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以高质量地方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立法工作回眸


    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需求,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精心制定五年立法规划,不断加快立法进程,努力提高立法质量,用立法的实际成效推动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在立法规划编制中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通过发公告、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共征集五年立法规划项目30余项。通过广泛征求各阶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最终确定提请本届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立法项目15个,开展调研论证的立法项目3个。
    通过召开委室工作会议审核进行初步论证。召开法工委工作会议,对征集上来的地方立法建议项目进行初步审核筛选,确认辽源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运行条例属于地方政府便民服务的措施和方法,属于内部管理范畴,不适宜作为地方立法项目。
    通过专项征求意见函进行普遍论证。对征集上来的地方立法建议项目,法工委向地方立法建议项目的起草单位发放了征求意见函。市城管局复函认为,城市亮化照明管理条例、公共停车场管理条例的立法内容拟包含在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条例之中,不需要单独立法,同意将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条例和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条例纳入五年立法规划。
    通过立法论证会进行重点论证。针对辽源市二手车管理条例立法建议项目各方存在争议较大的实际情况,市司法局和市人大法工委组织召开两次立法论证会,市政府也组织召开了立法论证会。
    对特殊立法建议项目进行专项论证。针对《吉林省推进粮食节约行动实施方案》完善制度标准中涉及的通过完善地方立法以保证方案贯彻落实的内容,市人大相关委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征集反对食品浪费相关地方立法项目的函》,经政府相关部门确认辽源目前暂不具备此类地方立法条件。    
    在立法联系点建设中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
    市人大常委会立足辽源实际,反映民情、倾听民意、汇聚民智,高标准推进联系点建设,高水平开展联系点工作,高质量反映联系点意见,着力把立法联系点打造成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的民主民意表达重要平台、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辽源窗口”。
    修订《辽源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市人大常委会对《辽源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对不适合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完善工作网络、加强协调联系等内容,进一步促进立法联系点工作沿着规范化、法治化的道路健康发展。
    壮大立法联系点队伍。按照《辽源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要求,结合我市地方立法工作的实际,经市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对本届立法联系点进行了重新确定,由上届的5个增加到12个,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更具代表性。将两个律师事务所纳入地方立法联系点中,立法联系点的专业性更加凸显。
    健全立法联系点工作网络。搭建“8个人大专门委员会+12个立法联系点+4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工作网络,实现县(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立法信息采集点全覆盖。把执法、监察、司法部门和群团组织等作为立法意见征询单位,实现职能部门全覆盖。与市立法协调小组、市法学会、市律师协会等组织建立协作关系,组建立法咨询顾问团队,形成汇聚民意的立法工作网络。
    在立法项目推进中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在立法项目推进中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年共审议地方立法5项,颁布实施2项,审议表决1项,提请审议2项,地方立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立法工作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确保科学性。在法规草案的起草阶段,共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立法务虚会3次,针对可操作问题,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起草单位赴各县(区)调研5次,听取一线执法部门、镇(街)村(居)和行政管理相对人意见,并到现场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力求对存在问题有深入认识。
    确保民主性。在法规草案的审议阶段,采用书面形式征求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及市直各部门、市立法协调小组、市法学会、立法联系点等相关单位的意见,以“互联网+政务”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新途径,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征求公众意见,更好地集聚民智、反映民声、体现民意。
    确保合法性。在法规草案审议表决前,去省人大请示汇报1次、电话汇报10余次,召开10余场修改协调会,对重点难点痛点问题逐个攻破,确保我市法规规章条文不与上位法抵触。《辽源市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条例(草案)》的法规起草工作,通过借智借力,进一步提升立法合法性。
    确保本土化。九届人大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立足于落实市委六大产业政策,着眼发展和保护地方特色产业之需,制定了《辽源市柞蚕产业发展条例》,为有效保护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做大做强柞蚕产业提供法治依据。
    确保实操化。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尽量选择“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在提高立法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小需求”,也更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供稿)




