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之利不动心 盯住品质不放松

眼前之利不动心  盯住品质不放松
——忠实村香瓜产业打造记
本报记者 张英 陈博琳


李玲在瓜地挑选香瓜。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提起东辽县建安镇忠实村的“八里岗”香瓜,那可是香瓜里的“天花板”——薄皮、肉脆、黄瓤儿,那种入口即化的特殊口感使它圈粉无数,有不少远道而来的慕名食客就为吃上这一口“梦中情瓜”。
    6月24日下午,记者就目睹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场景。下午1点,忠实村李玲家门口停了好几辆轿车,都是到这里预约来买瓜的回头客。下午2点,满载香瓜的三轮车到了,人们一下子围过来,争先恐后买瓜。负责装礼盒的人一个劲儿地用哀求的口气解释说:“大家别着急,这个哥们儿从上午一直等到现在,再不给他先装实在说不过去了,我装完他的就给大家装。这些瓜最少能装70多箱,应该够大家的。”先装箱的人一下买走了48箱礼盒香瓜,三轮车里的瓜下去了大半,有几位顾客担心轮不到自己了,急得“直激恼”。这里的瓜不论买多少,一律15元一斤,每个礼盒11—12斤,每盒大约150元左右。短短1个多小时,三轮车里的香瓜全部卖出,收入万余元。
    在公路边卖瓜的另一个种瓜大户程玉才对记者说,今年他家种了4个大棚香瓜和6亩地的陆地香瓜。黄豆作底肥,用炒熟的瓜子花生拌红糖追肥,用“小洋人”等稀释浇灌,并运用嫁接技术来解决重茬、病虫害和口感。亩产万斤,年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一亩瓜可抵十亩田的收入。程玉才见记者赞叹不已,便说:“我这不算啥,要论瓜的品质和回头客,还得说是李玲家,我们都是跟着人家学的。”
    李玲40岁出头,个头不高,黑瘦,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当她讲起与香瓜的故事时,眼里透漏出格局却不同于常人。她说:“很多农民往往只看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有些瓜农为追求眼前利益,什么‘膨大剂’‘增甜液’这些‘辅助手段’都用上了,我家坚决不用。”
    为追求与众不同的品质与味道,李玲家的“八里岗”香瓜有一整套标准种植模式。
    采用绿色有机标准。李玲一直保持用纯正农家肥养地、用深水井水浇地、用蜜蜂自然授粉……可以说,从栽种到成熟,除了自然环境把控不了,李玲在香瓜种植的各环节都做到了精益求精、严格把控。
    为了保证香瓜生长所需养分,李玲一直都是用农家肥种黄豆,再将这些黄豆煮熟后做底肥。用黄豆做底肥,劲儿足、时效长、养分好。
    一般人家一亩地至少栽2000棵瓜,每棵秧结六七个,而李玲家为保证香瓜质量,一亩地只栽500棵,每棵瓜秧只留三四个瓜,因此产量只是一般人家的1/3。为保证香瓜有足够的生长期,李玲家的瓜棚采取四层保温措施。为此,不仅要多付出大额成本,瓜还要比别人早栽一个月,下瓜也得晚一个月,做到了真正的瓜熟蒂落。
    李玲种瓜已经有12年,一直保持品种不变、种植模式不变。虽然也走过不少弯路,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品质追求。
    一个能人拉动一方产业。李玲的成功带动了周边瓜农。几年下来,李玲家周边多了许多种瓜专业户。忠实村5组孙艳花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她家种了3个冷棚香瓜,有8亩多地。她对记者说:“我家弄的是吊秧瓜,产量是地爬的3倍多,都不用上市场吆喝卖,基本上都是订单式销售。今年,看现在的收入情况,保守点也在二三十万元。”
    见小利不动心,盯住品质不放松。忠实村的香瓜就如这个村的名字一样,品质铸造了忠实村香瓜产业的灵魂。如今,全村有20个大棚瓜,还有150亩陆地瓜,亩产值达万斤,每亩香瓜纯收入达10余万元,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00余人。?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八里岗”香瓜作为乡村振兴的龙头项目,成为带动建安镇的明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