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中有杆秤(一)

百姓心中有杆秤(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年来,我市各部门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勤劳质朴的辽源百姓感受着党和国家的温暖,享受着日益增长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许,有些百姓并不善于表达心声,但人人心中有杆秤。就像豫剧《焦裕禄》选段《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的戏词说的那样:“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老百姓心里有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千万条树根把大树撑……”



缴存人张刚为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送锦旗表示感谢。


肾移植患者给市医疗保障局送锦旗。




市民政局:以民为本  为民解困


    今年84岁的杨女士有五个子女。其中,有四个子女不同程度地遗传了她的基因遗传性疾病。
    杨女士和她的四个子女以及两个外孙均是因病致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全家多数成员得同样的“怪病”,这是原家人一直想解开的谜。想揭开谜底,就得去权威医院找权威专家。但去哪里找?怎么找?一家人的生活都成问题,全家“检查身体”更是遥不可及。 
    2011年,杨女士的大儿子原先生和妹妹鼓足勇气找到龙山区民政局。龙山区民政局向市民政局请示并得到明确回复:“对真正的困难群体,要救助到位。我们就是为困难群体服务的。原家的情况特殊,就应特事特办。想办法联系相关医院安排车,落实资金,尽快送他们去检查。”几天后,在龙山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原家所有成员10余人坐着商务中巴车来到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家所有人进行了全面检查。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式发病的特殊病例。全家除了大儿子原先生和其儿子完全健康外,其他成员均患有同一种基因遗传性疾病。
    党和政府已为原家做了很多,但原先生的两个外甥的事情还得靠党和政府。原先生硬着头皮来到龙山区民政局:“领导, 两个孩子的事儿还得靠党和政府帮助解决。一个孩子病情严重,家里实在照顾不过来了,能否送到社会福利院;另一个孩子专家说可以通过康复训练缓解病情……”几天后,两个孩子分别被送进辽源市社会福利院和哈尔滨专业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康复7个月,7万余元的费用全部由市民政部门承担。 
    杨女士的二女儿、今年52岁的原女士说:“政府根据我们家每个人的不同残疾等级,每月发放不同金额的补助。连续两年‘城市节’,政府也分别给家里送来城市温暖基金,两年加起来有8000元。这些就是我们全家的基本生活保障。2020年,南康街道康宁社区还协调住建部门和辖区包保单位为我家进行室内装修,改善居住环境。如今,蟑螂不见了、发黑的墙面变白了、冬天供暖也不热的暖气片换成了地热管……虽然只有60平方米的老楼房,但重新装修之后,既宽敞又明亮。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和政府的真作为,就没有我们家现在的稳定生活,我们早就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党和政府的恩情,我们时刻铭记于心。”
    赵传光是龙山区南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他对原家的情况如数家珍。“原家一直是南康街道的重点帮扶家庭。作为基层民政工作者,‘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是我们的工作宗旨。我们是党和政府联络百姓的‘办事员’,党和政府则是百姓的‘脊梁’。 ”
    近年来,市民政局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认真履行行业扶贫职责,紧紧围绕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全面落实低保保障、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工作任务。最低生活保障实行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2022年,我市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月人均410元;农村分散特困供养人员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533元,农村集中特困供养人员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820元,护理标准分三档,分别为月人均492元、328元、164元。2022年4月和7月共发放两次价格临时补贴114.5万元,惠及农村困难群众45775人次。同时,为了缓解当前经济下行给农村困难群众造成的压力,及时为我市农村低保对象和困难人员23071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资金69.2万元,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巩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果。