做好专题询问  提升监督质效
——关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的实践与思考


    专题询问是创新人大监督工作方式方法的生动实践,是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行”民意、“问”大事、“询”难题、“解”民生、“促”发展,围绕人民群众重大关切和政府着力推进的营商环境工作,从不同角度多次开展专题询问,对如何提高专题询问工作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辽源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了人大智慧和力量。
    做足“问前功课”,明确“问什么”
    一是把好“选题关”。在选题方面一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能,聚焦全市重点工作,从“一府两院”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出发,注重从“小切口”中做“大文章”,让专题询问真正体现全局性、针对性。去年年初,疫情形势延宕起伏,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营商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生命之氧、经济发展活力之源,就更显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广泛征求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后,市人大常委会果断决定对当前存在问题多、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急需解决的营商环境问题开展专题询问。二是把好“调研关”。通过座谈会、明察暗访、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群众等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部门开展调研。2022年开展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共发放问卷40余份,召开5场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走访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近100人次,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翔实资料,发现和提出30多个具体问题,为“人大之问”提供充分依据,让“人大之问”胸有成竹,做到真找问题、找真问题,确保询问言之有物、言之有据,问出深度、问到要害。三是把好“协调关”。为保证专题询问工作无缝衔接,前期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明确时间地点、询问范围、询问环节等,对如何答问等提出建议和要求,有效克服畏难情绪和模糊认识,做到沟通不串通、应对不应付,确保专题询问真问真答、不走过场。针对“询问人员”,在组织询问人员学习与询问议题相关法律规定、问题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专题询问是“对事不对人”,打消询问人不愿“问”、不敢“问”的顾虑。
    做足“问中功课”,明确“怎么问”
    一是在提问环节,要敢于真问、善问、会问。在询问环节,询问人开门见山、敢于碰硬、切中要害,从政务环境、企业发展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群众关切的方面展开询问,不回避当前存在的“执法检查重罚轻管”“涉企收费项目中介评估费用较高”等突出现象,还重点关注企业融资难、市场垄断、司法诉讼等难点问题,防止脱离实际、泛泛而谈。因此,要想在提问环节问出结果、问出效果、问出成果,就要少问成绩、多问不足,少问做法、多问打算,特别是对答复不清楚或不满意的,要补充提问、跟进追问,防止答非所问、避重就轻、模糊应付。二是在答询环节,回答要思考答、如实答、诚恳答。专题询问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答的效果,确保答的“真实”、答出担当。专题询问中,被询问人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对于问题现状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措施,在你来我往的询问和应询过程中蕴含真诚、坦率,体现碰撞、辣味,形成了良性互动,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改进措施。三是在测评环节,测评要体现公正、评出成效。专题询问结束时,市人大常委会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在现场以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为标准,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专题询问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公开合理、公正评价,让应询部门心中有底、知晓好坏、知耻后勇。
    做足“问后功课”,明确“如何改”
    一是承办要“尽心”,确保“改得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为主要应询部门,要扛起整改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个个肩挑担子,真抓真改、一抓到底。要聚焦问题及时改,对于能立即整改落实的,要立行立改、立竿见影,对于长远问题,要明确整改措施、逐步整改。二是交办要“及时”,确保“改得快”。专题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把专题询问提出的所有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办理意见建议,及时形成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题询问和票决评议情况的通报,以函件的形式交“一府两院”研究处理。要求办理部门要认真研究,抓好整改落实,确保专题询问问题整改有方向、不遗漏、能落实。三是督办要“碰硬”,确保“改得好”。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跟踪督办,一跟到底,并将长期通过电话了解、视察检查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寻找对策、制订方案,对意见落实情况及有关问题整改情况跟踪问效和“回头看”,切实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确保专题询问问出实效,使“人大之问”更加“有声”“有色”“有果”。  (市人大财经委供稿)




初心如磐践使命  踔厉奋进谱新篇
——辽源市九届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于蕾


    时代赋予初心使命,实干书写崭新篇章。
    2022年,是市九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履新之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市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人大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主动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以担当铸就忠诚,以实干诠释使命,以作为彰显价值,在砥砺奋进中书写新一届人大精彩答卷。


