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家庭教育 助力孩子成长
关注家庭教育 助力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始教育和奠基教育,与学校、社会合力共育才能相得益彰。幼儿及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是一生都难以消除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父母的教养、沟通方式等都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需要掌握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家长在面对社会多变复杂且充满竞争的大环境时,会不自觉地给予自己和孩子过多的压力,令整个家庭成员产生焦虑情绪,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导致其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学会调节情绪、学会正确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成长敏感期、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这是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地约束和指责,而是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能够充分感觉、体验、认知学习与生活的意义,让他们能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得轻松、学得丰富、学得活力四射。
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孩子上学后,关于辅导作业的话题总是层出不穷,经常引起家长们的共鸣。各种关于辅导孩子作业的段子在朋友圈热传,同时走红的还有一份教育孩子的“专业建议”,其中包括“莫生气”“论持久战”,最后一阶段则推荐了一本《活着》,在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调侃了当代父母对于孩子学习所产生的焦虑。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小学、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最好还是重点大学。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这种层层递进的心态成为很多不想躺平家长的心结。因“内卷”而深陷焦虑情绪的家长们让如何安排好孩子们的生活学习问题,成为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很多家长感到迷茫,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孩子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感成为家长们的头等烦心事。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很心急。怕孩子学习跟不上,怕孩子不愿意学,每天都督促她,陪着她学习到很晚,然而效果也不是很好,孩子也很反感。”针对刚上初中的大女儿的学习情况,李女士无奈地说。我相信这些家长的初心都是好的,都是希望让孩子在该努力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诚然,时代的加速器一直在高速地运转,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落后的那一个。但是,让孩子过早地背负竞争的压力、体悟成年世界的不易,在刺激孩子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这样,真的好吗?
有一些家长看不到孩子性格里的热情和善良、看不到孩子的高情商、爱探索,也不管孩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只要有一点儿学习成绩不好,就认为孩子铁定没有前途。社会并不是单一的评价体系,“孩子成绩不好,一辈子就没前途”是个伪命题。请不要用这种观念绑架孩子、绑架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沉重、灰暗又无力。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放下焦虑情绪,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爱孩子不是如你所愿,而是如他所是。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孩子做他擅长的事,而不是用单一的评价体系抹杀孩子的潜能和特长。
最近大火的“辅导困难”,影响了多少亲子关系?
许多家长在给孩子辅导功课的时候,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甚至闹出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这些情况总结起来便是一句话:“陪娃写作业真是太难了,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相信大部分的父母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都好像化身成为唠唠叨叨的“唐僧”,为了家里的“小猴子”,时常要念着“紧箍咒”。可惜的是,自家娃虽然有着“孙猴子”的皮实劲儿,可是父母却没有唐僧寡淡的心境,每每都被孩子弄得血压升高。现如今的家长也确实不容易,白天忙碌一天,回到家后还需要辅导孩子写作业。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而自己家的孩子写作业都这么磨蹭,许多时候,真的很容易气不打一处来,很多家庭也因此出现了矛盾。家长李明宇说:“辅导孩子写作业,一道题目讲了半个多小时,反反复复好几遍。最后,孩子还是一脸懵,被吼了几次后,干脆放下笔不写了,特别愁人。”
有不少家长表示:“对于辅导孩子写作业,有些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简单,但在孩子那里却很难。我们给孩子讲题往往都是自己心里明白,但语言表述却不够准确,孩子很可能听不明白。辅导孩子写作业,父母很多时候真的有些力不从心。”
家长管太多 孩子难独立
不停地徘徊在孩子身边,帮孩子做这做那,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有什么事情,家长立刻帮助解决……也许很多父母都这样做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立能力其实和父母的关系最大。就像现在的“啃老族”,归根结底还是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过度溺爱孩子。
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面对那些不愿意“放手”的家长,孩子们什么时间起床、学习、社交、娱乐……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过多的强制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要知道,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哭,但人都是慢慢会走会跑会说话的。随着能力边界的延展,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掌控力。很多孩子习惯了接受被动管理,等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做些对自身主动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
作为新一代的家长,对于教育应该有更正确的认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不要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当作自己的责任,而要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他可以通过学习完成自己的任务。想清楚了这一点,孩子的独立性也会逐渐提高。作为父母,操心是必然的。但是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育儿信息爆炸,家长如何甄别?