市医疗保障局:尽职尽责办实事  情系百姓解民忧


    今年45岁的孟女士于2016年9月因肾衰竭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此后,她和其他肾移植的病友一样,要想正常地生活,就要常年靠大量药物维持。然而,这些药物的费用基本每月过万元,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幸好,他们都有医疗保险。像肾移植这样的大病患者用药,职工参保人的报销比例能达到90%,城乡居民参保人报销比例也能达到85%。党和国家替他们承担了大部分,他们也因此可以和健康人一样,享受当下的幸福生活。
    2020年底,孟女士在医院买药时发现报销比例降低了,这就意味着个人要承担更多的医药费。这样长年累月,普通家庭真的吃不消啊!后来,她和病友们联系,病友们也都发现了报销比例降低这一现象。经大家协商,决定联名“上访”,向有关部门反映这关系他们后半生的大事。2021年7月26日,孟女士和其他病友等参保人到市信访局上访,反映地区医疗报销比例调整,认为其他地区报销比例未变,要求相关部门帮助协调解决。市信访局将《来访事项转向单》送达市医疗保障局并按《信访条例》有关规定予以接待。
    当日,了解上述情况后,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禹治宏高度重视并交代:“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百姓服务,一定要妥善办好。”随后,行政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沟通协调经办中心、待遇科、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联合接待处理。由经办中心提供我市相关政策文件,信息中心与省医疗保障厅工程师联系,为他们恢复原“待遇”。 让孟女士和病友们意想不到的是,当日反映的事,辽源市医疗保障局当日就进行了人性化的妥善解决。
    翌日,孟女士和病友等肾移植手术患者共同为辽源市医疗保障局送来印有“尽职尽责办实事、情系患者解民忧”字样的锦旗。
    “医保是我们肾移植患者终身的依靠。如果没有医保,我们有吃药的钱就没有吃饭的钱。每个月都是过万的医药费,普通百姓家庭都会吃不消。所以,我们想健康地活着,就离不开医保这个坚强后盾。辽源市医疗保障局为我们办的是真正的实事。”孟女士哽咽着说。
    医疗保障水平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和“良心”。辽源市医疗保障局自2019年挂牌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辽源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释放医疗保险改革红利,启动了城乡医保制度整合,生育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承担了国家医疗保障局“两试点一示范”、DIP支付方式改革、首批上线国家医疗保障信息系统等试点工作任务,评估验收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业务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21年底,辽源地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参保人数96.1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18.99万人(其中生育保险参保10.46万人)。截至目前,辽源市医疗保障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医保基金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医疗保障全民覆盖的目标。辽源医保用实际行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辽源民生建设增添底气。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守国之大利  办民生实事


    2021年8月18日,缴存人张刚将印有“守国之大利、办民之实事”字样的锦旗送到辽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当年8月初,张刚想要在四合院小区为父母购买一套68平方米的二手房。因经济条件有限,张刚与妹妹共同出资,以总价24万元的价格为其父母购买了位于四合院小区13号楼的一处房产。其中,张刚出资部分有7万元是向朋友借的。张刚想,房子办完过户手续,再拿着房产证到公积金进行份额提取,然后就把钱还给朋友。但因公积金政策调整,曾经的“份额提取”在当年年初就已取消。所以,正常情况下,他此次与妹妹合资购买的房产,无法使用公积金。听到这样的消息,张刚不知如何是好,自己的公积金无法提取,向朋友临时借的7万元钱,怎么还?他情绪激动地找到辽源公积金领导并详细说明了自己和家人的实际情况。听了他的自我介绍和来意,中心领导到其家中和新购买房产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他家的实际困难。经过中心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为张刚特事特办,按以往的“份额提取”政策为其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
    张刚说:“房子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基础。从2021年8月12日到辽源公积金咨询,到最后顺利办理公积金份额提取,一共不到一周时间。通过此事,我深深体会到了辽源公积金为群众办实事的真诚态度。”
    与张刚同样享受了辽源公积金特事特办的还有东丰县缴存人孙宏宇。
    孙宏宇和其父亲都是东丰县中育林场职工。2021年2月,孙父退休。但退休不久便患上了脑出血,生活不能自理,意识不清。不仅如此,其母亲也患脑血栓多年,需要长期靠药物维持,而且其爱人没有工作,膝下两个子女,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仅靠自己微薄的工资维系家庭,生活非常艰苦。无奈之下,孙宏宇来到辽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东丰分中心,向大厅工作人员提出想为父亲办理公积金的大病支取。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窗口人员告知“大病支取”政策已取消。他听后如五雷轰顶,唯一的希望也即将破灭。工作人员看出了他的失望,同时将他的情况反映给了辽源公积金东丰分中心负责人。分中心负责人听后及时向市公积金中心主管领导汇报。中心领导安排分中心负责人到缴存人工作单位及家中走访,如情况属实,特事特办。翌日,分中心负责人带领业务骨干来到孙宏宇和父亲的工作单位东丰县中育林场,通过林场负责人介绍,了解到孙宏宇一家老小的困难情况。按中心领导指示,应为困难职工特事特办,将其父亲公积金取出并将孙宏宇本人账户内余额也取出,用于家庭的医疗开销,解决了全家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辽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办事简单、方便、高效;办事不求人,办事受尊重”为辽源公积金文化,以服务群众为工作目标,以缴存人满意为工作宗旨,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公共服务、解决缴存人难点堵点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结合行业实际,从国家和缴存人的利益出发,立足本岗为人民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困难缴存职工特事特办,主动到相关企业走访调研上门服务。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动力,有效提升民生服务保障水平,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市残联:全力助残康复  残疾朋友心暖


