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模精神 集聚智慧力量
弘扬劳模精神 集聚智慧力量
杨紫棋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市职工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丁照民全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王成金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仇福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这些活跃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对辽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服务劳模、关爱劳模的浓厚氛围,自2020年开始,市总工会积极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为广大劳模和工匠提供优质的发展平台、资金,并给予制度保障,有力推动其激发创造潜能和创新活力,有效扩大劳模和工匠的社会影响力。
2021年7月,市总工会制定出台了《辽源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明确,总工会根据行业类型、企业规模、职工状况和生产经营实际,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并能全面反映创建成果的示范性创新工作室,通过组织观摩学习、召开推进会等措施,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和团队成员优先纳入本级评先评优范围;对考核不合格和命名后多年无创新成果的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摘牌。
规定的施行,有效推动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稳步发展,创新工作室的数量质量逐年提升。截至目前,辽源市已创建82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其中,省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2个、市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5个。82个工作室涉及机械制造、电子、电力、化工、采矿、教育、服务、农业等多种行业,确定创新课题460项。其中,针对提高职工业务技能水平的课题110个,优化作业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的课题140个,科技开发的课题210个。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市各级创新工作室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74项,科研创新成果225项,创造经济价值9.6亿元,获得各级奖励200余次,举办各类培训400场次,培训职工1.6万余人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市总工会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驱动,激发职工创新创效活力,打出一套组合拳。从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工会牵头、部门联动、企业配合、劳模担当、职工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到根据每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不同情况,指导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安排和工作要求,再到建立管理工作制度、成果发布及工作业绩考评制度,力求做到申报一家、审核一家、创成一家,有力推动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蓝图已经绘就,答卷正在书写。劳模和工匠人才正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实现辽源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各工作室积极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业务专长、技术优势,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作贡献;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创新活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传帮带”作用,开展技术培训、业务交流、高师带徒等活动,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
“这是时代的召唤,是辽源发展的需要。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造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市总工会副主席高祥表示,近年来,总工会始终将劳模工作作为党委和政府赋予的一项光荣任务,尽心尽责、多措并举做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以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有力抓手,努力将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为职工发明创造、企业提质增效、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贡献智慧力量。
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使命任重而道远。团结奋斗谱新篇,踔厉奋发向未来。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技术难题的“攻坚室”、创新成果的“转化站”,也是人才培育的“蓄水池”。下一步,市总工会将不断探索推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之间的合作,引导有条件的创新工作室之间加强横向联合,搭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全市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由独立创新向系统化、集成化协同创新纵深发展,切实发挥聚集创新效应,转化创新成果,及时推广应用,为推动辽源市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工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