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采访团聚焦我市棚改工作

    新华社采访团到我市就棚户区改造情况进行深入采访。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报讯(记者 于蕾)近日,新华社组织策划了“中国梦‘聚焦棚改’大型集成采访”活动。8月21日至22日,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孙勇率采访团在省建设厅副厅长范强陪同下到我市,对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进行深入采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立新,副市长谭海及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采访团成员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谭海介绍了我市的基本情况及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进展情况。辽源市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棚户区面积大、数量多、分布广,市区共有棚户区40片,占地13.6平方公里;棚户区居民10.6万户, 29.7万人,占城市人口63%以上;计划拆迁46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80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10亿元。辽源市委、市政府自2003年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2006年组织实施了大面积的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并陆续开展了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等工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拆迁居民住宅超过8.8万户,拆除房屋395.7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回迁住宅680万平方米,已回迁安置居民6.7万户,累计完成投资83.6亿元。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棚户区改造建设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把房屋征收工作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房屋征收、安置补偿、回迁分配等方面注重公开、公正、公平,坚持“让利于民、绝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做到签约、补偿、搬迁、拆除“四同步”,确保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保障房如期开工建设和回迁安置。
    此次新华社记者重点围绕我市棚户区改造的历史、进展成效、工作亮点、现状和未来打算、典型个案和优秀人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采访,特别是通过入户采访和与普通群众、基层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挖掘出了很多棚改工作中的感人故事。新华社总编室编辑朱小燕说,辽源市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成效显著、亮点颇多,工程量之大、所占比例之高令人惊叹。辽源市等于在原有的城址上又建造了一座新城,这是辽源市委、市政府真正为民所想、为民解忧,将百姓的“安居梦”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使“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得以实现。回去后,我们要将此次采访所得的新闻素材进行认真归纳和整理,让更多的人了解辽源市的棚改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辽源百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