    政治引领 坚定正确方向


    旗帜鲜明讲政治,奋发进取有定力。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人大工作最高政治原则,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履职的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组织喜迎党的二十大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人大干部、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印发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紧跟党委中心工作谋划推动人大工作。切实发挥常委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紧扣市委中心工作谋划人大工作。加强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与“一府一委两院”对口联系部门常态化沟通,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监督。严格执行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自觉在市委的领导下履职尽责。
    坚持围绕贯彻党的主张行使决定权和任免权。严格落实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相关制度要求,围绕审查批准年度预决算等依法作出决定决议7项。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相统一,选举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38人次。


    科学立法 确保良法善治


    “法者,治之端也”,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聚焦发展需要和群众关切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全年共审议法规草案5件,比上年增加2件,通过3件。
    制定《辽源市柞蚕产业发展条例》,为有效保护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做大做强柞蚕产业提供法治助力;审议《辽源市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条例(草案)》,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塑造城市整体特色和风格提供法治支撑;审议《辽源市城市绿化条例(草案)》,为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提供法治助力;审议《辽源市室外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条例(草案)》,为强化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创造法治环境;修改《辽源市供热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供热市场秩序、维护供用热各方合法权益;落实全国人大和省人大有关规定,依法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2件。
    一年来,常委会主动融入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立足新阶段新辽源新的发展任务,认真谋划新一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按照“三大授权领域+”的思路,确定了15个立法项目和3个调研论证项目,保证地方立法与改革决策有效衔接;积极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广泛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征集立法建议,基层立法联系点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12个;着力加强立法能力建设,依托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培训平台开展立法培训,培训各层级立法工作人员100人次。


    履职监督 提升治理效能


    如何在履职监督中发挥人大优势、体现人大作为?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全年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29项,开展执法检查4项、专项视察10项、专题询问4次、票决评议3次。专委会开展专题调研27项。
    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科技创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情况开展专项视察。听取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并进行票决评议。
    围绕推动乡村振兴,对农业“六大特色产业”+肉牛产业增量提质调结构工程实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项视察,听取审议相关专项工作报告;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三带两园”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情况专项工作报告,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
    围绕推动美丽辽源建设,对“城市双修”、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开展专项视察,听取审议相关专项工作报告,对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进行专题询问;对大污染防治“一法一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助力打造优良人居环境。
    围绕推动民生福祉改善,对巩固和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工作情况开展专项视察,听取审议相关专项工作报告;对安全生产法“一法一例”和中医药“一法一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稳定和促进就业等七个专项工作报告;加强人大信访工作,接待群众信访53件次,及时转办交办,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围绕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专项视察,听取审议相关专项报告;听取审议关于城区交通秩序和道路安全情况专项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促进“创城”工作与城市建设管理统筹协调。
    围绕推动疫情防控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对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管情况开展专项视察,听取审议相关专项工作报告。对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备春耕生产等工作开展监督,督促疫情防控和稳住经济运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同时,积极完善群众参与人大监督工作机制,在专题询问前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小区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让群众参与专题询问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


    代表人民 发挥主体作用


    为民履职,是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价值体现。常委会坚持把做好代表工作、发挥好代表主体作用,作为在人大工作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环节,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
    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结合代表专业特长、居住地点等因素,将全市290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分配到44个代表联络站,定期开展代表进联络站活动。先后向代表发出抗击疫情、招商引资、移风易俗等倡议书,广大代表立足岗位、积极响应,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
    特别是在2022年年初的抗疫阻击战中,全市五级人大代表第一时间投身抗疫最前线,50余名企业代表坚守本职岗位、100余名代表主动深入抗疫一线、2000余名代表在积极参加抗疫斗争的同时,主动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900余万元。
    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向“一府两院”交办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135件,确定14件重点建议由人大和政府领导牵头督办。据统计,全年共转办督办代表建议184件,当年办结率达到70.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强化代表履职服务保障。组织省、市人大代表160余人次列席常委会会议以及省、市人大组织的立法、“三查(察)”等活动,120余人次参加了省、市政府组织的征求意见会、乡村振兴考核测评会等会议。加强代表培训工作,举办4期代表培训班,培训代表630人次。


