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有底蕴 文化之乡守艺人(一)

文明城市有底蕴  文化之乡守艺人(一)


    工,功也;匠,艺也。一声手艺人,一生守艺人。传统民间手艺人,清心坚守在喧嚣的世界,在时光中打磨作品,以生命书写匠心。在灵秀的辽源大地上,活跃着很多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他们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年代久远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民族复兴的使命大任;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择一事、终一生;他们不忘初心、执着坚守;他们沿袭传统技艺,同时为其注入现代、多元文化元素,用巧夺天工、精益求精的技法创作出一件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艺作品或手工艺品,将一张张辽源文化名片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是他们共同的心声。每一次创作、每一次突破,都是为了极致的追求。他们将热爱变成事业、将事业融入血液;他们将万千热情集于创作,以作品彰显真情大爱。




琴声瑟瑟辽河畔  “琵琶之乡”琵琶吟
——记中国青年琵琶演奏家、辽源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显顺琵琶学校校长 周剑


    琵琶,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力的民族传统乐器之一,素有“民乐之王”和“弹拨乐器首座”的美称。
    上世纪70至80年代初期,琵琶艺术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为实现“中国琵琶梦”、重振中华琵琶事业,周剑的父亲(著名琵琶教育家、显顺琵琶学校创办人)、刚刚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琵琶专业的高材生周显顺只身来到辽源,并挑起了这副重担。从1983年开办业余培训班、1994年创办周显顺琵琶培训中心,到2006年建成显顺琵琶学校,周显顺整整用了23年时间,并为辽源摘取了全国唯一一家“全国琵琶培训基地”和“中国琵琶之乡”的桂冠。
    2009年,22岁的周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凭借周剑的遗传基因和艺术天赋,他本可以留校任教或到全国各大知名音乐演出团体担任琵琶演奏员继续深造。但他受父辈家国情怀的熏染,肩负弘扬琵琶艺术事业的责任和使命,毅然回到显顺琵琶学校协助父亲主抓教学工作,从中学习和感悟父辈的创业基因,践行自己返乡创业创新的初心和使命,当好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守艺人。
    返乡14年来,周剑在父亲的艺术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引领下,带领青年教师教学团队口口相传、悉心施教、精益求精,共培养出700余名琵琶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分别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在内的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培养出上万名业余琵琶生。周剑亲自策划了2012、2015、2018、2022年四届“辽源琵琶文化艺术节”和“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使辽源成为当代琵琶文化的集聚地和全球琵琶人共同向往的艺术摇篮。
    周剑认为,发展辽源琵琶的基础在于守正和继承,坚守辽源琵琶的核心在于创新和发展,做强辽源琵琶的目标在于奋进和前行。在琵琶界,琵琶的弹挑速度一直是所有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共同研究和攻关的重大科研课题。返乡创业后,周剑和父亲继续潜心研究,研发这一世界性科研课题,并结合他在高等学府学到的专业知识以及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与父亲共同研究破解,从父辈身上汲取刻苦钻研、追求完美的精神力量,在父辈已研发出速度教学方法并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再注入自己的理论实践,完美地研创出具有独家特色的独特教学手段,极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了大批高端琵琶艺术人才,被业内公认的“显顺琵琶速度演奏法、教学法、训练法”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为实现“精教笃学、徳优益卓、振兴中华、乐扬世界”的办学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学校成为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标杆和灯塔。周剑本人被评为“辽源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显顺琵琶演奏”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剪纸传神韵  关东风情韵味浓
——记东辽县民间剪纸协会主席、吉林省民间艺术家 白崇仁


    剪纸是满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东辽满族剪纸是东辽县重要的民间特色文化之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心灵手巧的满族民间艺人把见到的、听说的、喜爱的人物和景物等都剪成作品,装饰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满族剪纸始于明代,作品以粗犷、奔放见长,体现了女真时代的艺术古风,地域性民间艺术元素鲜明,满族民俗文化痕迹清晰,堪称东辽河畔璀璨的瑰宝。2007年,东辽满族剪纸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入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东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
    今年74岁的白崇仁是东辽满族剪纸传承代表人物。他是满族人,祖上是满洲正黄旗,巴亚拉氏,现为国家一级艺术家、辽源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东辽县民间剪纸协会主席、国家人社部人才中心特邀研究员、全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白崇仁的剪纸作品是辽源市向外推出的一张名片,尤其是他的剪纸扑克等更受人们的喜爱。2010年上海世博会,白崇仁的剪纸被定为吉林省馆馆标。2011年,“东辽满族剪纸”作品被确定为吉林省委办公厅的礼品,馈赠国内外各界友人。
    白崇仁自幼承袭了先祖粗犷、奔放、豁达的性格特质与艺术遗风。50多年来,他把民间剪纸创作的视角定位在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家乡的时事变迁上,使满族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得以较好地传承与发展,不失为一项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历史工程。
    《白崇仁满族剪纸·满族民俗》篇目详细地记录了祭祀、婴儿出生、成长、婚嫁到终老出殡的全部过程以及满族先民的衣食住行;《五行八作》篇目局部再现了老关东人的生产、劳动方式;《二十四孝》篇目强调、宣扬了满族先民的道德操守、伦理观念与敬老美德;《辽源百年》篇目点滴截取了百年辽源文化进步、文明进步与经济进步的发展片段;《窗花集锦》篇目折射出几代东辽河子孙对祥和、富庶、平安、顺达、康泰、美满的祈愿与期冀……《白崇仁满族剪纸》不是一套简单意义上的民间美术类图书,不仅具有民间美术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而且具有东辽河流域满族民俗文化发展、沿革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具有印证东辽县乃至辽源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价值。
    自1975年开始从事民间文艺创作,白崇仁的满族剪纸作品曾获国家、省、市、县级大奖43次。其中,国家级大奖3次,省级大奖5次。1993年,白崇仁被国家人社部人才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成为全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2007年,以白崇仁的剪纸作品为代表的东辽满族剪纸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入“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东辽满族剪纸被辽源市人民政府列入“辽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东辽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称号。 




