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元宵庆团圆 佳节共话好家风

月满元宵庆团圆  佳节共话好家风


    元宵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传承家规、家训、家风之时。全家人欢聚一堂,潜移默化中传承着长辈对晚辈的教诲、做人的道理、持家的门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文化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家庭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正是千万个有着良好家训、家规、家风的小家庭汇聚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才延续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从传统节日看优良家风


    元宵节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文化传承过程中,“月”和“家”就一直是元宵佳节永恒的文明符号。根据老传统,在元宵佳节这一天,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品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游百病……期盼新一年的顺遂安康。这种传统节日不但增进了家庭成员的情感、提升了家的凝聚力,而且其中还饱含了许许多多的优良家风。
    自古以来就有醇正家风、家国兴盛这一说。中华民族素有重家庭、讲家教、守家风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发展成为一种浓郁醇厚的家风文化,并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家庭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祖先留下的各种节日、风俗,也是传承家风的一种标识。节日习俗,既有行礼如仪之义,也有修身养性之用。中国人最看重团圆,而家是人们的共同方向。节日团聚,一家人坐在一起讲讲老故事、吃顿团圆饭,已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蕴含着无限亲情。沉浸在节日气氛和浓浓亲情之中,对是非对错、善恶好坏更容易产生共鸣,更能够接受崇德向善、勤俭持家、廉洁自律等正向价值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良好的家风家教就在这个过程中口口相传、代代传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节日团聚,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家风建设融入到节日之中。因此,我们要借助元宵佳节之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和家人团聚时,把讲古、话廉、修身、齐家作为一道精神“大菜”,与家人共品共鉴、互相提醒,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之中,让家的味道更浓、更足、更有感染力,让优良家风扎根更深、影响更久。




家风是亲情的凝聚力


    优良家风,不是物质财富的载体,而是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和性格特征,是众多家庭成员的精神寄托。《魏书》所云“渐渍家风”便是很形象的阐释。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当然有一种刚性的规范、制约作用,但更为主要的是一种柔性的调适与引导,是一种通过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还记得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中,一位年轻母亲晚上给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家里的老人洗脚。孩子看到后,效仿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妈妈,那不太稳健的步伐、微微荡起的水花,孩子扬起纯真的笑脸说:“妈妈,洗脚!”多么的温馨与幸福。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最美的笑容,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展露无疑。
    “流年的风匆匆吹过,多少往事渐行渐远。我现在还是忘不了父亲对我说的话:干什么都要干好,做人就要正,堂堂正正;做人就要实,忠厚诚实守信用;做人就要真,认真正直、坦荡开明;做人就要知,知书知礼知古今。要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要正直守法,懂规矩讲道理,行善行德才能受人尊重……”回忆往昔,37岁的教师李芸依然清晰地记着父亲的叮嘱。尽管世事沧桑、迷离多变,无论走过怎样的沉浮,不离不弃的都是相约一生的家风、家训、家规。
    良好家风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孝老爱亲、夫妻和顺、亲子和谐,当一个家庭充满爱和理解,亲人间的凝聚力就会更大,抗击外部风雨的抵抗力也会更强。假如亲情淡薄、家风不正,一有坎坷难免相互抱怨,甚至口出恶言,小矛盾容易积攒成解不开的心疙瘩。时间久了,家庭的根基就会动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好家风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束束光线如同无言的教诲,指引着整个家庭的前进方向。




元宵夜话——




不该遗忘的精神财富
刘鑫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最能体现人间烟火气、最能抚慰凡人心绪。节日里与家人团聚,面对面唠唠家常,通过倾诉交流,让我们的情感在润泽中释放、疲惫的神经在安抚中放松,让胸怀变得更加豁达乐观、心灵更加空明澄澈。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家经常利用团圆之机,听长辈讲述家风家训和祖辈的打拼故事。如今再回想老一辈的故事,无一不是在引导着我们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崇德守法,去浮躁、增定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步一个脚印,在奋力奔跑和行稳致远中成就精彩人生。还记得曾经当兵的老父亲和我说过,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自强不息,虽然只有四个字,却蕴含了很多道理。父亲说:“年轻人要能吃苦,要做一个能吃苦并有志向的人。如果你做到了并持之以恒,相信你终有一天会干成大事。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磨难,不退缩、不服输,才能造就真人才,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出类拔萃。”可能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要表达的深意。老一辈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除了给予我很多面对困难的勇气之外,也让我能够体会到他人的不易。在节日里,当我们与家人团聚、感受岁月静好的同时,还有许多劳动者、奋斗者流着汗水默默坚守,为我们保驾护航。他们放弃假日休息和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无怨无悔的付出换来了万家灯火、家国两圆。
    涵养好家风,元宵正当时。在团圆中感受亲情美好的同时,我们每个家庭都应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家风、重家教,树美德、扬新风,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让这个元宵佳节过得更有内涵和价值、更加有滋有味。




