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喜峰和他的“马路情结”

本报记者 张莹莹



    午夜,人们进入梦乡时分,环卫工人杨喜峰(右)与妻子王桂华(左)仍然坚守在城市保洁一线工作岗位上。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都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杨喜峰却说,美容师不算啥,得做捍卫城市清洁的“勇士”。作为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市容管理站的一名保洁工,杨喜峰一干就是8年。这期间,他扫过厕所、当过垃圾装卸工、“蹲”过大马路,也被人“埋汰”过,工作苦、脏、累,可杨喜峰依然挺直了腰板儿做人做事。
    “干这行,俺不丢脸”
    市容管理站负责全市主干路的清扫保洁任务,是全市的“脸面”。对于杨喜峰来说,这“脸”上的事儿成了他每天最大的事儿。
    杨喜峰眼里总有活儿。一天下来,有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饿了嚼口馒头,渴了喝口凉水,忙时顾不上休息。眼瞅着路面被自己“划拉”干净了,杨喜峰的心里那个乐呀。可有人要是不讲究卫生,他那老脸就拉得老长、憋得铁青。有一次在人民大街清扫保洁时,一位出租车司机将烟灰缸的杂物随手倒在了街边,杨喜峰见状马上制止。没想到司机不由分说便骂开了,说杨喜峰没出息,这辈子就是干这活儿的命……气头上的杨喜峰丢下清扫工具跑回了家。冷静过后,他不生闷气了,心想:“城市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要是谁也不乐意干这行,那城市不变垃圾场了?”于是杨喜峰又推着垃圾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里。
    每天迎着朝阳出,伴着月亮归,杨喜峰把路面“整”得干干净净,就冲他这个劲儿,附近的老百姓对他“认账”。
    “不能给这份工作抹黑”
    担任车队装卸工期间,杨喜峰每天天不亮就提早到岗,与司机一起到垃圾点装垃圾。冬日里,他常因工作劳动量过大而虚脱,棉袄常湿透一大半。装卸工作经常一连工作七八个小时。“装卸那段时间,老杨要是累了,回家吃饭连碗都端不动,趴在桌上用勺子往嘴里扒拉……”爱人王桂华谈到这事儿时很心疼。做厕所清扫员时,脏活、累活,别人都不愿意干的活儿,杨喜峰主动做,从没听他说过一句苦累。
    “城市跟家一个道理,环境好了生活才舒心。”杨喜峰对记者说,这几年辽源创建卫生城,可把他乐坏了——“家美人美呗!”杨喜峰这样夸自己。2011年,我市环卫工作量随着省级卫生城创建工作而随之加大。为了提前做好迎检准备,杨喜峰常常连续几天不回家,累了就在单位的椅子上睡一会,醒来又赶到一线进行清扫保洁。同样身为环卫工人的爱人有怨言,说他不顾家,说他“一条道跑到黑”,可他就扔下一句话:“俺不能给这份工作抹黑。”
    “老杨”大哥是榜样
    在同志们的眼里,杨喜峰是热心肠的老大哥。有同事扫帚不会扎,他就手把手地教;有同事的推车不会修,他立马帮忙修;有同事工作的山坡地段,他干完手里的活就帮着推车扫道。
    2008年9月,杨喜峰得知同班组的刘海因家中房屋漏雨,已经好几天没回家住了,便自掏腰包买了石棉瓦和木料,组织其他保洁员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刘海家的房屋修好了。2010年冬天,一辆出租车将一名环卫工人撞伤后逃逸,杨喜峰第一时间将同事送到医院急救并陪护,直到同事转危为安。
    调到市容管理站工作后,杨喜峰没有丝毫懈怠,工作任劳任怨。每到冬季,为了做到“以雪为令、雪停人动、人动雪净”,杨喜峰半夜12点就要赶到清雪现场。在清理冰雪路面时,铁锹震得两个手臂发麻。尽管这样,杨喜峰也没退缩,他所负责的街路清雪每次都是第一个完成任务。
    2009年,一场特大暴雨将大量淤泥冲到了市区街路上,20多厘米厚的淤泥给过往行人带来极大不便。接到清淤任务后,杨喜峰马上拎起铁锹在没脚脖子深的淤泥里一干就是5个多小时。杨喜峰的全身粘满泥水,站长让他歇一会,可他却说:“等会再歇,淤泥没干透是最好的清理时期。”就这样直到晚上八点多,杨喜峰终于将分担责任区的淤泥清理干净。
    杨喜峰2010年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全国优秀环卫工人”称号。
    一张让人留不下很深印象的城市“大众脸”杨喜峰,却在辽源无数个大街小巷里留下了厚实的脚印。如今我们的城市靓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怀揣“马路情结”的“杨喜峰们”在苦、脏、累的工作“一线”上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