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知道您在孩子眼中是什么形象吗?

    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母亲的未来、父亲的希望。不同的父母对孩子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出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也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有的父母因为自己严于律己,则培养出了阳光、向上的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不拘小节”,不但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更容易让孩子学习模仿。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包容,孩子会学习大度;父母温柔,孩子会学习友善。反之,父母小气,孩子会学习吝啬;父母暴戾,孩子会学习霸道……
    又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又一个属于孩子的节日。我们旨在用真诚的心寻找关于儿童成长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以此专刊献礼“六一”国际儿童节。希望父母可以做孩子的表率,可以做孩子人生的榜样……

    “小饭桌”旁:“陪孩子吃饭的家长”,多余
    小学生中午吃“小饭桌”,是很多家长的选择。然而有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年纪小,自己在“小饭桌”吃饭会吃不饱。她们为了让孩子能“吃饱”,放弃了自己的午休时间,一到中午就到“小饭桌”陪孩子吃饭。  
    近日,记者在中午放学时来到了我市某小学附近的一家“小饭桌”。放学后,“小饭桌”的孩子们都陆续进来找位子坐下,等着阿姨“发饭”、“发菜”。这时,从外面进来一位家长,走到孩子身边说:“儿子,今天好好吃,这么多菜,喜欢吃哪个就多吃点,不够妈妈去向打饭阿姨要。”其他孩子都是独自在座位上吃着自己餐盘里的饭菜,只有这个“聪明”妈妈,陪着孩子吃饭。一会儿告诉孩子多吃,一会儿告诉孩子哪个好吃,一会儿又夹一口饭菜喂孩子,一会儿又到肉菜盆里盛点肉菜放到自己孩子碗里。这个妈妈忙活了一中午,孩子却仍然没多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今年9岁的姜宛庭在多寿路小学上二年级。同样每天中午吃“小饭桌”的她,每天都是自己去吃,而且都能吃饱、吃好。姜宛庭说:“我妈妈告诉我,不够吃了或是比较喜欢吃哪个菜就向打饭阿姨要,阿姨一定会给我盛的。我妈妈还告诉我,小孩子每天都在长大,长大就应该每天都有进步,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姜宛庭的妈妈说:“我女儿吃‘小饭桌’,我从来不担心,因为从她上一年级第一天吃‘小饭桌’时,我就告诉她上学了就是大孩子了,要学着独立,‘小饭桌’也都是同学在一起吃。一些家长因为总怕自己孩子吃不饱,抢不上而去陪着吃。你今天陪了,孩子也许会吃得稍微多一点儿,明天不来陪孩子吃饭了呢?如果孩子依赖了家长陪吃饭,你不来陪吃饭了,孩子不还是吃不饱吗?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行为则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快餐厅里:“妈妈帮女儿占座”,过分
    李佳的儿子萌宝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萌宝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妈妈带着他去德克士吃快餐,因为那里有儿童游乐园。今年4月的一天,萌宝在妈妈的陪同下在快餐厅游戏区玩儿时,却看到了一个帮孩子占座的妈妈。
    一个同样由妈妈陪着进来玩儿的小女孩,骑着“扭扭车”玩得非常高兴。萌宝虽然也想玩,但是只是小声地问妈妈:“妈妈,我也想骑扭扭车。”李佳见游戏区里只有两个“扭扭车”但是都被占着,旁边还有几个小朋友也都跃跃欲试,就建议儿子先玩会儿别的,等一会儿人再少点再玩。这时,玩‘扭扭车’的小女孩从小车上下来,想要去玩别的,可她又舍不得“扭扭车”,于是叫嚷着让自己妈妈看着小车,并且一再叮嘱妈妈,让她把包放在小车上占座,不许别的小朋友玩。这个小女孩的妈妈竟然真的按照女儿的要求,将自己的挎包放在了“扭扭车”上,自己守在了车旁。旁边一个同样想玩“扭扭车”的小男孩走过去,看了看包又看看了站在车旁的女孩妈妈,没有吱声。李佳当时想,这个妈妈怎么能这样做呢?同样都是小孩子,你家孩子都玩过了,怎么不玩了还不许别的小朋友玩,在公共场所,应该互相理解啊。可显然那位妈妈并不是这么想的,她就像没有看到游戏区还有其他孩子一样,继续站在那里守着驮着挎包的“扭扭车”。萌宝也看到了这一幕,拉着李佳的袖子问她:“妈妈,那个阿姨为什么要跟小弟弟抢车?”一时间,李佳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