    固本强基 打造过硬队伍


    常委会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治机关、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和代表机关。
    加强常委会建设。常委会班子成员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带头贯彻市委部署要求,带头坚持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三会一课”等制度,带头完成疫情防控、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和企业、党支部、扶贫等联系点包保任务。认真执行常委会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规定。
    抓实专门委员会和机关建设。完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履职管理办法等制度,累计组织300余人次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志愿服务活动25次。常委会班子成员带头参与疫情防控,累计暗访巡察20余次,下沉社区920多人次,协助开展66轮约30万人次核酸检测,派出6名年轻干部驰援长春,树立了人大机关良好形象。
    改进人大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以及新媒体宣传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履职动态,创办《辽源人大工作》简报。在《辽源日报》等媒体上开设“抗疫有我——人大代表在行动”“代表风采”栏目,50余篇(条)稿件被中国人大网、《人民代表报》、吉林人大杂志、吉林人大微信公众号和网站采用,宣传工作质效进一步提升。
    承民之所盼,知责而奋进。2023年已经启航,市人大常委会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初心如磐践使命,踔厉奋进勇担当,不断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加快辽源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踏上新征程  担当新使命
——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代表工作纪实


    2022年,是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履新之年,常委会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有效行使代表职权为目标,切实加强“两个联系”,完善代表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培训中增强履职本领
    在市九届人大代表履职起始之年开展好代表培训,是市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点工作,更是进一步增强代表意识,引导代表尽快找准定位、进入角色、依法履职、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核心内容,举办了3期人大代表培训班,培训工作基本覆盖全体代表。培训结束后,负责宣讲工作的人大代表主动深入各自所在代表联络站,将所听、所看、所学传达给基层群众,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千家万户。通过培训代表们表示,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政治觉悟,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为推动人大事业与时俱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深入群众中发挥主体作用
    根据《关于加强市人大常委会同代表联系、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意见》,换届后,市人大常委会及时下发了代表进联络站分组名单,为代表履职提供遵循。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共组织4次人大代表进联络站活动,代表向群众宣讲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关知识,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党委、人大、政府的惠民政策和重要工作举措,并与基层群众开展座谈,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整理成代表建议,转交“一府两院”办理。同时,注重将常委会立法和监督工作融入代表工作中,结合开展代表进联络站活动,就立法项目建议、医疗保障工作及2023年惠民实事项目等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共征集涉及民生保障、环境整治、地方立法、医疗保障、惠民实事等方面的意见建议23条。
    在重点工作中体现大局观念
    在我市“创城”工作中,各级代表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022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举办人大代表“创城”知识宣讲培训,各级代表迅速行动,以身作则、勇作表率,深入群众宣讲“创城”知识,为群众答疑释惑、征求意见建议,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代表建议,为“创城”工作贡献力量。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优秀典型也不乏人大代表的身影。省市人大代表、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党总支书记韩丽不遗余力带领村民谋项目促发展,村民的人均收入从不足3000元达到2021年的3.85万元,村集体资产从空白发展到现在的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在市人大代表、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党支部书记蒋卫阳的带领下,永治村坚持“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利用农村种植养殖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以自身的山、水、田、林等自然景观和当地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推力,在“农”“俗”上做文章,精心谋划了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涉及农耕体验、花卉欣赏、果蔬种植采摘等多个方面,极大地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提高了收入水平。各级人大代表还在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进乡村振兴规划、高端农业和环境恢复治理等多个项目,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凝心聚力为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为辽源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疫情防控中彰显责任担当
    2022年,面对我省疫情多点蔓延、防疫物资紧缺的严峻形势,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向全市人大代表发出倡议,鼓励各级人大代表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成立“人大代表志愿者服务队”,130余名来自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或默默的坚守岗位或加入志愿者队伍,身体力行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为我市疫情防控捐款捐物价值约1900余万元。此外,常委会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以个人持证视察的形式开展疫情防控监督,制定《辽源市人大代表疫情防控监督实施方案》,明确监督时间、监督范围、监督内容,来自教育、卫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的3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主动履行监督员职责,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对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认可。全年共收集转办疫情方面代表建议12件,办理成效显著。
    (市人大人代选委供稿)