好家风成就好人生
李建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元宵节是全家团圆的美好时刻。大学三年,离家三年独立生活,家是我最想回到的地方,对于家风的理解也在思念中更为深刻,家风对我的影响也常伴着我的大学生活。
    爷爷常说:“早上不能睡懒觉,生活起居须自理,要锻炼身体、读书看报,更要勤奋、谦虚,对同学要友善,对师长要尊重。”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的爷爷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记得我年幼之时,爷爷参加工作刚刚入党。每天上班前,他总会把党徽佩戴在胸前,然后精神抖擞地冲我一笑,仿佛这枚小小的党徽能够迸发出无穷的动力。那时虽然工资收入很低,但他却极其热爱这份工作。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这样,爷爷勤勤恳恳坚守在那三尺讲台整整40年。早期的学校冬天没有暖气,爷爷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带上柴火点燃我们俗称的“烟囱炉子”,等孩子们上课时屋里总是暖暖的。爷爷教学也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淘气包”、留级生在他的班里总能脱胎换骨,那是他用周末、节假日为他们补课、与他们谈心换来的成果。在他悠长的半生岁月里,爷爷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坚持在一线教学,他对于职业的责任感和奋斗精神深深感染着我,让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始终不曾懈怠。
    每个人接受到的最初、最懵懂的价值观,其实就是家风的熏陶。祖辈的规劝与教诲是让我们能远航的帆,让我们在人生的远航途中可以经受住风浪的洗礼,到达幸福的彼岸。




家风是道德的“润滑剂”


    好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价值的缩影。孔门庭训、孟母三迁、诸葛教子、岳母刺字等脍炙人口的家教故事,所蕴含的诗书传家、教子义方、俭以养德、精忠报国的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无一不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凝聚。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道德的“润滑剂”。
    “年幼时,父母经常教育我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做好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仰头不愧对苍天,俯首不愧对大地,反思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么他就能心怀坦荡行走于人世。之所以能够坦荡,在于我们严于律己。正如孔子所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只有这样,才能行事不悖于礼义,抱着一颗真诚的心与人交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提起家风,市民王喆民感慨地说。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是社会风气的缩影。家风就是民风、是社会道德的折射。家风正就能呈现出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决定于家庭成员的个人品德,影响着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优良家风是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的缩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优良家风是对一个家庭及其成员的涵育陶冶,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教化熏染,是从家庭逐步推广到国家、天下的过程。《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优良家风与社会风气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
    倘若人人都重视家风、传承优良家风,那么好的社会风气将蔚然成风,形成无比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文明美德传承下去,弘扬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的美丽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家风是家庭教育“第一课”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元宵佳节,这是一个回归家庭、阖家团圆的时刻,也是一个感受家风家教的契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我们国家,每个人起步教育基本从“家训”开始,也就是从家教开始的。家规是一个家庭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底蕴,它不同于现代教育中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贯穿人生始终的潜移默化的信念传承与追求。良好的家规家训决定人的一生,是一个人的终身财富。少年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按照良好的家规家训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最终成就美好的人生。
    佳节团圆就是家庭教育的“实践课堂”。传承良好家风,既要“说”,更要“练”;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比如,从拜年做起,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给孩子立下尊老敬老的“规矩”;开展家庭“光盘”行动,弘扬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家中的长辈在节日假期里带头读书、读好书,营造浓厚耕读氛围……从而让良好的家风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代代传承。优秀的家规家训并不是高深、玄奥,也不是不着边际的大道理,只不过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常识。关键是怎样把这些处世之道变成家庭成员的自觉行为。我们都知道丰子恺“重礼知礼”的故事,对儿女进行教导,看似都是“小事”,其实对子女们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好的家规家训能塑造出健康的人格行为、良好的习性,进而成就优秀的人生。反之,不好的家规家训往往导致一个人不良的生活作风,甚至走向歧途。     
    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更是国家的未来。好的家风家训是青少年成长路上最好的人生导师,对其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而家长就要做好言传身教,树立家风家规意识,让好家风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动力,在每一个家庭代代相传。




要将优良家风融入“民族梦”


    家国一体,“家事”“国事”“天下事”紧密相关,“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族”的孔氏在颁布族规《孔氏祖训箴规》时,把“践行忠孝,家国同构”归结为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每个人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家国情怀,将优良家风融入“民族梦”。
    在努力实现中国梦和民族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国家文明。因此,我们要重视家风建设,而重点就在于“立”,让好家风“传下去”。规矩、礼义、勤俭、互助、谦恭、尚廉,各种家风家训犹如传家之宝,需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提炼传统家风精华、编写传统美德故事等多种方式,让好家风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同时,运用移动网络、微信、数字报纸等新媒体将好家风传播开来,不断扩大好家风的“标杆”影响力与引领力,让先进典型的人性光辉和道义力量浸润心灵、引导民众,有效激发“群体效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让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为新时代的文化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我们要拿出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只争朝夕、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齐心协力,让家家都有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让个人梦、家庭梦融入中国梦、民族梦之中,力争在新的一年,用不懈奋斗创造出更加文明的城市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