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煤矿文工团与辽源话剧团

西安煤矿文工团与辽源话剧团


    西安煤矿文艺工作团(简称西安煤矿文工团)前身为西安煤矿文艺工作队,成立于1949年3月,隶属于西安煤矿辽源矿务局矿区工会,具体领导人为宣传部长蓝琳同志。当时剧团由15人组成,包括乐员6名,队长汤禹亭,指导员宫佩先。主要成员有1948年从矿区选送东北文工二团学习的孙祖惠、刘新、吕景谦、胡维章、吴玉光,加上当地吸收的李景春、陈国洪、陆文国、关俊中等。乐队负责人孙祖惠,当时乐器只有黑管、小号、吉他、架子鼓、唢呐和二胡。演出节目有《老小赶会》《拜年》《送花灯》《东北民歌组曲》《施玉海大合唱》等。在一年来的时间里共演出44个节目,举办了38台晚会,办了两期文艺训练班,创作了41个节目,观众达两万八千余人次。创作的小演唱《拜年》《永过太平年》获辽东省1949年创作三等奖。
    由汤禹亭改编的广播剧《还是矿山好》,由东北、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文工团于1950年国庆节21点和零点两个时间向全国听众播送。
    矿区为了加强各井口的文艺宣传工作,于1950年冬将文工队解散,化整为零,主要成员派到太信一井、太信二井、太信三井、东二井、富国西二井、仙城、北山八个俱乐部担任主任。队长汤禹亭任矿区工会宣传部宣俱股股长,直接领导全矿区的文娱活动和俱乐部工作。
    文工队充实基层之后,一时全矿区业余文工队纷纷成立,各剧团增添了吹奏乐器,有的剧团乐器多达30余件,演出十分活跃。其中,尤以矿务局文化宫的乐队最为突出,乐队指挥为周律。当时,西安煤矿太信矿的百人大合唱《中国共产党颂》指挥为孙祖惠,是矿区成立的第一支大型合唱队。
    1953年,矿务局接待苏联专家石曼阔等人,每周在文化宫举办大型舞会,由文化宫乐队伴奏。汤禹亭创作的《安慰》《故乡之恋》《青春舞曲》《夜之歌》《和暖的春风》等舞曲50余首。其中,《故乡之恋》一曲后来为某杂技团所采用。
    同年,周律创作的小歌曲剧曲谱《香菊》发表于北京全国煤矿总工会刊物《矿工俱乐部》。
    1954年4月,随着职工文娱生活的逐渐普及,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于是专业性的文工团再度成立。文工团相继排练了大型吕剧《龙凤面》《定王保借当》《小拜年》《喝面叶》、评剧《矿工》、京剧《打面缸》、歌剧《三月三》《刘四姐》《红霞》、话剧《海滨激战》《双婚记》《刘介梅》《矿山来客》《红缨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煤海尖兵》等80多台晚会、788个节目、创作剧目363个,团员发展到49名,观众达九十二万五千余人次。主要演员有段淑芝、段淑兰、赵秉才、张子达、王凤林、宋雨田、刘凤英、候文英、刘德庚、张丽华等。
    在演出的节目中,集体创作的二人转《风雪夜里》剧本由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民间歌舞《夸大板》在全国煤矿汇演中获奖。安宁创作的话剧《一幅漫画》《两份设计》剧作均由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8年,吉林省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汤禹亭创作的音乐交响诗《煤城颂》并获奖。按上级指示加强专业剧团力量,辽源煤矿文工团与辽源市文工团合并为辽源市文艺工作团,当时团员达78名,演出节目有大型歌剧《红霞》《白毛女》《血泪仇》等。
    1963年,更名为辽源市话剧团,演出大型话剧《红岩》《雷雨》《钗头凤》《赤道战鼓》等。《钗头凤》一剧曾到辽宁省艺术剧院和铁岭、辽阳等地演出;《红岩》《雷雨》曾到通化一带演出;《赤道战鼓》曾到长春、吉林等地演出。因此,演出面较广、反映较好,在四平地区颇有名气。主要演员有吴家礼、丁秋杰、孙倩萍、步连生、宋雨田、王凤林、李长黄、杨士发、张兆孚、张岱军、宋忌等。
    1964年,四平地区话剧团成立,辽源市话剧团并入其中。
    (市档案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