倾情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市人大机关开展“创城”工作侧记


    在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入关键阶段的重要时刻,市人大机关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四个到位”,从解决问题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履行包保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倾情助力“创城”工作,在“创城”中展现人大风采、贡献人大力量,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宣传发动到位 齐抓共管深入人心
    为提高帮扶区域居民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市人大机关组织开展多项“创建文明城市、展现人文魅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坚持每日在微信工作群发布“创城”科普知识,举办“创城”知识宣讲专题培训会,提高“创城”工作知晓率。多次组织代表深入联络站开展“创城”知识政策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凝聚起强大社会共识和工作合力。深入包保街道社区楼宇、广场、小巷,向市民发放“创城”宣传单,邀请大家共同监督“乱贴小广告、乱扔垃圾、随意涂鸦”等不文明行为。为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联合市总工会开展夏日慰问活动,提前准备好西瓜、矿泉水等消暑物资,实地慰问正清理景观带卫生的环卫工人,让为“创城”辛勤付出的劳动者感受到来自党的温暖和关爱。切实发挥人大干部先锋模范作用,16名机关干部持续深入街道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共同构筑亲切、和谐、欢乐的文明行为示范场景。
    职能履行到位 推动作用持续显现
    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规范引领作用,为“创城”提供坚强法治保障。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室外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混乱、损坏严重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重点开展了《辽源市室外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经过实地调研、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环节,已经常委会审议通过。目前,正在积极实施《辽源市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条例》《辽源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立法工作,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规范化。切实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持续推动“创城”工作,以重点问题的解决带动群众满意度的提升。在连续对《辽源市养犬管理条例》开展执法检查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日常调研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文明养犬深入人心。围绕美丽辽源建设,对城区交通秩序和道路安全、“城市双修”、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专项视察,并对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进行专题询问,推动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调研指导到位 解决问题掷地有声
    市人大机关立足自身职能,紧盯老旧小区改造等关乎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事”,持续推动“创城”工作常态化、品质化。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四百双亿楼下水主管道堵塞”“小区多处缓台在冬季结冰时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积极协调水务、市政部门处理下水井堵塞问题,及时联系住建等部门商议银河花园小区15处陡坡修建缓台阶事宜,相关事项均取得积极进展。从去年7月下旬开始,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持续深入包保街道调研指导“创城”工作,对住宅外墙保温、小区绿化、道路维修、安全隐患、背街小巷墙皮脱落等情况提出了指导意见,对于党建引领和基层治理提出了新思路,鼓励基层单位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广大居民群众自觉融入“创城”行动。“创城”志愿者小分队先后6次深入包保社区开展督导工作,实地踏查19栋楼宇,清查筛选重点事项问题清单14个,现场清除小广告10余处,得到居民群众的点赞。
    信息反馈到位 整改落实立竿见影
    市人大机关密切关注“创城”督查动态通报,对照问题及时整改推进。针对银河花园小区出现的污水外溢、车辆停放不规范、卫生状况不好等20余个问题,及时对接北寿街道,积极协调多个部门现场办公。银河花园B42号楼前路面的排污井污水外溢问题、四百综合楼下水管道堵塞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疏解了长期困扰居民的心结。会同各包保单位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督导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已将120处问题清单及时反馈到北寿街道,街道社区在主动认领的基础上,共同协调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整改落实,助力“创城”加速跑。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街道居民的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市民意识不断增强,小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有效连接“志愿服务”“创城需求”的两端,全面提升群众参与度,努力推动形成“全民动员、同心同向、全域共建”的生动局面。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供稿)








    本版图片由市人大常委会 提供