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中有爱 心中有光
眼中有爱 心中有光
——谨以此版献给所有可爱的辽源残友
励志老大姐 残友知心人
——记辽源市肢残人协会主席 王冬梅
59岁的王冬梅,肢体四级残疾人,现任辽源市肢残人协会主席。
上世纪60年代,王冬梅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祖籍山东的父亲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革命。
1964年,王冬梅出生于公主岭市石岭镇。虽然是先天性胯关节脱臼,但作为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她依然被视为掌上明珠。
1972年,父母带八岁的王冬梅到医院治疗,想把她的先天性胯关节脱臼治好。但事与愿违,不但治疗失败,还导致了败血症,差点失去了性命。
1984年,由于父亲工作调动, 20岁的王冬梅和14岁的妹妹随父母来到辽源。
虽然先天有腿疾,但王冬梅性格活泼开朗,聪明好学。虽然小时候也时常遭遇小伙伴的嘲讽和戏弄,但哭过之后,她依然对生活充满无限希望。
虽然学习成绩好,但当时的政策,残疾人不允许参加高考。不得已,她只能放弃学业,被安置到军区大院的军人服务社工作。
天生聪明能干的王冬梅在哪都是排头兵。那个时候,她的领导能力就凸显出来。
2005年,军人服务社改制。
2006年,王冬梅参加了全市公益岗考试并以笔试第一的成绩成为了龙山区翠湖社区的一名社区协理员。工作的变换,王冬梅并没有生疏感。她用热情和乐观感染、感动着身边的每个人。
社区合并后,2013年,王冬梅又开始担任新兴社区残疾人协理员,任职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曾荣获“优秀社区工作者”等称号。
同年,在市残联换届选举中被推选为辽源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辽源市肢残人协会主席。至今已连任三届。
十几年来,她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克服家庭和自身疾病等诸多困难,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积极向上精神风貌,大力弘扬正能量,鼓励和引导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每年他都组织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和各类文体活动,充分发挥残联与残疾人纽带作用,做残友们的贴心人。她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儿,凡是残联部署的工作都做到认真思考,严谨细致,注重实效。
2017年,她又被市图书馆聘为视障阅览室管理员。依托这个工作便利,她定期组织盲人朋友开展盲文学习,盲用电脑培训,举办诗歌、阅读、观看无障碍电影、演唱会等活动。充分利用视障碍阅览室带动各类残疾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残疾人情操,锻炼残疾人体魄。
现在,王冬梅在辽源市残友圈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因为大家谁有个大事小情,只要她知道,或是找到她,她都会积极主动出谋划策,倾力相助。大家也亲切地称她“王姐”。她是大家心中的知心人。也因此,她被广大残疾人称作“最美大姐”。
担任辽源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十几年来,共带动近二万人次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让残疾人都能走出家门,切实感受党和政府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也增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有付出就有回报。她还曾荣获“辽源好人”“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和“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弯曲的脊柱 不屈的脊梁
——记西安区肢残人协会主席 刘亚林
56岁的刘亚林,肢体四级残疾,现任西安区肢残人协会主席。
刘亚林是土生土长辽源人,先天性脊柱弯曲。
7岁之前的刘亚林是个聪明健康的男孩子,身高、体重、肢体一切正常。但7岁之后,他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同龄的孩子不断长高,刘亚林的脊柱则开始出现弯曲,同时身高也长的缓慢。最终,医院给出诊断,他属先天性脊柱弯曲。之前,看似健康的他,只是病状还不明显。
刘亚林从小就聪明伶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中考,他也顺利考上高中,但当他得知残疾人不能考大学(当年的政策)时,果断放弃了读高中,去了街道经营的福利厂当了一名更夫。每天拿一元零二分的工资。
1990年,在福利厂刘亚林与同是肢体残疾的妻子相识、相知、相爱并结婚生女。
由于更夫是晚上上班,他遍利用白天的空闲时间出租三轮摩托车拉活补贴家用。
2000年,福利厂改制解体,刘亚林不等不靠不抱怨。他身兼多职。一边出租三轮摩托车,一边学习裁剪,也卖过雪糕,打过零工。总之,为了家庭,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他一直努力奋斗着。