    酒后行为:“伤到了孩子心灵”,不该
    洋洋的爸爸是我市某公司经理。为了把生意做大做强,他白天奔波忙碌于公司的事务,晚上陪同客户吃饭,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因为应酬多,他经常三更半夜回家,回家后要么倒头就睡,要么酒话连篇,甚至有时候喝多酒吐到楼道、屋里,洋洋和妈妈经常大半夜被他吵醒。有一次,他醉醺醺地给洋洋开家长会,“醉名”很快被传出,洋洋的同学都知道他有个“醉鬼老爸”,这让洋洋很没面子。还有一次,因为要见客户,他把洋洋独自一人留在家。因为爸爸的“酒后行为”对洋洋的身心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洋洋从一个乐观开朗、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变得默默无闻,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
    洋洋在一篇作文《我眼中的爸爸》中,道出了他的心声:“我有一个‘醉’爸爸,每天喝到很晚,才醉醺醺地回家,回到家里倒头大睡,从来不管我和妈妈……送我上学的是妈妈,接我放学的是妈妈,陪我看《爸爸去哪儿》的还是妈妈……3年多,爸爸就给我开过一次家长会,还是一身酒气,让我很没面子……爸爸,请多爱我一点,比起你给我的零花钱,我更需要的是父爱。”
    洋洋的爸爸看了儿子写的《我眼中的爸爸》,他长出一口气,连连叹息:“以前总想着赚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看了孩子的作文我才知道,对家人的关爱太少了,以后真得多陪陪他们,也不会总是喝酒喝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很深的烙印。所以,作为父母,必须要从点滴出发,改掉自身陋习,将积极乐观的一面展示给孩子,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里:“家长打孩子耳光”,伤人
    近日,程刚发现上幼儿园的儿子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就试着问儿子为什么不高兴。儿子说,有一个小朋友老是非常使劲地打自己的头。于是,第二天程刚就和老师说明了这个情况。老师说她也发现这个事情了,正准备跟打人的小朋友家长说。说着,打人小朋友的妈妈也来接孩子了,于是老师就把她家孩子打小朋友的事情跟小朋友的妈妈说了一下。那个妈妈听完,直接抬手就给自己孩子一耳光。这一耳光,真是把老师和家长都震住了。随后,这打孩子的妈妈直接来到程刚面前,不太有诚意地说了声“对不起啊”。然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儿子抬头看着程刚说:“爸爸,以后我再也不敢和他玩了,因为我怕他妈妈也打我,好吓人。”

    公交车上:“小孩坐着、老人站着”,尴尬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对于家里唯一的宝贝。溺爱,在所难免。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绝不能让孩子遭一点儿罪、受一点儿委屈,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现在的孩子除了被父母无条件地疼爱之外,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隔代疼爱来得更加猛烈。
    前几日,记者乘坐1路公交车去办事情,在车上看见了“小孩坐着、老人站着”的尴尬场面。事情是这样的。当时,1路公交车在北门站点停下,这时,一位60多岁的老人领着自己五六岁的孙子挤上了公交车。这位老人上车后交完钱就一边说着“让一让啊!别挤着孩子”,一边领着孩子往车厢里面走。走到车厢中间,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看见60多岁的老人,就主动给老人让座。小伙子站起来后,老人没对小伙子表示谢意,而是赶紧招呼自己的孙子坐到座位上,自己则像仆人一样站在座位旁边,这让让座小伙有点儿惊讶和尴尬。
    这件事情看似不大,却让车厢里靠近这位老人的人们感觉有些不妥。在火车站站点,这位老人领着孙子下了车。这时,车上的议论开始了。一位张姓女士愤慨地说:“现在的爷爷奶奶太溺爱自己的孙子了,可是这种爱真的让我们觉得有些尴尬,又有些无奈。做什么事儿如果都由着孩子的性子,这并不是件好事儿。”接着,一位30岁左右戴眼镜的男士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五六岁的年纪是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阶段。该年龄段的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能力较强。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家长如何为人处事,对孩子影响很大,应从该年龄段开始就培养其尊老爱幼、讲礼貌。”接下来,车厢里热闹起来了,很多人表达了自己看法。从这些人的话语中,大多数人还是不赞同对孩子过分溺爱。
    其实,像这样在公交车上“孩子坐着,老人站着”现象不但在我市出现,而且在其它地方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简单地看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出现这样的现象到底是孩子不懂事儿,还是大人做得不够呢?”