一纸一笔一幅画  辽源东丰美名扬
——记东丰农民画师 刘振启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现代农民在纸面上绘制乡土气息很浓的绘画作品。在全国各地的农村、牧区、渔岛、社区的数十个农民画画乡,农民画创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广大群众对时代的感受。东丰县就是中国农民画乡之一。历经百年,以关东地区民俗为养分,融合汉、满等北方民族文化元素,可以说农民画是生产者的艺术,接触生活、观察社会,大胆向生活索取,表现自己对社会实践的真实感受,形成自己真诚无伪、质朴稚拙的特点。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作了大量形象质朴、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凝重和谐、装饰性强的农民画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社会观念的反映。
    1955年出生于东丰县苗胜村的刘振启是中国农民书画协会会员、农民画一级画师。他自幼酷爱美术,中学时期参加了东丰县文化馆美术班培训后,对美术构图和色彩搭配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此,他走上农民画创作之路。
    刘振启自1975年1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群众文化工作。工作中,他根植基层、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多次成功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东丰群众文化工作以及东丰农民画的推广和宣传作出巨大贡献。他是东丰第一批农民画家,而且是第一个将东丰农民画从农民自娱自乐成功引向艺术品市场的人。他为人乐观朴实、甘于平凡,创作了大量蕴含浓厚东丰乡土气息的作品,作品以积极乐观、构思巧妙、线条明快、色彩鲜艳的独特风格获得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青睐,获得诸多奖项的同时,还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刘振启多次在县里组织的农民画培训班或者自己家中为学员免费传授绘画技艺。多年来,他广收桃李、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农民画学员。在他的启蒙与指导下,学员们通过绘画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味、提高了经济收入。有的学员成为东丰农民画的骨干中坚力量,还有的学员在油画、版画等方面取得成绩,成为辽源地区美术圈里的名人。
    2010年,刘振启带领的农民画创作团队实现年销售突破2000幅的成绩,五年累积销售农民画近两万幅,销售金额突破百万元。2010年,刘振启的论文《谈现代民间绘画的含义》在《东丰农民画文集》发表;2012年3月,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个人画展, 60余幅作品当场销售,为东丰农民画探索国际市场开了个好头;2012年,论文《东丰农民画的价值研究》被编入国家级丛书《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2014年5月,在“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暨东丰农民画赴联合国总部大展”中,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毕明鑫亲手将刘振启创作的《金鸡展翅》等作品赠与联合国副秘书长彼德·朗斯基·蒂芬索,并拍照留念。




一手一捏一故事  一泥一塑一人生
——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区民俗艺术馆馆长 韩秀梅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后,涂上底粉,再施彩绘。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多次出土早期的泥塑作品,此后主要以表面敷彩上色的彩塑形式发展。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1岁的韩秀梅就将泥塑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统的泥艺基础上,她经过多年的摸索、实验、创新,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韩氏泥塑作品。曾有人打趣:“韩秀梅是辽源地区最会玩泥巴的人。”
    韩秀梅的姥爷是一位泥塑艺人。由于耳濡目染,韩秀梅从小便对捏泥人非常感兴趣,心灵手巧的她总是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捏出很多形态各异的人物造型。韩秀梅认为,泥塑可以使她找到童年的美好回忆,也能激发起她对生活的热情。数十年来,她陷进“泥巴”里不能自拔,也因此常常忘记吃饭。
    韩秀梅爱思考、爱琢磨。她认真钻研泥塑技法,不断加以练习,技艺也越来越娴熟。制成一件泥塑作品,需要十几道工序,从选土到捏制、从烧窑到着色,全部采用原始的纯手工制作。韩秀梅上中学时专门学习过美术,绘画技巧在她创作泥塑的过程中派上了用场,她精雕细刻的泥人总是富有神韵、活灵活现。在韩秀梅创作的组雕《秧歌队》中,人物造型粗犷大气、生动鲜活,舞者甩臂扭胯,打鼓者鼓棒上下翻飞,吹唢呐者忘情陶醉,仿佛一个动感的扭秧歌画面呈现在眼前。
    韩氏泥塑在2017年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位。今后,韩氏泥塑将为东北民俗文化的展览、教育和研究作出积极贡献。多年来,韩秀梅创作了近六千件泥塑作品。其中,《秧歌队》《萨满祭舞》《人参娃》等十套作品获得了吉林省版权局免费给予的专利授权。2011年,韩秀梅创办了泥塑工作室,从事她自己的泥塑创作。
    2012年,韩式泥塑被评为辽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