在刘亚林夫妻的正确教导下,女儿从小也是阳光自信,乐善好施,且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女儿读初中时,一个同学丢了20块钱,吓得不敢回家。于是,女儿就回家向刘亚林要了20块钱,借给这个同学。女儿的理由是,不想同学回家被打骂。她知道,她的父亲刘亚林肯定不会不借。后来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建筑大学。毕业后工作生活也都定在了长春。现在已是一级造价工程师且早已结婚生子,刘亚林也因此当了姥爷。
2006年,市残联公开招聘社区残疾人协理员的公益岗位。刘亚林夫妻二人双双报考并被录取。成为了西安区安康社区的残疾人协理员。从此,夫妻二人也算是端上了“铁饭碗”。有了稳定工作的夫妻俩,更加知足,感恩。工作期间,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残疾居民雪中送炭,为普通居民锦上添花。赢得了所在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2010年,西安区棚户区改造,阳光新城地块拆迁。刘亚林家对政府给出的拆迁协议,完全接受,第一时间在协议上签了字。事后,有人说他傻,作为残疾人家庭,完全可以以此为由,多争取些利益。但刘亚林却说:“我们家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党和国家给的,已经很知足,很感恩。所以,如果再提,就是无理要求。”
2017年,50周岁的刘亚林,通过劳鉴,提前病退。
2020年,疫情来袭。已经退休的刘亚林第一时间返岗。主动开自己的私家车承担起了社区搬运物资、核酸送检等工作。此时,他又将自己是身体置之脑后,尽管每天楼上楼下跑,尽管回家都浑身是汗,腰背疼得钻心,但第二天他依然斗志满满地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
当记者与刘亚林联系,说明想采访他时,他一个劲儿地说,自己很平凡,也没有什么可报道的感人事迹。但事实上,刘亚林就是数十万勤劳善良的辽源人缩影,更是辽源肢残人队伍中的典型代表。他的身上有满满地正能量。
曲折的生活甜甜地过
——记市肢残人协会会员 赵红宇
49岁的赵红宇,肢体四级残疾(因病致残)。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闪亮的身份名片,虽然曲折的生活中夹杂着诸多不易,但她却过得有滋有味。她用乐观向上和坚强勇敢,向世人诉说着“微笑的女人最美丽”。
1974年,赵红宇出生在东辽县一个普通家庭。已有一个儿子的父母,看到女儿的出生,喜出望外。
赵红宇从小健康活泼,聪明好学。长大后身材高挑,肤白貌美。
1992年,她成为吉化系统一名工人。
2000年,她与丈夫结婚。婚后一年,儿子出生。幸福的三口之家过着平淡而温馨的生活。但这样的幸福没有一直持续。在2013年,戛然而止。
2013年,赵红宇发现自己的双腿经常疼痛,而且有时知觉不够灵敏。起初没太在意。但因为当时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子“生长痛”到医院检查,结果,顺便检查出赵红宇是双侧股骨头坏死。
噩耗传来,赵红宇没有被击倒,反而是振作起来,拄着拐,趁着腿还有反应,去驾校学车考驾照。连续跑了几个驾校,一看她拄着拐来,纷纷都拒绝了。后来,终于遇到一个驾校肯耐心听她的故事和解释,最终,知道她是刚发病且腿还有知觉,这才肯接纳她。虽然拖着病腿,但是赵红宇学的认真投入,驾考时,科一、科二、科四都是满分一次过,科三路试虽然考了三次,但最后车技也是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胸怀坦荡地拿到了C1驾驶证。
此前,赵红宇一家三口一直和公婆老少三代一起生活。得病之后,她依然尽力照顾着全家老小的生活起居。
赵红宇股骨头坏死的几个月后,公公被查出癌症。之后,赵红宇便忘记自己也是个病人,加倍地悉心照顾着公婆。
2015年,在公公去世前夕,赵红宇更是日夜守在身边,让公公在关怀中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2019年,做生意的丈夫突然脑主干出血并留下了后遗症。
那一年,儿子正在读高三准备高考。
此时的赵红宇,依然挺了过来,没有被击倒。照顾住院的丈夫,陪伴高三备考的儿子,伺候脑血栓的婆婆……家里家外,虽然马不停蹄,但她却忙中有序,乐此不疲。
2020年以后,孩子上了大学。婆婆去了哥哥家,丈夫的身体也逐渐有所好转,赵红宇好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为残友做贡献。曾先后参加市残联举办的面点制作、电脑应用、网络直播及插花等技能培训并以优异成绩取得相关证书。此外,还代表辽源肢残人去省里学习咖啡冷饮的调冲技能。回来积极传授残友们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此外,她还自学了葫芦丝,经常与残友们到公园、广场一起演奏、唱歌。在肢残人协会组织集体活动时,她也总是默默地充当螺丝钉。搬运物资、收拾垃圾、给残友喂饭……只要她能做的,都会尽力做。
有人说,赵红宇像是一束向阳花,执著、勇敢地追求着生活中的幸福和美好。她对亲友忠诚、热爱生活、默默奉献。也有人说,她就是一个小太阳,用自己的光芒照耀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顽强改写命运 豁达温暖他人
——记西安区肢残人协会副主席 刘铁燕
52岁的刘铁燕,肢体三级残疾,属后天因摔伤致残。