    “有声了!声音再调大一点!现在正好,没有不适感……谢谢,太谢谢了!”2022年12月13日,市残联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盛世花园小区,为66岁的孤残低保户杨先生送去了一套耳背式助听器。一直受耳聋影响多年的杨先生又重新听见了声音,可以像从前一样正常与人交流。为此,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
    杨先生是西安区鸿民社区的“三无人员”,肢体一级残疾并患有多种疾病。2012年以前,他一直住在民政部门安排的养老院。2012年7月,他患有的胸部神经腱鞘瘤病情加重。鸿民社区工作人员立即将他送到西安区医院住院治疗。没有医药费,社区帮他多方筹集;没有人护理,社区工作人员轮流陪护。经过6个月的住院治疗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杨先生的病情得以好转并出院。为了让他更好地养身体,社区为他申请了租房款。2013年1月16日,杨先生住进了东艺郦园A区的出租屋里。社区还多次与民政部门沟通,为他解决了每月四五百元的医药费。2015年,得知我市要分配一批廉租房,社区又第一时间与西安区委、区政府及区住建局协调沟通,为杨先生在盛世花园一期争取到了一套楼房。2016年1月26日,杨先生住进了新房。从此,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2016年6月初,杨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他因为身体行动不便,所以想邀请记者到他家并帮他在报纸上说说心里话。杨先生哽咽着说:“我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看病还有人管,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
    杨先生有写日记的习惯。经他允许,记者翻看了部分日记:“我什么都没有,也没有给党和国家作什么贡献,但党和政府却没有抛弃我。”“今天,我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新房,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也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安全感。”……
    多年来,市残联、市民政、户口所在地西安区以及居住地龙山区等多个部门都对杨先生进行过救助、帮扶,让他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022年,辽源市残联通过开展各项精准康复、基本辅具适配等服务,共为全市9505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980人次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62个村级残疾人服务场所及263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加大扶残助学项目的宣传力度,帮助181名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子女学生通过扶残助学金申报审核。辽源市残联全力服务辽源地区残疾人,努力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浓厚氛围,让他们身残志坚、心更暖。




市文旅局:助推辽源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50岁的高德才是西安区灯塔镇富强村的文体管理员,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至今,他已经坚持户外体育运动20年之久。2022年5月份,市文旅局为该村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一整套户外健身器材。高德才兴奋地说:“以前我们都没有活动的地方,只能在村道上走走、爬爬山坡,或到外面的空地上跳跳广场舞。现在好了,村民的运动内容不再单调了,家门口就能锻炼。村里好几个场地都安装了单杠、跷跷板、转腰器,还建设了篮球场……现在,只要有空就来这锻炼。自从村里安装了多处健身器材,打麻将的少了,全民健身意识明显加强,随时随地就可以看到村民们来参加体育锻炼,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还是那句话,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惠民好政策,让我们农民过上了幸福多彩的生活,让老百姓身心更健康。”
    据了解,像西安区灯塔镇富强村一样,体育健身器材从无到有、从偏远到在家门口即可锻炼的场景,是我市健全体育设施、完善健身路径、打造居民家门口健身点的一个缩影。为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全民健身场所的打造和器材覆盖的投入力度,打造遍布全市各乡(镇)村部、街道、居民集中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目前,我市有健身路径器材615套,5公里以上健身步道10条,小型健身场馆31个,体育功能公园10座,大型健身广场10个,让热爱体育健身的百姓有了好去处,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辽源群众体育活动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和快乐。一套套健身器材、一条条健身步道、一个个塑胶球场、一场场赛事活动,增强了辽源人民的健身意愿,助推着辽源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超 摄  市文旅局 提供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