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爱你 我的宝贝……
拿什么爱你 我的宝贝……
——“六一”儿童节的反思
“想去远方的山川,想去海边看海鸥,不管风雨有多少,有你就足够;喜欢看你的嘴,喜欢看你的眉梢,白云挂在那蓝天,像你的微笑。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你笑起来真好看,像夏天的阳光,整个世界全部的时光,美得像画卷……”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是上天赐予父母最好的礼物。这个“礼物”独一无二,弥足珍贵。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出现了偏差、爱错了方向、过了度,起了反作用。天下没有哪个老师不想将自己的学生教育成为优秀的栋梁之才。教育的形式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父母和老师都应该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
没有不可爱的孩子 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家长不能把孩子放在温室甚至是无菌室里,应该让孩子适当接受“风雨”的洗礼。要让孩子明白,人生没有十全十美,更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凡事只要尽力而为不留遗憾就好。
要让孩子学会不卑不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要相信自己,正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无需自卑,要不骄不躁,敢于正视他人的眼睛。自信不等于自负。不卑不亢,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是自信,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是自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不要高估自己,更不要低估别人。
家长过度的宠溺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孤傲狂妄,目中无人,这样的孩子倘若不加管教,将来走上社会是要吃亏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众所周知的某明星之子就是因为从小父母的娇生惯养和过度溺爱,养成了许多恶习,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暴露,经过收容教养一年,这个孩子的行为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在收容所出来不到半年时,更加胆大妄地做出了不可原谅的错事。这一次他触犯了法律底线,犯了罪,被判了有期徒刑。这个孩子是天生就自带恶习吗?肯定不是!这个孩子的诸多恶习以至于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一切皆因父母的过度宠溺。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更不知道是与非的本质区别。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子不教,父之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过度的宠爱只会让孩子恃宠而骄,横行霸道。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做孩子的一面镜子,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只有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孩子才能顺利长大成人,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忧伤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童年阴影”理论。他认为人们的创伤经历,尤其是童年创伤经历,对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童年的阴影会影响成年后的世界观。他将人类的意识比作是冰山暴露在水面上的那一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冰山下的一大部分。虽然潜意识是未知的,但它往往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由于人们的自我保护机制,这些童年创伤通常被压抑在潜意识里。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它已经消失了,但如果被什么东西意外触碰,就会跳出来,让人感到痛苦,甚至失去情绪和行为的控制。
一个性格开朗、阳光自信、待人友善的孩子,一定生长在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他们有家的温暖,有父母的关心和疼爱,更有亲友们适当的夸奖和肯定。所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一个自卑忧郁或性格孤僻暴躁的孩子,多数是因为家庭不幸福。他们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关心疼爱,也极少能受到夸奖和肯定。因此,这些孩子越长大越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成长的路上就会落下阴霾。
谁都无法苛求自己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拥有一个好的自我。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成为一个更好的自我,归根结底,我们应该想办法弥补童年的不足。那些在童年时期缺乏肯定和接受的家庭成员缺少关键的“心理营养”。他们一辈子都在不自信,不接受自己,都在寻找童年时缺乏的肯定和赞扬。成为父母后,他们甚至把这种缺失带到了下一代。
孩子童年的安全感将是他整个人生幸福的源泉和宝藏。如果家长想让孩子的一生真正快乐,在他成长的每一步都拥有取之不尽的财富,那么就请给他一个温暖自由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时期的安全感、满足感将决定孩子未来的性格,童年很重要,请善待每个孩子的童年。
“熊孩子”本不“熊”
熊孩子,心理学定义为行为习惯养成不好,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权利甚至做出反社会行为的儿童。既然是儿童,那么每个熊孩子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纵容孩子的家长。所以说,“熊孩子”本不“熊”。
好奇心强、淘气顽皮、求知欲和探索欲强烈,对于正值热切与世界联通的孩子来说,这并不稀奇,也绝不是什么毛病。但如果这种好奇没有规则,这种顽皮不守规矩,这种探索是以破坏秩序为代价的,那就可能被称为熊孩子。在网络空间,“熊孩子”从一个褒义词至少是中性词被进一步标签为贬义词,与其“斗智斗勇”之后的挫败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每个孩子天生并不“熊”,就算“熊”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但在“熊孩子”的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几个熊“家长”。网络上对熊孩子的“围攻”,其实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中熊大人对孩子教养不当的愤慨。古有训“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熊”,作为其成长最为重要的家庭环境自然不可推卸责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孩子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简单的是非对错,规矩原则,礼貌教养,多半是从家庭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到的。
高铁列车上,熊孩子可能会爬上爬下,一会弄到头发,一会抓到衣服,一会又踢到身上……飞机航班上,熊孩子可能会又吵又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因此,多数人外出旅行时,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最怕遇到“熊孩子”。