1971年,刘铁燕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母的小女儿。
4岁之前的刘铁燕是个健康,漂亮的孩子。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获得全家人的无限宠爱。
由于父母都是教师,注重孩子的教育,同时家中也没人照顾她,因此,刘铁燕两岁多就被送到了幼儿园。4岁时的一天,在幼儿园摔倒,导致脊柱侧弯。从此,她落下了肢体残疾。
此后,逐渐长大的刘铁燕,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自强。虽然家里人更加疼爱她,但是她却不想要“额外”的关照。她时刻告诉自己,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
1992年,中专毕业的刘铁燕决定自己创业。21岁的她承包了辽源煤校(现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内商店。从此,她自食其力,没再花过家人钱。
1996年,25岁的刘铁燕经人介绍,与健康的丈夫相识、相知、相爱并结婚生子。
结婚之初,夫妻俩共同经营学校商店。
2000年,他们开始经营一家饮料厂,也逐渐地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2006年11月,通过公益岗位招聘考试,刘铁燕成为了西安区裕明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从事社区内残疾人相关的各项基础工作。
有了“公职”以后,刘铁燕的事业心再次被激发。
2007年7月,她参加全市“社区康复暨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班并获得证书;2008年11月,参加省残联组织的残疾人专职委员骨干培训班并获得证书;2009年5月,参加省残联组织的残疾人工作方式方法、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培训并获得证书;2012年2月,社区改革,除残疾人协理的本职工作外还兼任社区的第二网格的网格员工作;2012年12月21,她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2013年5月,她获得吉林省体育局颁发的“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2014年4月,因出色的工作能力,她被调到西安区残联就业部工作;2019年、2023年连续两届担任西安区残联肢残人协会副主席;2020年度获得辽源市图书馆颁发的文化志愿者工作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虽然,2021年11月,年满50周岁的刘铁燕正式退休。但疫情期间,她却退休不退岗。一直在西安区安家街道从事扫码测温工作。
身材弱小的刘铁燕,为人处世却像她的名字一样,聪明伶俐、坚毅豁达、安定快乐、刚正不阿。
肢残人的楷模 青年人的榜样
——记市残联组宣部科员、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 王维康
26岁的王维康是市残联组宣部的一名科员,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三级肢体残疾(因意外车祸致残)。
1997年,王维康出生于东丰县。白白胖胖,可爱健康。是全家人的心肝宝贝。
2004年,爷爷骑自行车带着7岁的王维康外出,路上被一辆大挂车撞到,为了保命,截去了大半个左臂。从此,王维康成了独臂男孩。
为了养身体,王维康休学两年,直到9岁,才回到校园,重返课堂。
虽然小学一年级中途休学,还失去了一只胳膊,但小小的王维康格外的坚强、懂事。重返校园课堂以后,他认真听讲,用心学好每一门功课。因此,他很快的重新适应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2018年高考,王维康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长春科技学院。
2022年,王维康参加了当年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辽源市残联录取,成为了一名公务员,由此“上岸”。
刚参加工作之初,因为王维康是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所以没有工作经验,但他勤奋好学,多听多问。领导分配他倒组宣部做宣传相关工作。起初,学理科的王维康有点儿压力。因为宣传工作难免要经常与文字打交道,同时还要了解并掌握新闻稿件的基本写作要求。为此,他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从新闻写作基本要求开始学,从新闻消息稿开始尝试着写。写完再请单位相关领导审核。不合适的地方,改,改了不行,再改,一遍、三遍、五遍……直到合格为止。现在,王维康不仅能轻松地写出像样的新闻通稿,而且还将“辽源市残联”的微信公众号做得有模有样。
王维康工作态度积极上进,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总能超预期的提前完成。因此,赢得了市残联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大家纷纷点评这个年轻人,眼中有爱,心中有光。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市肢残人协会 提供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