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各种家庭教育信息层出不穷、内容丰富。现在的父母比过去的父母能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家庭教育知识的丰富让人感到兴奋,但同时也带来了隐忧。有时候,信息量越大,家长可能越迷惑。
网络时代,对于教育的不同见解如地毯式轰炸般覆盖,让父母不知道听谁的好。更有甚者,自称“教育专家”对育儿知识进行过度解读,使得本该沉稳的家长如今却是“玻璃心”,产生各种焦虑。采访中,一位妈妈告诉记者:“针对孩子报不报补课班的问题,网上就有多派观点且争论不休,好像每一种都有道理,看得越多、听得越多,越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网络大量信息的产生成为家长的焦虑源。对此,记者采访了有着30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辽源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辽源市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生物教师崔长芹。希望她的几点建议能够给徘徊在教育焦虑边缘的家长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同时,更希望家长们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提高辨别能力,对社会上多方面冗杂的信息,结合自身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及特点,进行思考分析,从而为孩子选择最优成长路径,做到不人云亦云,正确清楚地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
正确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建议:
——做孩子心灵上的朋友
青春期的学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第二性征出现,看上去是个小大人,但其心理变化很微妙,处于牛犊期即叛逆期,你让他上东他偏向西、让他打狗偏撵鸡。对此,有些家长很是无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孩子作示范。家长优秀、素质高,就会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作为家长,不能只限于关注孩子的生理成长,更应该让孩子在身体长高的同时,学会自立生活、学会感恩、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孩子走向优秀和成功的基石。
最近网上很火的一个话题:“你妈觉得你冷。”妈妈过多地干预孩子的生活是不妥的。作为青春期的孩子,渴了他会喝水、饿了会主动找吃的,家长没必要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长大了,而家长却在亲子关系中仍然处于“你妈觉得你冷”的状态,并没有认真听取孩子的心声,总是理所当然地以“过来人”的想法要求孩子如何去做。这时候,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谈谈理想、学习、班级发生的趣事等,这样可以及时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别总借口没时间,要知道孩子在慢慢长大,世界上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请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秒钟。
只要家长学会理解孩子,为孩子提供成长道路上的正确指引、做其心灵上的朋友,不强迫、勤沟通,使其心灵不孤独,让他感觉生命中有你的关注,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美国巴尔博士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下什么种子就会有什么收获。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有性格的收获;播下性格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由此可见,行为习惯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早期的教育和培养。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幼年时期的教育。教育别人,首先是自己应该做好。只有自己做好了,教育的效果会更加良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给孩子阳光般的生活学习环境。比如,我们教育孩子不要乱扔垃圾,首先家长就要做到不乱扔垃圾。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朝夕相处的生活早已在孩子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家长要尽量保持孩子的生活起居在所有时间里的一致性,让孩子学会独立按照一贯的生活规律来制定合适的作息时间表。一旦长时间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那么时间观念就已内化成他自己的一种宝贵素质,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与意志力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首先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肯定应多于鼓励、鼓励应多于表扬。尽管人性中有对赞美的渴望,但是表扬多了就廉价了。所以,提醒各位家长要掌握好表扬的度。经常得到家长肯定的孩子做事会有自信,成功率会相应提高。受到表扬的孩子,神经系统的灵敏性会提高,身体各方面机能会加强,对外界事物反应的敏感性也会加强。
同时,也要积极地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有的孩子喜欢音乐、美术,有的孩子喜欢运动健身。无论哪一种,都是孩子抒发内心情感和压力的窗口,特别是运动型特长。在我身边就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自我要求非常高,经常考班级第一名,如果没考第一名,哪怕考第二名,他都会难受多少天,而这种不良情绪直接影响他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终于有一天,他崩溃了。家长领着他做心理咨询,花了很多钱,效果也没见有多好。后来,我就给他出个主意,因为他小时候练过乒乓球,我就陪他打乒乓球。后来,又找了教练。我事先和教练交代好这个孩子的特点和注意事项。结果打了大约有一个月左右的乒乓球,这个优秀的孩子可以正常上学、正常参加考试了。
因此,我认为运动是有快乐因子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心肺功能。经常运动可以让孩子学会合作、增强集体荣誉感、排解心中的压力。如今,跳绳、跑步、排球运动也被列入了中考项目。所以,建议家长朋友们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