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

本报记者  李艳红

    龙山辽水相辉映,辽源处处党旗红。
    回放近年来我市党建工作,奏响的是一曲曲转型发展的乐章,弹奏的是一个个激情昂扬的创新音符。
    一组令人激动的数字:截至2012年8月,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3417个。其中,党委252个(市直属党委30个),党总支156个,党支部3009个。全市现有30个乡(镇)、518个行政村,农村基层党组织总数874个。社区体制改革后,全市39个社区共有基层党组织309个,市直机关共有基层党组织250个,全市企业共有基层党组织1085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274个,覆盖770户非公企业。全市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33个,覆盖127户社会组织。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党员60175名,农村党员21841名,社区党员8218名。我市现有十八大代表2名,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30名,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411名,县(区)党代表1048名,乡(镇)党代表3226名。
    一套开拓思路的创新做法:多年来,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和部署,结合辽源实际,我市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坚持夯实基础与不断创新、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分类指导与争创特色相结合,围绕全市转型发展大局,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和抓手,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在农村,通过开展 “三级联创”、“堡垒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等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功能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党员创业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在街道社区,通过开展“基础工作建设年”、“为民服务工程”、“三有一化”和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五有一创”等活动,街道社区党建基础设施和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在非公企业,积极抓好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通过开展“为企业加快发展建功立业”、“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一系列党内活动和劳动竞赛,扩大了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影响力,通过开展“五好创建”、“双创双促”等活动,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更加突出,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批富有特色的活动品牌:围绕改善民生,扎实开展“三帮扶”活动,我市组织开展了领导干部“五个一”活动,谋划实施了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行动”、“情系学子、爱心助学”行动、“五老帮五生”、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困信访群众帮扶计划等一批具有辽源特色的帮扶活动;建立了7个党内创业帮扶基金,滚动投放帮扶资金320余万元,筹集爱心助学专项资金703万元,资助2845名贫困学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8300余人(次),帮助1329名困难党员解决了创业就业难题,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8844人(次),为112名信访特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0余件。在自上而下做好创先争优活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总结表彰活动,召开了表彰大会,集中选树表彰了一批先进组织和个人。111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市委表彰,1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受到省委表彰,东丰县委被评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县”,西安区仙城社区党工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党支部书记韩丽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党员教育培训卓有成效:多年来,我市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着力在教育阵地建设和教育手段创新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利用《党务纵横》等固定的党员教育或党建专栏节目、党员教育网站等教育平台开展教育培训;设计开通“网上党委”,实现了网上教育、网上学习、网上管理、网上交流。自开通以来,共寻找流失党员61名,补发流动党员活动证89个,答复各类咨询662人(次)。针对农村党员实施了“党性培养+技能培养”的“双培养”工程,先后组织实用技术培训8165人(次),培育创业党员示范户243个;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党性锻炼;针对非公企业党员和困难党员,实施“帮困扶弱”工程,开展免费创业技能培训、“一助一扶贫助困”、党内关爱等活动,注重创业技能和内生动力的提升,先后为53名有创业项目的党员提供帮扶资金322万元。同时,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组织员队伍建设,切实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
    伴随着“加快转型、全面转型”的脉动,辽源党建工作在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的伟大实践中,生动演绎着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辽源大地处处党旗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