有教育专家说,没有难带的孩子,只有还没有找到正确方法带的孩子,熊孩子也是一样。也有专家给出了科学的教育方式。角色互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家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互换”的游戏,帮孩子培养同理心。比如,让孩子扮演一个成年人,父母扮演孩子,提前讲好游戏规则,就可以让孩子试试熊孩子的滋味。加入了表演成分,还能锻炼孩子自我表达的能力!榜样的力量。家长想要孩子不赖床不挑食,自己就得先做好。一个热爱阅读的家庭,就算不逼着孩子读书,孩子也会自发对书感兴趣。而一个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就算你说这样做不对,孩子也会无意识模仿。因此父母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避免做在公众场合大声讲电话这类事。
规则共建。在家里,父母可以与孩子规则共建。但前提是规则对所有家庭成员都适用,不可以只针对孩子。长此以往,就能帮孩子建立很强的规则感。
“熊孩子”本不“熊”,只要用对方法,熊孩子都会变成好孩子。
做一片绿叶 守护祖国的花朵
——访西安区第三幼儿园园长 张静
泰戈尔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幼儿教育事业就是叶的事业,是一份用爱心为孩子垂下一地“绿荫”的事业。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小衔接的质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面临这个重要的转折期,家长们既充满了期待又满怀疑虑。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是关键。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幼儿园阶段是为孩子“送一程”,幼小衔接要拉长前准备时间,也就是幼小衔接从儿童刚入园时就应该开始。
关注儿童发展的基本特点,做好“扶上马”的前期准备。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尊重各年龄段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遵循差异性原则,有序、连续地开展各个年龄段的幼小衔接活动,而不是仅在大班做一些阶段性、突击性的幼小衔接准备。
关注儿童的习惯养成,做好“骑好马”的长久准备。“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而幼儿期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儿童将来顺利适应学校生活并成功走向社会的重要基石,要为幼小衔接做好长久的准备。
做好园内、园校教师联动教研,为幼小衔接“送上一程”。开展幼儿园内的教师联动教研。如大班组的教研,其衔接主题研讨活动应更具针对性,而各年级组之间的互动教研,则应该让全体教师明白每个年龄段的主要任务。其次是园、校之间的联动教研。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小学的作息安排、课程安排、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小学教师也应亲身感受幼儿学习成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规律,认识幼儿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学习模式。在此基础上做好后续的接站工作。
家长应该为孩子的科学教育“伴全程”。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有家长积极参与,科学陪伴,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做好入学准备。
放平心态,减少焦虑。家长要了解教育政策与规律,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比如当家长明白现在的小学会“零起点”教学,就不用担心孩子会因在幼儿园没有学习拼音而跟不上班级学习进度。教育是慢的艺术,家长要设置合理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孩子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培养。
学会放手,相信孩子。孩子的能量无限大,家长要相信孩子,要有耐心,多等待。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其独立性,增强其自信心。
做一片绿叶,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做一缕阳光,用温暖和挚爱照耀宝贝前行。
守望未来 实施有温度的教育
——访龙山实验小学校校长 李远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充满爱。教育亦如此。教师是孩子走上社会最重要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守望温暖和希望,用爱做有温度的教育。
打造优质教育环境。学校是学生梦想起航的地方,最朴实、最纯粹的爱就是打造一所高品质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发展筑基续航。坚持“人本教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五个龙实”的发展方向,持续在校园文化、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学生成长、内涵发展等方面完善提升。旨在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致力于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肥沃的成长根基。我们深知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学校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在树立全面育人的同时,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让学习变成一件有意义、有挑战的事情。
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就是成就,这个成就的载体就是老师手中的“尺子”。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他们的成长轨迹,这才是真正的爱学生。学会用因材施教的多把“尺子”去丈量他们,顺势挖掘,激活每个人身上的进步点和闪光点。出自真心地对他们去赞扬、去肯定,鼓励其不断地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扬起自信的风帆。
教育根植于爱。师生情感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与他们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一视同仁的爱护,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里,既有母亲般的关爱呵护,更有朋友般的鼓励支持。学会用爱去内化学生的缺点,多点宽容和安慰,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激发孩子们成长的内驱力。
敬畏规矩意识的管理。在《管教的勇气》一书中说到的,别在该“扎针”的年纪,给孩子“吃糖”。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有管有教、有爱有罚。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严格遵守琐细的校纪班规,让学生逐渐形成知规守纪的观念。严管与厚爱结合,规矩意识的养成同时伴有批评教育,只有家长对教师的理解、支持,让教育职能归位,让教师管理在位,才能使学生不会错位。家校联合、协同助力,才能形成共育学子的爱的合力。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让我们以爱为底色,一起做有温度的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播种爱,收获的不止是成功,还有幸福与快乐!愿我们用爱的力量使每一位龙实学子茁壮成长,绽放绚烂的光彩!
本版文字稿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