖孙三代辽矿职工朱连昌、朱玉生、朱建华


    38岁的朱建华是辽矿集团西安煤业公司后勤服务中心内勤工作人员,2019至2022年,先后被西安煤业公司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4月,被辽矿集团团委评为“青年标兵”;2021年7月,被评为辽源市“疫情防控先进个人”。
    1932年出生的朱连昌(爷爷)曾是原辽源矿务局房产科负责人。1962年出生的朱玉生(父亲)先后在“劳保井”大集体的运输段做翻车工、原太信矿四井运输段段长。
    2000年,朱建华参军入伍;2002年,退伍安置进入辽源矿务局。从此,他像爷爷和父亲当年那样,全心全意为辽矿奉献、服务。
    “我爷爷当年是辽源矿务局房产科负责人,负责全局职工房产分配工作。每次分房,他都将面积大的、位置好的分给其他职工,我们家都是等到最后,住进大家挑剩下的那一套房。我父亲在工作中也是任劳任怨,一切以辽矿发展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上世纪90年代,他在原太信矿四井担任运输段段长期间,单位连续数月发不出工资,有些职工家庭经济本就不富裕,为此,父亲把我们家里仅有的数千元钱拿出来借给工友应急。”朱建华讲述爷爷和父亲的事迹,眼中透着骄傲和善良。
    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朱建华继承了爷爷和父亲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无论是空心砖厂任保卫科员,还是任西安煤业公司后勤服务中心内勤职员,他都保持严于律己、尽职尽责的工作状态。疫情期间,他坚守在公司,扫码、测温、送物资,只要能做的,他都抢着做。每年防汛期间,他也时常日夜坚守在公司,时刻保持高度战备状态。
    朱建华说:“辽矿集团培养了我们祖孙三代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为辽矿奉献、服务。舍小家为大家是应该做的,因为辽矿精神就是我们朱家家风。”




“献完青春献子孙”
——记祖孙三代辽矿职工吕凤革、吕玉林、吕鑫军


    43岁的吕鑫军是辽矿集团西安煤业公司煤管中心调度员。吕家是辽矿数千职工家庭的代表,也是为辽矿奉献青春、奉献子孙甚至可以奉献生命的典型。
    爷爷吕凤革曾是矿上“八级工”,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月就有80块钱的工资,家中7口人,基本衣食无忧,亲戚朋友都羡慕不已。
    七十年代末,吕玉林(吕鑫军父亲)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矿井掘进工人。1984年,吕玉林在一次井下事故中,为了让其他工友先走导致自己被埋。经过全矿职工一个半小时的全力救援,才将吕玉林扒了出来,然后送至原辽矿职工总医院(现辽源市人民医院),抢救了两个多小时,才保住了一条命,但他的腰部还是落下了病根。
    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吕鑫军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所以,1999年,19岁的吕鑫军毅然决定参军入伍,报效国家。在他报名成功、体检通过之时,父亲吕玉林与儿子进行了从未有过的促膝长谈。他说:“没有辽矿就没有我们家的幸福生活;没有工友们的帮助,可能我连命都没了;没有辽矿领导的关照,咱们家现在的生活以及我的医疗费用等问题可能都会成为大问题。所以,希望我的儿子能够子承父业,继续为辽矿作贡献。”
    吕鑫军含泪听完了父亲的一番话,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之后,他向父亲保证:放弃军装、穿工装,当一名合格矿工。
    同年,吕鑫军正式入职,成为一名矿工。
    辽矿领导曾对吕鑫军说:“你是‘革命’家属,你爷爷和父亲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辽矿,他们献完青春献子孙,这是何等的高尚。所以,今后家里有一切困难,都可以和单位说,单位能关照的一定尽力关照。”
    如今的吕鑫军和逝去的爷爷、父亲一样心怀感恩。他说:“能成为辽矿职工是我们吕家的幸运,辽矿能有这些好领导也是我们所有职工及家属的幸福,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生产中。”




闯关东入辽源   坚守辽矿家风
——记祖孙三代辽矿职工尚先启、尚玉田、尚怀恩


    52岁的尚怀恩是辽矿集团西安煤业公司机电段动力区一名普通铁工。憨厚老实的形象,没有过多的话语,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是多数一线矿工的典型代表。
    1928年,17岁的尚先启(尚怀恩爷爷)从山东省嘉祥县闯关东来到辽源,投奔当时在辽源西安矿做矿工的哥哥。从此,他也成为了一名矿工,在矿山采掘一线一干就是30多年。
    1950年,尚玉田(父亲)出生。1968年,18岁的尚玉田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矿山采掘一线工人,一干就是37年,直至2005年退休。
    1991年,20岁的尚怀恩也进入辽矿,成为尚家第三代矿工。作为家中第三代矿工的尚怀恩满怀幸福感和荣誉感。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爷爷每月就能挣三四十块钱,但那个年代,因为条件艰苦,所以一线矿工每次下井也会有风险。八十年代,我父亲一个月最高能挣一百多元,在当时,算是高收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父辈们下井作业就要比爷爷当年好很多,后勤保障也更充足些,不仅有全套‘劳保’,还有矿山大面包作为‘班中餐’。但那个时候,大人都不舍得吃,实在饿了,最多也就吃一半,然后把剩下的一半拿回家,给孩子们吃。现在,一线采煤工人不仅能月薪过万元,而且还有丰富多样且可以自选的‘班中餐’。一线矿工属于特殊工种,55周岁即可退休,2026年我就可以退休了。退休之后,我也会给我的外孙讲我们家和辽矿的故事。”



辽矿集团西安煤业公司安全文化墙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魏利军  
    本版策划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