    阳光少年:我有一个好爸爸
    14岁的李可就读于我市第十四中学。阳光、独立、活泼开朗的她是老师的“左右手”、同学的“开心果”。8岁时,她懂得了节俭;10岁时,她懂得了守时;13岁时,她懂得了礼让、包容。 
    李可说:“我所有的好习惯都是与爸爸‘以身作则’分不开的,我心中最大的偶像就是我的爸爸。爸爸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在成长过程中,爸爸总是心平气和地跟我讲道理,也总能以实际行动给我做榜样。8岁那年,我将吃剩一半儿的苹果扔到了地上,爸爸捡起来边吃边告诉我,无论什么东西,还能吃、还能用的时候扔掉了就是浪费。从那以后,我懂得了节俭。10岁时,一次爸爸要去参加朋友聚会,说好是上午10点到,可是只有10分钟车程的路,爸爸却9点半就出发了。我问爸爸为什么提前20分钟就走了?爸爸说怕路上堵车,再说提前了总比迟到要好。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守时;13岁时,我们全家去公园玩,排队买门票时遇到了恶意插队的人,可是爸爸不仅不生气反而让那插队的人先买门票。回家后我问爸爸为什么要让那插队的人先买票,爸爸说也许他是因为有特殊原因而做出不得已的行为。让他先买也只就晚一分钟不到的事情,谁也不差那一分钟。如果因为这点小事儿纠缠个没完没了,自己耽误时间不说,还影响后边其他排队买票的人。让他先买,然后所有人也都能正常买,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从那以后,我就懂得了什么叫礼让,同时也懂得了什么是理解和包容。爸爸总是能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我一些道理。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我从心里感谢爸爸,我为有这样以身作则的爸爸而骄傲。

    莫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歪影子”
    人人都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反之,子女又是父母的折光镜,是父母的影子,从子女身上可以折射出家长人生的哲学。对于孩子而言,人生第一堂课的主讲教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对他们影响最早、最深的人同样也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成为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无论是有形教育还是无形教育,为人父母都要学会在自身言行中不断反思,改掉误导孩子的“小动作”,彰显榜样的力量,这样才不会使孩子成为再也直不过来的“歪影子”。
    孩子如同一株树苗,而父母恰恰就是那位园丁。如何让树苗在阳光雨露中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长成笔直的参天大树,关键在于园丁的辛勤培育、用心呵护,更重要的是他们浇灌培植的方式方法。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父母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的“法宝锦囊”。透过“家长”这面镜子,“照”出的是孩子最习惯模仿的样子。
    在公交车上,父母习惯性地给老年人让座,子女遇到此类情况自然就会礼貌谦让。反之,孩子常会骄纵、不懂事儿地抢座位,理所应当地认为“我年纪小,我坐着是应该的”;公共场所里,父母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箱的动作,子女也会跟着学,当手中有垃圾时他们便会很自觉地寻找垃圾桶并将其投放进去。反之,孩子会像父母那样随地乱扔,并习以为常;街头、小区内,父母碰到熟人、邻居时常常热情地打招呼、交谈,子女见到长辈时便会很有礼貌地行礼问好。反之,一些孩子便会目无尊长、见人便“装聋作哑”;平时“不爱贪小便宜”的父母捡拾他人财物时立即归还,子女就会记住“不是自己东西不能随便拿”。反之,孩子便将别人“不要”的东西视为自己的,还暗自窃喜……可见,家长无意识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范本。“三思而后行”同样适用于家长教育,父母要学会对自身言行反复思量,向下一代传递“正能量”的榜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当下的时代环境来看,这句话不再只是说给学校、课堂里的老师听,更是要让每个家庭中的“父母老师”都能时刻“记于心,践于行”。端正自己这面镜子,方可扶正孩子这个“影子”。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季式学  汪琳 刘红娇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