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源地方特色剧“龙山戏”
辽源地方特色剧“龙山戏”
20世纪90年代,辽源市新剧种龙山戏被纳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吉林卷》,这是辽源本土起源的、独特的、别具风采的戏曲剧种。
据档案资料记载,辽源市独创剧种龙山戏是以龙首山而命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1959年冬,为响应周恩来总理提出“弘扬创建各民族各地区地方戏曲”的号召,辽源市委、市政府责成市文化局组成新剧种创作班子和实验剧团。由市文化局局长王品一任组长,李小中、单明震为编剧,作曲家房鸿明为作曲,刘金中为导演。为创建出区别于京剧、评剧、吉剧和二人转拉场戏的新剧种,创作人员通过大量论证,最后创作方向确定为以东北奉派大鼓为音乐基调,适宜融入东北民歌,形成独特的龙山戏唱腔。
为统一风格、稳定剧种基调,创作人员特邀奉派大鼓名家付先生来辽源传授奉派大鼓,用业余时间举办培训班,对创作人员、演员、乐员进行较系统的专题专业培训,确定龙山戏的唱腔音乐基础、创作章法和基调风格。1960年3月,创作人员创编第一个实验剧目《轿为媒》,重点实验生、旦、丑行当角色。剧目排练完成后,首先在四平地区各市县进行实验性巡回演出,受到群众喜爱,初步获得成功。为研究旦角青衣花旦行当,又创编实验剧目《游湖》,演出又获得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花旦、小生、反串小生、青衣、闺门旦,先后创编实验剧目《挑女婿》《吹鼓手招亲》《打金枝》《生死牌》《牛郎织女》。为研究龙山戏演现代戏的效果,还创编实验剧目现代戏《洪湖赤卫队》。在三年时间里,创作人员及实验剧团创编、排练、实验演出8个剧目。对龙山戏进行系统的创编工作,闯过各种专业难关,创作出生、旦、净、丑行当唱腔,形成曲调优美、风格独特、完整统一的龙山戏剧种,使龙山戏稳步走向成熟。
1961年冬,辽源龙山戏《游湖》和《轿为媒》正式在长春省宾馆向省领导和专家汇报演出,赢得高度肯定与鼓励。此后,辽源市新剧种实验剧团先后到四平、通化、吉林地区多场巡回演出,还多次深入基层送戏到农村、林区,为农民和工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龙山戏不同于京剧、评剧、吉剧和二人转拉场戏,在剧种唱腔音乐韵律上有明显区别。龙山戏唱腔音乐是以东北奉派大鼓为基调,融合东北民歌创造出板腔体式的戏曲音乐。其唱腔音乐优美动听,曲调高亢又低沉迂回浑厚,婉转清澈而又激越。龙山戏有旦角唱腔、小生唱腔、老生唱腔、花脸唱腔和小花脸唱腔,又有正调唱腔和反调唱腔。
龙山戏行当齐全,行当唱腔分明有别又综为一体,特色鲜明功能丰富。龙山戏唱腔板式结构部类完整,有导板、尖板、原板、慢板、快板、跺板、散板和摇板,以及“回笼”腔等各种板式构成板腔体戏曲音乐。龙山戏的念白不上韵,它采用富有节奏感的标准话语音念白话,观众容易听懂,又富有音乐韵律。
1962年8月,由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辽源市经济困难,龙山戏创编和演出工作就此停止。虽然仅存4年的龙山戏退出历史舞台,但在辽源市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辽源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档案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